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又叫春联。据说中国第一副春联始于五代时(918—968年)后蜀主孟袍的桃符题词。有一次过年时。他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孟昶嫌辛寅逊题不好。就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尔后,文人学士群起仿效,把题春联视为雅事,春联之俗传人民间。春联的正式命名从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南京,除夕那天,他突然下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红纸春联。经朱元璋提倡,贴春联从此成为春节习俗。  相似文献   

2.
贴春联,为我国民间旧俗,源于古代桃符。每年除夕,书对仗吉语于红纸,贴于门上,谓之春联。据《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传》载:“初,昶在蜀……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被公认为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孟昶所撰春联题于桃符板上。在此之前,桃木板上仅画符,用以“驱鬼避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野兽,名“年”,专于岁末外出掠食,但惧声、光、红色,人们为驱逐它,用紫红桃木悬于门上,“年”见而逃逸,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习俗。…  相似文献   

3.
桃之夭夭,春之融融.一年一度春节的来临总让人有不少期待。春联.原来是一片桃符,是古代人寻章句的雅事,一碗清凉茶.一份明月心。而在流传过程中.春联在民间推广普及,爱渐形成一种寻常百姓家的民俗化.时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原因无它.关键在于那么几句如心如意的吉祥话。  相似文献   

4.
周东海 《民俗研究》2002,(3):143-149
过春节贴门神画,是我国民众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的风俗。老人们爱说:“有鱼有肉不像年,贴上门神才过年。”可见门神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它成了年节的象征。尽管人们如此看重门神画,然而却很少有人去谈论现在贴的门神画与过去贴的门神画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对联的基本定义是:对联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样式。对联起源问题是对联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对联的起源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习俗——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艺术的演变发展。当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会融合时,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所以,对联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过程和文学过程。文化方面,它从传说中的神荼、郁垒昆仲兄弟捉鬼的故事演变成桃符作为除夕的一种吉样物,再进一步演变成在桃板上画神…  相似文献   

6.
说起这个话题,恐怕首先得提到五代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据《宋史·蜀世家》记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寅逊为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楹联界公认的至今发现最早的春联。作为世界上惟汉语所独具...  相似文献   

7.
朱万章 《收藏家》2003,(1):50-54
楹联最早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桃符版上所题之“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被认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春联。两宋时期,人们已开始将其题在楹柱上。但真正书于纸质绫绢上的楹联法书,从传世的墨迹看,最早可追溯到晚明。在社会上盛行,则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千余年来,作为春节的主要文化象征和文人雅士的笔墨游戏之一,“楹联”(春联)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清以来书画多且精,其中楹联法书有近千件,主要包括这一时期的著名书画家如德清、梁佩兰、庄有恭、黄慎、吴荣光、黄培芳、王文治、林则徐、汪琼、罗岸先、杨守敬、谭延闽、熊景星、彭泰来、何绍基、邓石如、陈鸿寿、戴熙、刘华东、龙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17,(4)
<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描写了新年时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元日即古代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桃符被视作门神的雏形,在新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将旧的取下,以新的代替,护佑新的一年平安祥瑞。这一习俗发轫于汉代,到了后代桃符便被我们所熟知的门神取而代之,此后又产生了各种题材的木版年画。过年了,贴年画,这成为过  相似文献   

9.
“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迎新春。”我们又迎来一年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家家户户开始祭灶、掸尘、做“十样菜”、写春联、贴“福”字……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喜气洋洋的年俗风情画。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了旧时南京过年的景象:“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新岁,人家更易春联自明初始。门神犹古郁垒、神荼之意。以纸镌钱,贴诸户牖,谓之黄钱。”其中均提及到剪纸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由此可见,题材广泛、寓意丰富的剪纸被用于节庆装饰的历史由来已久。南京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剪纸艺术表现出南北交融、秀丽粗犷的特点,被概括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见细,拙中见灵”。以喜花、斗香花、绣样花等为代表的装饰花样尤具地方特色。旧时每逢年节,南京人家有购买剪纸或者请剪纸艺人上门剪花装饰屋舍的习俗。窗花、墙花、门笺、顶棚花、灯笼花……造型各异。琳琅满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此,撷取几幅南京春节剪纸的代表作。为各位奉上新春的祝福。  相似文献   

10.
去年春节,儿子见了门上贴的春联有些好奇,就问我:“爸爸,门上贴红纸做什么呢?”我说:“这是春联,过年家家都要贴的。”儿子接着问了我一串问  相似文献   

11.
门神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做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做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相似文献   

12.
夏泗 《南方人物周刊》2014,(29):112-112
我父亲名叫夏兆华,小时候过春节时,家里贴的春联是:“兆光耀彩;华祝三多。”春联把父亲的名字嵌了进去,同时点出了“华”字的来历。“华祝三多”出自《庄子·天地》,寓意期盼富、寿和多男子。以“华”字的内涵来衡量。  相似文献   

13.
<正>“福神”起源“福神”起源很早,是民间传说中的诸神之一。每逢新年佳节之际,人们总会贴上“天官赐福”的年画,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4.
浙南门神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门”与“家”、与“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担负着重要的安全职责。人们在门上附加种种符号,如贴门神、挂八卦、立石敢当等等,以期求福避祸。门神画在诸朝历代画师的苦心演绎下,历经千年,于驱邪的本意外,成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门类。  相似文献   

15.
浙南门神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门”与“家”、与“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担负着重要的安全职责。人们在门上附加种种符号,如贴门神、挂八卦、立石敢当等等,以期求福避祸。门神画在诸朝历代画师的苦心演绎下,历经千年,于驱邪的本意外,成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门类。  相似文献   

16.
俗说俗物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12,(4):F0003-F0003
福字石,是刻有大“福”字的石头,是青岛崂山周边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新民俗。村民在门口或街角显眼的地方,放置一块刻有“福”字的大石头,“福”字全部用大红油漆填色。民间认为,石象征着“寿”,“福”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福寿双全”。走进村落,处处见福,石石有寿。这种新民俗其实是传统春节“福帖”民俗的延伸。“福帖”就是“福”字帖,一般是将写春联用的红纸裁成方块,按照菱形的方式张贴,“福”字写在菱形纸的正中。村民在大年三十贴春联的时候,同时贴“福帖”。大的“福帖”贴在影壁上,  相似文献   

17.
古时候有个县官,人们都叫他“剥皮官”。这个人又贪财又凶残,心比锅烟子还黑。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新春佳节,他为了表白一下自己是象包公一样爱民正直的清官;同时又想在老百姓面前卖弄一下才学,于是,想亲自提笔写一副春联。无奈他腹中只有一包草,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来。他找来一大堆一大堆的古书,翻了半天,好不容易抄得两句,凑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节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春节在海外日益升温,在国内却有越来越多人感叹“年味淡了”、“春节没意思”。有人在报纸上提议,除夕之夜放鞭炮留下的红纸屑,除了马路上的,能不能保留几天,让城市穿几天“大红袄”?据说此举是为了让“年味”更浓。其实“年味淡了”的主要表现,最明显的是原先一些年俗的衰落和消失。祭祀祈祷,拜迎恭送,挂桃符,贴门神,点爆竹,化装舞蹈……以前从腊月到正月有一系  相似文献   

19.
明清戏曲年画初论凌清一、戏与画有机结合的“复合型”艺术中国民间年画,源于年末岁首除旧迎新、驱鬼禳灾的门神画。历代渐有发展,至明清得木版印刷之助,从此风行。年画的内容,初期多以祈福纳祥、驱鬼辟邪的《天官赐福》、《招财进宝》和门神为主,渐而历史故事、小说...  相似文献   

20.
抗战后期,在徐海一带民间,曾流传过这样一副春联,上联是:“来郝鹏去郝鹏何必多次一举”,下联是:“老汉奸新汉奸都是一丘之貉”,横批是:“遗臭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