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钦州紫砂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钦州紫砂器生产从清咸丰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江苏宜兴、云南建水的紫砂在我国陶艺苑中同放异彩,而钦州紫砂工艺更是享誉中外,倍受两广和东南亚地区人们的青睐。钦州紫砂器的历史《钦州陶冶志》记载:“钦有宜兴各器,始于咸丰年间。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于宜兴……”其中将钦州紫砂器称为宜兴器。可是在当地方言却称为泥兴器,“兴”有喜爱之意,泥兴与宜兴恰好谐音而故名。显然钦州紫砂器与江苏宜兴紫砂器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关于钦州紫砂器创制者胡老六的经历:“相传他当过清兵,曾任江苏宜兴驻屯过,学习过紫砂陶的生产技  相似文献   

2.
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于2011-2014年对江苏盱眙县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明末清初紫砂器约30余件,主要包括茶壶、罐、花盆等。壶多为各种形制的壶盖,以一件"孟臣壶"最为珍贵。这些出土器物为研究宜兴紫砂器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5年初,纽约法兰高公司举行了一个宜兴紫砂的展览拍卖会,此次所拍卖的二十九件紫砂器的收藏者为李氏。在笔者日前研究曼生壶的过程中,拜读谢瑞华女士《海外庋藏曼生壶》一文,由此关注到这批李氏紫砂藏品。由于这批紫砂器藏于海外,国内著录中缺乏收录,且其中一些紫砂器的年代、作者信息,颇有值得探讨之处,故整理成文,做一系统之梳理。  相似文献   

4.
葛韬,字耕陶孺子,号泥夫。出生于具有600年制陶历史的陶业世家。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造型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故宫收藏的明清宫廷用紫砂器的归纳研究,揭示了宫廷紫砂器的引进、发展、衰亡的过程。江苏宜兴是民间紫砂器的主要产地,明末清初曾一度辉煌,因此也为宫廷生产茶具和文房用具,这些器物在砂质、造型、工艺上都显示出高贵典雅、富丽堂皇的宫廷特色,代表了同时代紫砂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杭涛 《东南文化》2016,(3):93-95
2015年11月11日至13日,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宜兴市召开。会议对近年来新的紫砂出土器、馆藏紫砂和宜均、宜兴紫砂发展史的若干问题及宜兴紫砂外销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并讨论了宜兴紫砂学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民间紫砂藏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5年9月12日,第三届无锡太湖博览会艺术展主会场,宜兴紫砂艺术大展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开幕式。这次展会集中了紫砂界所有的大师、高工以及由清华大学、中国美院等许多著名教授参与设计的作品,分量之重、艺术品位之高,是多少年来紫砂界未见的空前盛况。展会正厅一幅3米高、4米宽的巨幅壶照立于中央,真是满堂富贵,令人聚焦夺目。为何要选用这件作品作为展会主展厅宜兴紫砂标志性作品?因为该作品的原创者是蒋蓉大师。她于1956年就受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与朱可心、顾景舟等七位老艺人同为"紫砂技艺辅导"。这个任命,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可是工艺美术界最高的荣誉和待遇了。  相似文献   

8.
"壶中乾坤大",中国道家如是说。壶镌刻着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古往今来,宜兴紫砂名扬海内外,现代紫砂界人才辈出。江苏宜兴冯洪君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冯洪君先生63年生于宜兴陶都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师。2000年被授予中国紫砂  相似文献   

9.
1958年秋,我院凌竞亚、唐剑云等同志,在宜兴县汤渡村外湖浦公路近旁大窑墩采集到若干青瓷片,当时推想附近可能有青瓷窑址。1959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师生和蜀山紫砂厂顾景舟先生,发现了均山北麓斜坡上小碗窑(小地名)地方的碗窑墩(图一)(参看本刊1960年2期《宜兴均山青瓷古窑发现记》和《访均山青瓷古窑》二文),墩高约4米,墩基围土直径约20米,其顶堆积窑具和六朝青瓷残片无数。五月间该院刘汝醴先生曾来反映,后即派倪振逵、王志敏同去现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和金相分析的方法,对云南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17件样品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祥云检村石棺墓出土的铜器以红铜为主,少数为Cu-Sn合金。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主要是铸造、铸后冷加工等,制作工艺相对单一。3件编钟均为Cu-Sn合金,并且锡成分具有等比递增的现象。兵器矛经过鉴定后说明由于墓主身份的不同,随葬的矛也有实用器和随葬器两类。农具锸和工具锥和凿的鉴定表明有冷加工或使用过的痕迹,可能曾是实用器;而农具锄经鉴定并没有在农作中使用过,仅作为随葬品,进一步证明随葬铜锄是青铜时代滇西地区的一种丧葬习俗。分析表明,当时已根据不同器物的用途进行了不同的制作和加工。本研究结果对研究滇西青铜文化及金属技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宜兴,人杰地灵,它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教授之乡与书画之乡,而且紫砂名师人才辈出、灿若星辰。在浩瀚的紫砂星河中,有七颗最耀眼的明星,他们就是建国初期的1956年底,江苏省政府正式任命的七位紫砂名师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把他们的名字排列出来,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追思缅怀,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是继往开来的紫坛典范。在建国初期的50年代,随着紫砂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七位名师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历经了黑暗而动乱的中华民国,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和紫砂业的春天。在当时百业凋零的情况下,联系了37位老艺人组织了紫砂生产合作社,白手起家,广招学徒,宜兴紫砂业能有欣欣向荣的今天,七位大师的革创之  相似文献   

12.
《人物》2018,(3):104-111
陶艺家高振宇先生大半人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 他的家与工作室都在北京郊区,原本在一大片麦田的尽头,现在周围建起工业开发区,他就在院子里开辟了_一块小田地,种下四季果蔬。54岁的高振宇曾师从紫砂界的“一代宗师”顾景舟,亲手建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陶艺研究中心。如今,他每天与妻子坐在各自的工作台上,用自制的拍子敲打紫砂泥,午后的阳光透过薄纱漫进来,除了小音箱里传来的古琴乐曲,只有拍泥时发出的清脆声响。  相似文献   

13.
曹宇宏 《神州》2012,(26):202-202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紫砂是一种炻器,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紫砂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具有双气孔结构,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其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  相似文献   

14.
<正>7月25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65讲邀请胡朝晖女士主讲"世俗情趣与文人气质——明末清初青花瓷鉴赏"。胡朝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文物鉴定专业,师从耿宝昌、叶喆民等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毕业后从事文物鉴定工作至今。先后发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定窑瓷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唐宋越窑瓷器分期研究》《窖藏元青花初步研究》《多彩多姿的宜兴挂釉器》等多篇专业论文。  相似文献   

15.
石兆祥 《收藏家》2007,(5):37-38
紫砂堆绘山水图笔筒,高15.4、直径17厘米。器身以宜兴绿泥为体呈梨皮色,底部和筒内壁施紫砂浆呈深紫色。器底钤印杨季初制阳文篆书款。在梨皮色的器表上,作者用朱砂、紫砂、绿泥、乌泥及蓝、  相似文献   

16.
高勇 《收藏家》2011,(2):89-89
《古壶鉴藏—李俊藏宜兴窑紫砂器鉴赏》日前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1008页,是一部涵盖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最系统的紫砂器鉴赏典籍。该书系统评点紫砂器诞生以来,尤其是明万历、清早期、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各朝,  相似文献   

17.
<正>享誉世界的中国陶都、"世界制壶中心"——江苏宜兴,其"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壶艺在五百多年薪火相传中,诞生了许多无法超越的旷世之作。2013年5月5日至8日,在宜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中,由宜兴市官方评选出了中国历史"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对宜兴紫砂壶艺术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高度总结。它们集合了历代紫砂艺术名家的巅峰之作,是自明代至今的传奇之作,是中国紫砂艺术的传世经典。不仅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紫砂历史文化传承至今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西汉"太初二年"(前103年)铸造的"中私官"铜钟贰件,是1953年在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这两件铜钟,除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一书中曾简略地提过"1953年5月茂陵附近出土‘中私官’铜钟,太初二年造"外,对此器尚未有过详细的介绍。这两件铜钟对研究西汉历史、官制、冶金工艺以及度量衡  相似文献   

19.
蒋蓉大师是宜兴紫砂界中一位以朴实、清雅、与人为善而著称的艺术大师。她的紫砂花货创作,是紫砂艺术中的一颗明珠。而1955年设计创作的"九件荷花茶具",则是蒋蓉紫砂艺术中最为耀眼的经典之作,也是她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图1)。蒋蓉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潜洛村,那里是宜兴的陶乡,几乎家家以紫砂为生。蒋蓉从小爱玩泥,11岁那年,便跟随父母做坯,开始了她的紫砂生涯。也许是天性,也许是环境,蒋蓉从小就喜欢做象形仿生的紫砂小件,她直接照着花生、菱角这些江南常见的东西塑造。  相似文献   

20.
何国森先生出身古玩世家,其父子两代均曾长期在北京市文物公司工作,对文物古董领域各门类多有涉猎。后来机缘巧合,得以到景德镇专门学习传统制瓷技术,并在景德镇工作生活十余年。其间,重点对传统制瓷工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并且多次参与古窑博览区的镇窑复烧工作,了解并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传统资料。尤其在窑型、窑火对瓷器的影响方面更有深入的研究,进而籍此尝试分析和鉴定古代瓷器,似有拨云见日之效。这一新视角无疑会带给瓷器鉴定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更广泛的研究思路,本刊特以"瓷器鉴定那些事"为题刊登此系列文章,希望能为广大瓷器爱好者带来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