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家》2017,(11)
正陈介祺(1813~1884年),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清代杰出的收藏家和金石学家。簠斋生于潍县望族、科举世家。其父陈官俊是清代嘉道间名臣,曾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他自幼禀承父教,聪慧好学,少年时代即负诗文盛名于京师。道光二十五年以殿试二甲第三名成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方略馆分校。咸丰四年,历经父丧逼捐、厌倦官场争  相似文献   

2.
潍坊市博物馆征集的部分青铜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潍坊市治所旧称潍县,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先生的故里,素有传古、藏古之风。潍坊市博物馆的诸多藏品,大都是群众发现和帮助收集的。我们选择馆藏的部分青铜兵器作一介绍,并对相关问题试作探讨。一青铜剑 10件,可分三式。为便于叙述,我们将其依次编为一至十号,原有编号附注在括号内。Ⅰ式3件。一号剑(65—37):1965年4月潍县邓村公社新庄村西"凤凰嘴"断崖下出土。此  相似文献   

3.
提起郑板桥,真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了。这和他的艺术富有人民性,体现了"雅俗共赏"分不开。作为"扬州八怪"画家之一的郑板桥,原名燮,字克柔,板桥乃其号。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殁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享年73岁。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时,他已44岁。做过山东范县、潍县两任知县,在潍县任内碰上灾荒,因开仓济赈获罪,弃官归里,从此卖画扬州,终其一生。他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工书,有"郑虔三绝"之称。画最擅长兰竹,笔墨纵逸,随意挥洒,  相似文献   

4.
陈介祺(1813年~1884年)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平生所藏有“曾伯(雨采)簠”一器,故更名其室为“宝簠斋”,后即以簠斋为号。晚年则别署海滨病史。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四年后因父丧而弃官还乡,终其生未再出仕。毕生富于收藏。  相似文献   

5.
“扬州八怪”画家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乃其号。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殁于乾隆三十年(1765),活了七十三岁。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时,他已四十四岁。官山东范县、潍县,因开账济民获罪弃官归里,卖画扬州,  相似文献   

6.
张礼敏 《民俗研究》2002,(4):111-120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诗云:“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升归里》)这是他“去官十载”(乾隆28年4月)时所作的诗,是对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任知县时的回忆。诗中的“鸳鸯庙”和“柳郎祠”,极有可能就位于现在的潍坊市寒亭区河滩镇宋家双庙村。据《寒亭区志》载:”(宋冢双届村)元代称仇庄,自龙王庙、平王庙建成后称双庙,后宋人旺,改称今名。”  相似文献   

7.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氏家学渊源,专志学术,以收藏宏富名世.其收藏种类繁多,涉及青铜器、印玺、瓦当、陶文、古泉、古砖等方面.陈氏于集古颇具眼光,青铜重器固为收藏之重,兵器杂器也一样网罗.本文集中讨论陈氏所藏之弩机.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潍坊市治所旧称潍县,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的故里。潍坊市创建博物馆时,陈氏后裔将陈介祺先生生前珍藏的金、石、玺印等欣然捐赠,车大夫长画戈是其中之一。与此戈同时归滩坊市博物馆收藏的有其正反两面拓本一幅,长33.9、宽33.5厘米,右下部钤阳文大篆朱印一方,曰"簠斋古  相似文献   

9.
<正>晚清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齐东甸父,山东潍县人,清道光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介祺少年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十九岁即"以诗文名都下"。道光廿五年(1845)成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介祺嗜好金石,善考据,精鉴别,曾不惜重金购藏珍贵文物。高焕文曾说:"寿卿大力搜括,殆遍天下。曾于各省大都会分设铜铺,雇人至乡村收购旧铜,穷街僻巷,搜索无遗,所获各种奇异古铜器累千盈  相似文献   

10.
潍坊市治旧为潍县,素有传古藏古之风,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的故里;陈氏博学识、精鉴别,私藏富甲海内。旧潍县亦是制作青铜器赝品的中心之一,尤其清末至民国时期,此地所作赝品形制工巧、花纹精妙,铭刻神似,几乎乱真天下。至今散存国内外的名器赝品中,不少是出自潍县人之手的。当时,仿制古钱币亦随之兴焉。由于潍县古属齐国内境,多有齐刀币出土,而此种刀币较之以后的圜钱,其不但数少质好,而且出土地域还很有限,自然为天下藏家所竞相购取,亦使潍县之仿造者乐为。  相似文献   

11.
曾国灭亡年代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随州擂鼓墩的东侧岗地上有一处重要的战国墓地。在这里最重要的发现是1978年发掘的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和1981年发掘的二号墓。以后,于1983在曾侯乙墓以南约60米处,在擂鼓墩砖瓦厂的取土范围内又发掘了三十座战国中晚期的中小型墓。这几次发掘,为研究曾国晚期历史和曾楚的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曾侯乙墓和二号墓及其他曾国有铭铜器的发现,使人们深信,在随州一带确实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曾国。但这个曾国却不见  相似文献   

12.
正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翁,北宋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省)人,元丰二年(1079年)殿试第三名(探花)。生活中的陈瓘为人谦和,"性闲雅,与物无竞"。而一到了朝堂之上,他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刚直不阿,仗义执言。《宋史》称他"谏疏似陆贽,刚方似狄仁杰",虽一书生,凛然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13.
李驎(1634—约1707年)字西駿,号虬峰,扬州兴化人。兴化李氏自李春芳于明嘉、隆间以宰辅起家,家世始盛。驎是春芳的六世孙,在兄弟辈中排行第二十三。他生于明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至南明弘光王朝覆灭时才十二岁。他十岁即能诗。及长,与从叔沂(字子化,号艾山,晚号壶菴)和从弟国宋(字汤孙,号大村)均以工诗称高士,时人号为三李。李驎著有《虬峰文集》,是一部久被湮没的著作。它遭到乾隆时的禁毁,并列入禁书专案,所以传世极少。现代发现这部诗文集的,是三十年代在北京琉璃厂开设通学斋书店的孙殿起先生。他在1936年初版的《贩  相似文献   

14.
朕簋     
朕簋,清道光末年(约1840年至1850年)出土于陕西的岐山,旧为山东潍县陈介祺所藏,陈氏定名为聃敦,说是周文王的儿子聃季所做。但陈氏认为是"聃"字的,实际是"朕"字,铭文"惟朕有庆",朕字显然是做这件铜器的主人的名字,所以应该称为"腾簋"。刘心源把前面"降天亡尤"(意思是从天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4,(10)
"柳侯祠"(图一)始建于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即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三年,改建于明初,重建于清末。这座古建筑表示了柳州人民对这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的崇敬和怀念。祠内现存有元代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的柳宗元石刻像(图二)和历代到这里游览的人们留下的颂扬他的诗词、碑铭等石刻。  相似文献   

16.
正有清一代,自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停止科举,258年间,山东共出了6个状元。他们是聊城的傅以渐、邓钟岳;济宁的孙如谨、孙毓桂;潍县的曹鸿勋、王寿彭。六个状元,分配三县,巧呀!更奇的是傅以渐是清朝开国状元,而王寿彭则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状元,除了下一科甲辰由刘春霖唱收台戏外,他也算是压轴的了,所以称之为山东的末代状元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7.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大西域山人,意大利人。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会传教士。他在葡萄牙国王的支持下,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奉派来中国,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北京病故,享年五十八岁。 利玛窦到中国来的目的是传教,但也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他和中国士大夫广泛交游,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文献,使他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他以信函形式把他在中国的感受告诉他的欧洲朋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写了一部有关他在中国活动的记录,向欧洲介绍中国。从客观上看,他的活动已不限于传教,他所起的作用也不止于传教。  相似文献   

18.
传德  次先  敬明 《文物》1983,(12)
建国迄今,潍坊地区十二个县(市)的有关文物部门,通过发掘或征集获得青铜戈五百余件,其中潍县图书馆收藏的三件带铭铜戈尤为重要。这三件戈于1973年春由潍县望留公社麓台村的社员在村西整地时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铜剑等兵器。麓台村在潍县西南约25公里,西倚符山,东望白浪水,南近齐国古都营丘,北临胶济铁路。符山是历  相似文献   

19.
(一)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发掘,以出土文物确凿地证明了一、二、三号墓是西汉初被封为鞅侯的长沙国丞相利苍夫妇及其子三人的墓葬。据研究,三号墓主是利苍的儿子。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时年三十多岁。此人当是袭爵軑侯的利的兄弟。他干过什么,没有文献记载,无从得知;但从葬制和墓中出土的随葬明器来看,可以肯定也是有官爵的。  相似文献   

20.
张长寿  闻广 《文物》2012,(4):46-49
毛公鼎传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鼎内有铭文497字[1],为铜器长铭之冠,国之重宝。鼎于咸丰二年(1852年)由估人苏亿年载之入都,陈介祺以重资购藏,秘不示人[2]。此后,鼎先后为端方(1910年)、叶恭绰(1930年)、陈咏仁(1941年)收藏。1946年,陈氏献诸政府,器归中央博物院[3]。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