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昌硕之死     
1927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六)清晨,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海上画派创始人之一的吴昌硕,因病不幸逝世,享寿84岁。 吴昌硕一贯身体很好,除耳聋外无其它疾病。就在逝世当年夏季,他在杭州西泠印社消夏,还登山游览,精神颇佳。回上海后,九月  相似文献   

2.
孙瑜 《东方收藏》2022,(6):45-47
朱复戡乃金石、篆刻大家,幼承庭训,涉猎经史,好习书画,艺术涉猎十分广泛,在金石、书法、诗文、篆刻以及古文字研究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朱复戡的论述诗文是其书法审美思想的集中,也是最能够体现其书法崇尚的,他很早就受到篆刻大师吴昌硕的教导,其书法观点的形成与吴昌硕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朱复戡的论述诗文中寻找其书法审美取向,包括他的观点对后世书家乃至当今书坛所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和创新已是颇为不易,胡伯翔却能在书画界、摄影界、工商界皆享盛名,是一位有三重突出贡献的先辈名家。 得吴昌硕指点闻名画坛 胡伯翔1896年生于南京,其父胡郯卿是一位国画大师,当年和吴昌硕、王一亭、程瑶笙并称为“海上四大名家”。在父亲的薰陶与鼓励下,胡伯翔自幼喜爱绘画,加上好学上进,少时已有不少创作,鸟兽树石,无不格调高雅而富有新意。他画遍了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在家乡一带颇有名气。但  相似文献   

4.
劳棠 《收藏家》2005,(6):62-65
任颐(1840-1896年),字伯年,号小楼(一作晓楼),浙江绍兴市人,是海上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薰、任预合称“海上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海上四大家”。任伯年出生在一个民间艺人的家庭,自幼随父学画,是一位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绘画多面手,花鸟、人物、山水、鱼虫、翎毛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在绘画上,任伯年重视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方法,加强了中国画写实成份,把工笔与写意、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洋画法、  相似文献   

5.
海派绘画,又称海上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画派为名,但是并非传统意义上风格统一,传承有序的流派,而是多元、流动、变易不居的无派之派;它以地域为界,但是它的画家群体中,寓居上海的外地画家人数远超本埠,尤以浙江地区的画家数量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显著,赵之谦、蒲华、吴昌硕、“三任”等皆为浙江人,其中亦有相当数量来自宁波的甬籍海派画家。宁波与上海,同属吴越文化圈,又都为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两地之间关系分外紧密。  相似文献   

6.
刘荣华 《收藏家》2006,(7):69-72
杨岘是晚清的著名书法家、经学家和诗人,他的隶书在咸丰和同治时期以用笔明快爽畅、用墨神明变化而闻名,而他的行书成就鲜为人知。他的行书虽没有隶书、八分书这样突出的表现,但其豪放俊逸,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湖州博物馆藏有杨岘致吴昌硕的信札,虽只五通,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一睹杨岘的行书书法尺牍,也可以窥见杨岘与吴昌硕间亲密师友情谊之一斑。杨岘(1819-1896年)字季仇、见山,号庸斋、藐叟,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咸丰五年举人。后会试不中,遂以幕僚身份辗转各地,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佑军务。50岁以后负责漕运专…  相似文献   

7.
正赵云壑(1874~1955年),字子云,原名龙,改名起,号铁汉、云壑子、壑道人、壑山樵子,晚号壑叟、秃翁、秃尊者、半秃老人、泉梅老人。江苏苏州人,后移居上海。师从吴昌硕,并博采徐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法,是以画益豪迈,声誉日隆。后为"海上题襟馆"常任理事,海上书画联合会会员。牡丹,富贵花也,为文人画之传统题材。是图绘姚  相似文献   

8.
关卉 《神州》2014,(13):53-55
<正>作为“海派”的巨擘,吴昌硕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早已被认可。他诗书画印全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上衔任伯年,下接齐白石、潘天寿,开一代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画家。2014年是后海派艺术大师吴昌硕诞辰170周年,这在国内艺术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小高潮。西泠印社、北京匡时等国内一线拍卖公司自年初便开始积极打造吴昌硕专场,另一方面,浙江省美术馆也不甘落后,计划于8月隆重推出“缶门同辉——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暨弟  相似文献   

9.
2016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俞晓夫作品《我轻轻地敲门——纪念晚清海上画家吴昌硕、任伯年、虚谷、蒲作英》拍出了862万元的天价(图1)。这幅画中致敬的四位大师,正是晚清海派四杰。而就是这四位江南才子,将海上画派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0.
劳棠 《收藏家》2004,(6):4-4
陈半丁(1876-1970年)是20世纪中国艺坛不可多得的书画名家。出生于浙江绍兴柯岩西泽村,双生,胞弟名易斋,故号“半丁”。祖上自明末起世代以行医务业为业,家境贫寒。陈半丁6岁丧母,9岁亡父,由外祖母供其上了三年半私塾,其后到兰溪大来商店及钱庄学徒。他从此时开始接触笔墨,并对书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云“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19岁返里,被其表叔、西冷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吴隐(石潜)带往上海,以拓印、刻碑及书楹联为生。在上海收藏家严厚信家拓制《七家印谱))时,陈半丁有幸拜识海派大师吴昌硕、蒲作英,深得吴昌硕的欣赏,成为吴早年的入室弟子。后经吴昌硕推荐,陈半丁  相似文献   

11.
关云  关蕊  孔凡博 《丝绸之路》2009,(22):94-95
吴昌硕是我国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少时生活清苦,但求学甚勤,工诗、书法,最善石鼓文。他的花卉创作深受沈周、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赵之谦、任伯年等人的影响。由于他诗、书、画、印四者皆精,成了"海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传统文人画在近现代的一个历史高峰。纵观吴昌硕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特别注重作品的布局、题款及画面传达出的气韵,这也是他绘画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2.
魏家骏 《炎黄春秋》2002,(10):70-74
1936年5月,《从文小说习作选》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沈从文在为这本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到在文学道路上给了他种种帮助和鼓励的一些“特别值得记忆”的人,其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徐志摩。沈从文深情地对读者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没  相似文献   

13.
梅兰芳与画     
学习绘画 梅兰芳一辈子没有什么不好的嗜好,连旧社会最通常的消遣搓麻雀也不沾边。他的业余生活高尚丰富,种花养鸟,既消遣,又从中获取灵感。鲜艳的花瓣、翎毛对京剧服装图案设计和着色有启迪,眼望飞翔的鸽子,使眼睛运转灵便有神。 1913年,梅兰芳赴上海演出,与老画家吴昌硕结为忘年之交,吴赠给花卉画,引起梅兰芳对绘画的兴趣。梅兰芳回京后,向名画家王梦白学画花鸟、山水、人物,请大画家齐白石教画虫虾,又拜大画家汤杰为师,学画梅松竹。有名师教授,梅兰芳画技进步很快,1920年,吴昌硕老人在他的“香南雅集图”上题诗…  相似文献   

14.
闫立群 《收藏家》2014,(10):14-19
<正>吴昌硕和王一亭为海派后期的领军人物,是继任伯年之后,海上画坛升起的两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们亦师亦友、互敬互佩、互相合作、互相提携,犹如互为映照的双子星座,共同辉耀海上丹青翰墨之苑。他们的画风引领画坛时尚,风靡大江南北,隔海远播东洋,为海上画派后期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海内外画坛誉为"海上双璧",  相似文献   

15.
葛金根 《收藏家》2008,(5):18-22
吴昌硕(1844-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领军海上画派,以诗、书、画、印四绝合一的整体艺术成就而驰誉。其出于浙江安吉,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别号缶庐、苦铁、大聋、老仓、老缶等,1912年后以字行。他一生勤于笔耕,又喜交游,经常诗酒唱和,书画往来,留下不少遗墨,  相似文献   

16.
正赵云壑(1874~1955年),字子云,原名龙,改名起,号铁汉、云壑子、壑道人、壑山樵子,晚号壑叟、秃翁、秃尊者、半秃老人、泉梅老人。江苏苏州人,后移居上海。师从吴昌硕,并博采徐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法,是以画益豪迈,声誉日隆。后为"海上题襟馆"常任理事,海上书画联合会会员。松菊延年,文人绘画常见之题,语表富贵长寿。此图为子云法缶翁笔,并参己意,作巨幅也。图写虬曲老松,  相似文献   

17.
在2月7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上,看到邵燕祥《一个难得的共产党员(读《永远的怀念——温济泽纪念文集》)》后,我即提笔写此文。因为文中提到了我,而我是绝不敢当的,故而必须表个态。 文中说:“他的老战友曾彦修说从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伊秉绶,字墨卿,号汀洲。说起他,非艺术圈子内的多数不知其何所人也,然而提到“伊面”和“扬州炒饭”,我想,知道并且尝过的人一定不少。然而,这两样美食与伊秉绶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中气象骤变,花鸟画寰宇里萌生出了一个大星系,这就是吴昌硕以书法、金石入画的花鸟画大写意体系,他以真草隶篆之笔入画是前无古人的。“临樵石鼓琅琊笔,戏为幽兰一写真。”“离奇作画偏爱我,谓是篆籀非丹青。”吴昌硕之诗句亦点明了这新体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思朔 《旅游纵览》2011,(3):156-156
<正>上海老房子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里弄住宅。沿着上海城市发展的轨迹探寻,就会发现里弄是上海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里弄是什么?就是上海人通常所说的弄堂。说起上海弄堂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它的签订让英国用炮火轰开了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