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10月和1996年5月,在江苏宝应先后发现两处北宋时期的墓群。两处墓群皆位于县城内,一处位于城中心安宜路两侧,西距大运河1.5公里,在明清宝应县城范围内。另一墓地地处宝应城郊中学校内,与前一处墓地相距约1.5公里。在扬州博物馆的配合下,宝应县化局先后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墓葬共26座,葬制大多为土坑木棺墓,  相似文献   

2.
1965年武汉市汉阳十里铺一座北宋墓中出土了一批青白瓷器(俗称影青),现介绍其中三件盒与一件壶。这几件器皿,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自中泛青,纹饰均为阳纹印花。“蓝记”交枝花卉盒高4.5,口径9.2Cm。六瓣花形。盖面饰六枝盛开的花朵,两两相交,各呈丰姿。外底印反书阳文“蓝记”二字。(图1、5图版二下)卷枝花卉盒高4.5Cm,口径9.2Cm。六瓣花形。盖面饰卷枝花卉,辅以篦点纹,活泼流畅。(图2图版二下)  相似文献   

3.
1996年9月,江西高安市城区基建工地发现一批古瓷器,我们获悉后即赶赴现场。古瓷器多已损毁,幸存的六件完整器被市博物馆征集入藏。六件古瓷均属青白釉瓷碗,分为二式。Ⅰ式2件,俗称斗笠碗,形制釉色相同。敞口,斜壁,小圈足,圈足内墙矮,几乎成平底。底不施釉,有一垫饼痕。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滋润呈月白色,股骨平薄,内壁刻划一圈花卉纹,图纹纤细、清晰。此碗高51、口径42、足径3.4厘米。正式4件,俗称花四碗,形制釉色相同。口沿外撇,作六缺花四;弧腹,器壁上薄下厚;圈足,足外墙偏高,内墙低,足底细窄,微内敛;足内见垫饼…  相似文献   

4.
1997年5月26日,安吉县郎里村出土了4件青白瓷,器型有盏托、碟、注子,根据形制、胎质、釉色以及装烧工艺等,推断这几件青白瓷均属北宋晚期景德镇窑的产品,对研究安吉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等很有价值,同时为浙江出土青白瓷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李放 《文物》1982,(12)
1981年2月,婺源县武口茶场场员在县城西北2.5公里外的孤山上挖土时,发现北宋墓两座。墓已被破环,但墓内所出的一批北宋瓷器十分珍贵,现择精品介绍如下。 (1) 影青折肩注子与莲瓣形注碗(图版捌:1)一套两件。折肩注子通高20.3、腹径5、筒形盖高7.5、直径4.8、圈足高1.6、直径7.5厘米。釉色闪青微带米黄。直筒口,  相似文献   

6.
泰州市北宋墓群清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在泰州市东郊抢救性地清理了一处宋代墓葬群,这是泰州地区第二次发现宋代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漆器、成套的文房用品和标有墓主姓名的买地券,为研究宋代泰州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镇江、句容先后发现几座五代、北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若干件瓷器,现择要介绍于下: 一、1975年3月镇江市何家门五代小砖室墓出土的青瓷器: 1、青瓷注子釉色青,微泛黄。球腹,丰肩,圈足,葫芦形盖,双带式柄,流口与注口相平。注子通体装饰着繁密的划花纹饰:注身以四组缠枝花卉团形图案与折枝朵花相联一周,注肩一圈卷叶纹,注颈周以云纹,注盖有云纹和羽状纹,注柄,注流都衬以叶纹。整个花纹图案细密协调,是一件精致的青瓷工艺品。注高20、口径4.9、底径7.9厘米。胎质呈灰白色,底有窑渣垫烧痕  相似文献   

8.
1995年10月和1996年5月,在江苏宝应先后发现两处北宋时期的墓群。两处墓群皆位于县城内,一处位于城中心安宜路两侧,西距大运河1.5公里,在明清宝应县城范围内。另一墓地地处宝应城郊中学校内,与前一处墓地相距约1.5公里。在扬州博物馆的配合下,宝应县文化局先后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墓葬共26座,葬制大多为土坑木棺墓,它们距地表深2米左右,墓坑深1.2—1.5米,皆西南向,葬式分单人葬、夫妻双人合葬和夫、妻、妾三人合葬。每墓棺外头部皆置青釉或酱釉的罐或瓶,棺内随葬品从数件到数十件不等。出土文物共200多件,以瓷器和漆器为主,另有金银器、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陕西凤县双石辅、凤州两地,出土了一批唐宋时期的陶瓷器,现选择其中九件瓷器介绍如下: 一、白瓷类白釉碗口径13、高5.5、底径(外径)5厘米。唇口,浅腹,腹壁斜直,玉璧形宽矮圈足。白釉纯白莹润,胎致密。碗内施满釉,外壁施半截釉,底足露胎。此碗为唐代邢窑上乘制品(图一)。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10月28日河北省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迎泰新城小区建设工地内进行考古钻探,经钻探发现古墓葬30余座,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过程中发现这批墓葬均有不同程度的被盗现象,经过清理,共出土器物100余件,计有陶器、铜器、瓷器、铁器、石器五大类。其中墓葬M5最具代表性,呈椭圆形,长5.5米,宽3.7米,深4.7米。墓葬方位北偏东10度,南北走向,墓葬结构由南向北依次为墓道、前室、棺床。墓壁上有仿木桌椅  相似文献   

11.
贺春艳 《北方文物》2020,(3):7-14+2
1988年8—9月,黑龙江水域发生洪水,墓群被淹遭损毁。洪水退后,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对该墓群被破坏的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发掘12座墓葬。出土遗物70余件,包括陶器、铁器、铜器、银器等,器物组合丰富,特征鲜明。东辉墓群与绥滨三号墓地、永生墓群、奥里米辽金墓群、科尔萨科沃墓地地域接近,附近有较多同类型的遗址分布,其文化内涵与绥滨三号墓地有许多相同之处,应属于辽代五国部文化遗存。抚远东辉墓群的发现和发掘清理,为深化研究三江平原五国部文化的内涵增添了新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0月,佳木斯市建国乡黎明村农民冯千里在自家农田改造时发现1处墓群.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建国乡位于佳木斯市东部,以东毗邻桦川县,西、北部濒临松花江,地处三江平原西缘,地势平坦.该墓群位于建国乡黎明村北1.5公里处的小慢坡上,西距松花江0.5公里.  相似文献   

13.
梁继红 《丝绸之路》2003,(9):64-64,F003
武威市博物馆近年来陆续收藏了一批出土文物,其中西夏和元代的一些瓷器,在造型、纹饰方面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窑场之一,始烧于唐代,五代时期初具规模,北宋中期以后达到鼎盛,形成了以黄堡镇为中心、囊括南北诸多窑场的耀州窑系,南宋中期后逐渐衰落,大多数窑场终烧于元末明初,只有陈炉镇一些窑场延续下来,直至今日.耀州窑烧制白、青、黑、酱、三彩、月白、白釉黑花等多种釉色瓷,以青釉最负盛名.耀州窑青瓷造型古朴庄重,胎薄质坚,釉色青幽、淡雅,如冰似玉,釉面光洁匀静,纹饰丰富绚丽,构图严谨生动,代表着北方青瓷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绥滨中兴墓群出土的文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兴墓群位于绥滨县中兴乡东17公里左右,1973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对墓群进行了清理,共发掘12座墓葬,出土文物百余件。林秀贞、张泰湘、杨志军三位老师在《文物》(1977年第4期)上发表了《黑龙江畔中兴古城和金代墓群》一文,对中兴古城和中兴墓群的地理位置、墓葬形制作了详细的报告,对墓主人的身份及一些相关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讨,在考古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对东北考古界震动更大,它是建国以来金史考古研究的重大收获,推动了学术  相似文献   

16.
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山水相连,自古就有密切联系,并互派使节。中国儒教和科举制度的传人,使得吸收中国先进文化乃至照搬中国年号成了必然的结果。当然交流都是双向的,不单是中国文化的输出,例如,在中国既有高丽青瓷器的出土,文献中也有对高丽青瓷加以赞美的记述。  相似文献   

17.
周原出土的原始青瓷器扶风县北吕、杨家堡和周原其它区域内,曾屡屡发现西周原始瓷器,器形有豆、簋、尊、罐等,有些已作过介绍。现将召陈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介绍如下:一、四耳青瓷尊(80FCTG 1∶13)高17.5、口径22.5、腹深14.5厘米。圆唇,侈口,束颈,折肩,圈足,桥形耳。胎质青  相似文献   

18.
湖北蕲春县博物馆收藏的瓷器中多数为墓中出土的随葬品,现从中选择部分明代瓷器,分述如下。青花凤凰牡丹坛 1件。1966年三角山乡下屋楼村陈塆明墓出土(图版捌:3)。坛短颈,平口,沿外折,丰肩,收腹,浅圈足,足底沿略外撇。通高33.9、口径10.3、腹径21.5、底径15.2厘米。器壁内外均施青白釉作衬地,釉明亮光润。颈、肩部  相似文献   

19.
王秀玲 《收藏家》2005,(2):31-36
定陵出土瓷器,共16件。可分为两类:青花瓷和三彩瓷。青花瓷占多数,有13件,其中缸3件、梅瓶8件、碗1件、胭脂盒1件;三彩瓷3件,其中香炉1件、花觚2件。出土瓷器为官窑所烧,大部分有款。官窑器书以款识,始于明代。出土的16件瓷器中有15件带款,只有青花碗无款,但碗有金盖金托,上面都有铭文。明代官窑开始用帝王年号作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明代瓷器官窑年款很普遍,款式有楷书、篆书,以楷书较为常见。款的排列有横款、竖款、单行款、双行款、环行款、十字款等。字数有四字、六字,其中六字款较多。款的外围有双圈线、单圈线,也有不带圈线的。明代款识多为青花楷书款。这从定陵出土的瓷器中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出土瓷器的款文有两种,分别为“大明嘉靖年制”和“大明万历年制”。均为青花款。一般所谓的青花款,就是以氧化钴书写的,也是明清以来最普遍的。出土龙缸为单行横排款,外有单线框;梅瓶为环行款;胭脂盒为三行款,单圈线;三彩瓷炉和三彩瓷觚,均为竖二行款,双圈线。  相似文献   

20.
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文房四宝之一。汉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可见在秦汉时,作为研墨工具的砚就已经产生。从考古资料得知,砚台的鼻祖还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研磨器,看来砚的历史比笔、墨、纸都长。秦汉时期有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到了唐宋,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除了陶质砚台以外,开始了以石为主要材料的砚台制作,并出现了“端、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