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03,(11)
瓶为北京嘉德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重点拍品。圆足,圆腹,细颈,敞口。颈部饰如意万代形耳,瓶形线条于简浩流畅中略具变化,突显精巧高雅之意。瓶为高温二次烧成,第一次通体施祭蓝釉为深色地,第二次外底及内口施松石绿釉,内底矾红为釉,瓶身以金彩分深浅两色绘主题纹饰,使得瓶整体色彩丰富,图案细腻华丽。瓶外口沿金彩如意头纹,外圈足金彩绘卷云纹,瓶下部金彩绘变形花叶纹。如意耳以红、绿、蓝三色粉彩为饰,万代纹以金彩饰“卍”字,矾红饰飘带。瓶身通体以金彩深色绘缠枝莲托八宝纹,“寿”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淮北柳孜大运河遗址出土的"仁和馆"铭四系瓶为切入点,回顾了其研究史,对这种四系瓶的形制和年代进行分析,认为它出现于金代,流行于元代,其烧造的中心窑场在河北磁县彭城镇,流布于冀、鲁、京、皖北、内蒙等省区.作为酒具,"仁和馆"四系瓶上的这种与酒肆有关的名号反映了当时酒肆繁昌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王宏 《四川文物》2021,(2):74-81
瓶是常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中的一种器物,出土青铜器中也有若干自名或者被学者定名为"瓶"的文物,但是这些器物要么名不符实,要么形制特殊,并未呈现出有规律的形制特征。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青铜直颈平肩器,为解决"瓶"的定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从器物的形态、功用以及在墓葬中的组合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证明该类器物应该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瓶"。这种青铜瓶目前所见有16件左右,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西汉早期以后,青铜质地的瓶走向了消亡,汉代的瓶多以陶质为主,为生活实用器,往往与井、灶等配套出土。另外青铜瓶在青铜礼器中的地位很高,其在形制上与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蒜头壶、青铜锺、投壶、等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新野县樊集公社于湾村、五星公社汪庄村两社员,先后于劳动中各掘得宋代梅瓶一件,都及时主动上交县文化馆收藏,得到了表扬和奖励。梅瓶系宋代民间瓷窑创新之作,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体瓶。有青釉刻花的,有素面无纹的,尤以白地黑花者为佳。白地黑花梅瓶是宋代磁州窑系产品,具有朴素生动的民间艺术风格。于湾村出土的梅瓶(图左)通高48.5、腹径20.5、口径5厘米,口沿剖面呈三角形,外部通体施乳白釉,釉上花如黑墨。汪庄村出土的梅瓶(图右),通高41、腹径18、口径3.5厘米,口沿剖面亦为三角形,通体白釉,釉上黑花略带褐色。两瓶均属河南地区瓷窑制品。  相似文献   

5.
石红 《文物世界》2006,(5):42-48
梅瓶是唐以后古代南北瓷苑中常见的一种器皿,特征是小口,短颈,腹修长,近底处微外撇,全器成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关于梅瓶,一说以为是容酒的器皿,又称为“酒经”或“经瓶”。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卷三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口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上书“醉乡美酒”和“清沽美酒”,可知宋代时梅瓶确是用于盛酒的。  相似文献   

6.
雪里红 《收藏家》2006,(11):36-38
乾隆豆青釉堆贴竹纹藏诗赏瓶(图1、2),器高56、口径10.5、底径14.5厘米。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露胎。底部施釉,书“乾隆年制”四方青花篆文款(图3),无圈栏。造型规整,线条流畅;胎体坚致、细密,厚薄适度;釉面肥腴、莹润,光亮匀净。纹饰为一竿修竹斜立于瓶腹,竹枝满布于瓶,枝繁叶茂。竹叶似为风雨竹,横为风竹,垂为雨竹,宛如一幅风雨飘逸中的修篁图。整体画面主题突出,布局合理,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清新俊逸;其枝、叶均以带有粉质的白釉堆贴而成,以竹叶为汉字的点横撇捺而成五言诗一首,别致的叠垂于瓶腹之上,甚为奇特。背面书唐代诗人李欣(690-75…  相似文献   

7.
龙霄飞 《收藏家》2000,(7):16-19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见附图)。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一“玉壶春瓶”之名因酒而来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风花雪月”瓶出土于郑州罗庄墓。从外观上看,瓶高28厘米,瓶口4厘米,有短颈,鼓腹50厘米。短颈周边穿有四系,蜷曲的形态似工匠随意以手堆塑而成,上阴线刻三条线纹,寥寥数笔,却已将四系变成了花瓣。俊美的瓶口  相似文献   

9.
1987年,浙江三门县亭旁镇前楼村出土了一对宋代青铜贯耳瓶,现藏于三门县博物馆。本文对这两件贯耳瓶的形制、年代、功能等进行分析,并考察它们出现在台州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0,(6)
正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元时期较为流行,且一直流传至明清。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因此它既是酒器,又是不可多得的精美陈设品。所以,这类器物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重造型优美。各个时期的梅瓶,都有着自己的不同风格和特征。唐代的梅瓶很少见。宋代时民间生产大量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口部小,颈部细短,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较小。各地瓷窑都有  相似文献   

11.
李理  尚文举 《收藏家》2014,(1):49-56
二.清宫官窑瓷器与明清绘画 清乾隆款霁蓝活腰环葫芦大瓶(图23) 制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高80.5、口径9、腹径大33.5、小14.5厘米,足径17.6厘米。瓷制葫芦瓶始烧于宋、元时期,明、清两朝景德镇窑曾大量烧造。达件乾隆款葫芦瓶应是清代中期所制各类葫芦瓶的代表器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陈力 《南方文物》2000,(4):76-78
1972年尧山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墓出土明代青花人物梅瓶1件;1982年于尧山靖江康僖王朱任昌莫氏夫人墓出土明代青花岁寒三友人物梅瓶1件;1983年于尧山第十代靖江温裕王朱履焘墓中出土明代青花双龙戏珠梅瓶一件……,截至八十年代止,桂林文物部门先后从桂林东郊尧山明代靖江王墓群中出土各式青花梅瓶百余件,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足以令国内文物界瞠目。  相似文献   

13.
今年二、三月间,桂林博物馆邀请耿宝昌、张浦生等四名瓷器鉴定专家对馆藏的300余件明代梅瓶(其中60余件为陶梅瓶)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这批梅瓶数量大,品种多,且较集中地出现在桂林,实属罕见,堪称为“国之瑰宝”、“桂林一绝”。为了充分发掘这些梅瓶的深层价值,展现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桂林博物馆将于今年11月下旬推出“靖江藩王遗粹──桂林博物馆珍藏明代梅瓶陈列”,并出版《靖江藩王遗粹》图集,详细介绍桂林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梅瓶精品,届时还将召开“2000年桂林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编辑出版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 “靖江藩王遗粹”陈列展出80余件明代梅瓶精品。《靖江藩王遗粹》一书由桂林博物馆编写,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教授专程到桂林博物馆考察梅瓶并为此书作序。书中挑选约120件梅瓶,图文并茂予以介绍。该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预计11月中旬公开发行。 “2000年桂林中国青花梅瓶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以及桂林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协会、桂林博物馆等单位承办,研讨会将于11月下旬在桂林举行,会期4天。研讨会邀请境内外与会代表约160人,会议主题是研究明...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7,(2)
西岳庙文物管理处收藏的这件东汉朱书镇墓瓶,出土于华阴。本文主要从瓶腹和瓶底的朱书镇墓文和星图入手,结合现有朱书镇墓瓶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镇墓文进行标点和考释,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汉人思想文化、丧葬及"移咎去殃"的镇墓习俗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贲巴瓶     
贲巴瓶的“贲巴”,作本巴。藏语音译,意为‘瓶’。”因此,这一名词实质上就是指一种瓶。 就所见到的贲巴瓶来说,造型基本一致,有有嘴无嘴之分。除去嘴的部分,全器看去颇似一个小型喇嘛塔:瓶底为塔底,腹部为半圆形覆钵,颈部为塔刹,口部为华盖。《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说:塔瓶“口哆而平,项数折至腹,圆而不甚巨,胫略缩旋开至足,略如平顶之塔形,故号塔瓶也。乾隆始有此制……”可知塔瓶即贲巴瓶。 这种贲巴瓶大多使用于  相似文献   

16.
1971年出土于陇西县首阳镇吕家坪的尖底彩陶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尖底彩陶瓶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品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后期迄唐前期的枣形腹细颈瓶、石榴形腹细颈瓶、梨形腹束颈瓶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北朝后期与隋代河北南部为其主要发展区域,由北朝铜瓶到隋代邢窑瓷瓶脉络清晰,初唐河南中部巩义窑又烧造细颈釉陶瓶。枣形腹、石榴形腹细颈瓶发源于南欧,原为公元前5、4世纪希腊、意大利居民的盛油陶瓶,梨形腹束颈瓶的源头则是伊朗波斯萨珊王朝银瓶,这些西方器物造型东传以后,形成了中国本土化同类器物。日本6-8世纪流行的枣形腹、石榴形腹细颈铜瓶,既有中国输入品也有日本仿制品。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这些具有西方情调的器物,成为了服务上流社会及佛教的贵重物品。在交通和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这些器物之所以能够横贯欧亚大陆,大概就在于其造型有可人之处。  相似文献   

18.
插花艺术,在日本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花道”。而在中国,自宋至民国,都叫“瓶花”。如明代著名的花艺论著,就均以瓶花为名: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所谓瓶花,顾名思义,即瓶里插花。与花道相比,相当直白。  相似文献   

19.
唐代胡瓶     
董健丽 《收藏家》2004,(10):23-26
唐代胡瓶见于金银器和陶瓷器,侈口,槽状流,细颈,溜肩,鼓腹,最大弧度在腹下部,喇叭形高足,口沿与肩安柄。胡瓶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十六国时期传入中国。《前凉录》曰:“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作,奇状。”胡瓶是盛酒器。《通鉴释文辩误》卷九:“唐太宗赐李大亮胡瓶。瓶,盖酒器也,非汲水器也。今北人酌酒以相劝酬者,以曰胡瓶,未识其规制与太宗之胡瓶合乎否也。”胡瓶在唐代的史书中多有提及,而且多为皇室贵族使用。如唐太宗把自用的胡瓶赏  相似文献   

20.
乾隆朝是中国瓷器烧造达到极盛的时代,特别是这一时代的官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的精美著称于世。壁瓶在乾隆时期非常流行。壁瓶,又称“轿瓶”,在明代时已出现。乾隆时期的壁瓶,从纹饰来看,无论是釉上还是釉下的彩绘,或者是堆塑、镂空、雕刻、贴花等工艺,都是非常讲究装饰工艺的,这里介绍的几件官窑器物均有严谨的构图和工细画面,尤其是乾隆时期还常以御题诗句配合画面,器型也多样。下面介绍广东省博物馆馆藏乾隆时期的几件壁瓶。1.乾隆黄地粉彩开光诗文壁瓶器高21、口径8.1、底径7.7厘米。整器呈扁形,敞口外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