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金山县征集到一件曼生款竹节壶,此壶与道光时期的竹节形砂壶更相似,应为同时期传器,其题铭羊豆意在隐喻壶佳;从其他万泉款传器的比较推断,此壶应为万泉早期作品。  相似文献   

2.
1993年7月2日,我特地赴扬州天宁寺,参观扬州博物馆,目的就是看一看1968年在江都丁沟镇出土的底镌刻有“大彬”款的“六方紫砂壶”(见上图)。此壶自1982年在《文物》第6期发表后,引起国内外陶艺界和收藏界的关注,激起我想亲眼目睹的愿望。在扬州博物馆里我见到了高高屹立在玻璃展柜中的这把壶。整个壶身呈赭红色,皮色较嫩而感火候不够。壶身为六角造型,壶盖为圆形,盖上有一圆锥形的钮(俗称为“滴”)略向前斜倾。壶嘴为不规则六角形直流。我观察发现该壶直流扭曲与壶身不垂直,壶把为五角形的(?)弯执,壶流口和执的最高点都高于壶盖。没有达到三平,显得不  相似文献   

3.
我曾参加过一次茶会雅集,那是在京城的雪砚山房。所谓雅集,就是文人间的聚会。茶会雅集,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块儿喝茶品茗。雪砚山房的主人雪生先生,不仅好茶,还喜好收藏紫砂壶。每次有朋友来,都会请人观赏他那一柜子各式各样的紫砂壶,这次也不例外。“出场”的是一把茶黄色段泥精工制做的“牛盖莲子壶”。壶身筒一侧镌刻有书法“千虚不博一实”,另一侧镌刻着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书画落款是“秀棠”,壶底落款为“维明制陶”。徐秀棠和徐维明是叔侄关系,两人同为宜兴紫砂界名师。壶,不用说,做得是相当精致。  相似文献   

4.
王舒羽 《收藏家》2014,(10):58-61
<正>陈鸿寿(1768-1822年),清中期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陈鸿寿兴趣广泛,涉猎多种艺术领域。他善篆刻,为"西泠八家"之一;工诗文,有《种榆仙馆诗集》传世;设计的"曼生壶"则"艺林争宝之,得其一枚,珍逾拱璧"不仅闻名于当时,更为后世珍赏;书法以碑学入手,四体皆工;其绘画多作花  相似文献   

5.
封申 《收藏家》2010,(4):90-92
推荐词:深圳紫砂壶收藏家。其于历代名家制壶均有涉猎,还将一件杨彭年壶捐给了故宫。宜兴紫砂陶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砂壶之美可归纳为: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集诗词、书法、绘画、印章、陶刻、浮雕于一身。它既是日常用品,也是博古架上的珍稀摆设,颇受古今鉴赏藏家珍视。2006年3月,"紫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3,(6):M0001-M0001
此壶高51厘米,葫芦形,蹲狮钮盖,仿康熙紫砂胎画珐琅制器,通体施釉。其造型精准别致,仿紫铜釉面,肥腴逼真;所绘“缠枝洋莲”出自清延乾隆间“唐窑”技法,以蓝、绿、粉勾主色调,但不俗艳。底款为篆书阳文“邵友廷”,印文精致清晰。邵友廷系清末宜兴上袁村人,约生活于道光晚至光绪初,是继邵大亨之后的制壶名家,尤善制紫砂加彩器,大略有画珐琅、仿剔红贴塑等器传世,养子程寿珍亦近代制壶名家。  相似文献   

7.
漫画曼生壶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阳羡茗壶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壶的造型、壶身的装饰都非常讲究。从壶形来说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也有许许  相似文献   

8.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别号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入,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清道光二年(182年)。清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官至江南海防、淮安同知。为清代中期著名的“西岸八家”之一。清蒋宝龄《墨林今话》曰:“鸿寿以古学受知于阮云台.与弟云伯有‘二陈’之称”。陈鸿寿治学甚广一除以其书法著称外.于诗文、金石、国画方面亦有精深的造诣。有《桑连理馆集》、《种榆仙馆诗集》等诗文著作以及《种偷仙馆摹印》、《科榆他馆印谱》等印谱传世。南郊县丈管所收藏其盥联书迹一幅.纸本·纵103厘米.横3O厘米…  相似文献   

9.
<正>"陈鸣远"款仿古树根紫砂壶该壶形制独特,质地细腻如玉,以菱角凸出,形成了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壶嘴自壶身胥出自然,流行的造型做工精细,流嘴浑然,出水顺畅;壶把与壶身上下相连,圈把端庄有型,执握称手;壶身所刻纹饰,制作得灵动逼真,并且底部刻有"陈鸣远"款识,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图1)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旅游局创意策划的世界之最———“2004只猴巨型紫砂壶”历时半年设计制作,于2004年1月初在宜兴问世。“千猴壶”总高3.70米,其中底座高0.52米,直径1.5米,用泥料近3吨,重1.2吨,壶上共雕刻形态大小各异的猴子2004只。“2004只猴巨型紫砂壶”是连云港推出的“世纪猴年庆典”旅游系列活动之一,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徐培晨与世界紫砂艺术家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宜兴紫砂陶艺名家葛军联手制作。以画猴闻名于世、人称“东方猴王”的徐培晨,在创作中运用白描手法,葛军则采用传统手工相接工艺,以圆雕、浮雕和镌刻为装饰手段,在壶梁、壶盖、壶身上精雕细琢了2004只千姿百态的猴子及配景。巨壶上的猴子,最大的15厘米,最小的仅3厘米。画面上有的攀树援枝、觅食摘果,有的追逐嬉闹、谈情说爱,有的跳水嬉戏、斗弄蟋蟀……加之仙山飞瀑、苍松古藤、鲜花翠竹等众多配景,构成一派“欢腾今日花果山”的生动景象。由于风光秀美的花果山与猴王孙悟空的美丽传说以及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动人情节息息相关,连云港游局将把“千猴壶”置于花果山麓,作为一个新景点,供中外游人观赏,并且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千猴壶”落户连云港@英子  相似文献   

11.
问:什么是陶瓷的款识,有哪些种类? 答:款识是写在陶瓷器底部或其他部位的一种年号或厂家的标记,如北宋瓷器有“景德年制”款,系公元1005年到1009年的制品,“葛明祥制”系清代陶瓷艺人葛明祥所制。前者是标明年号,后者是标明厂家。陶瓷的款识大致可分为纪年款、室名款、吉言赞颂款、花样款及陶人款。纪年款是明清以来最常见的一种陶瓷款识。纪年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时君的年号和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  相似文献   

12.
朱琪 《收藏家》2009,(12):37-43
“西泠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这个篆刻群体的活动年代贯穿了大半个清代,是篆刻史上的重镇。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缪篆之意,善用切刀表达笔意,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其篆刻风格又被称为“浙派”,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邓丁三 《收藏家》2012,(7):71-72
其一,“金玉音”琴,小仲尼式,长116厘米,腹内镌刻“大唐开元五年(717年)雷文制”,“大元至治二年(1322年)施牧州修”。琴背刻“金玉音”,“施牧州跋”,“道光戊子(1828年)一六道人重修”等。  相似文献   

14.
安福县文物部门最近在县城城郊征收到一块大型石坊门额。石板为长方形,长263厘米、宽45厘米,厚11厘米,重约500公斤,青石质。石板两面为人工打凿削切,基本平整。石板正面从右至左镌刻楷体大字“旌表安福贞寿节烈总坊”,字体圆实苍劲,清晰可辨。经文物工作人员考证,该石坊门额为清代早中期产物,是清代安福县令为朝廷嘉奖本县贞烈妇女修建的纪念性石牌坊遗存物,当时将受褒奖人员的事迹榜于此门上作为“表闾”。古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所谓的“三从四德”,贞烈孝道,尤以明清两朝…  相似文献   

15.
董健丽  高晓然 《南方文物》2009,(1):94-97,86,I0001-I0004
一.清代葫芦形瓷器特点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了我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都有所提高或创新,此时又创制了很多新的彩釉和品种,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和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胭脂红釉等。雍正、乾隆时的仿古之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代纹饰除继承了晚明“福”、“寿”、“寿山福海”、“百鹿”、  相似文献   

16.
吕成龙 《收藏家》2007,(11):27-30
人们耳熟能详的清代官窑瓷器一般均署"大清××年制"、"××年制"或"×御制"等朝代款或称年款。但在清末景德镇官窑瓷器中,有一类署"体和殿制"款  相似文献   

17.
漫话曼生壶     
叶佩兰 《收藏家》2000,(12):8-10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  相似文献   

18.
李俊 《收藏家》2009,(6):29-34
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中期闽南地区的一种饮茶器具——朱泥小壶,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宝记》,向世人列举出了100多件朱泥壶,件件红润娟秀、精微细腻,而在此前或此后介绍紫砂壶的书籍中则把清代朱泥小壶归于“古壶”一类。笔者查阅了古今中外关于朱泥壶的书籍与文献,发现这种至今在闽南地区还时常出土的朱泥小壶,是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是东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造形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董睿  郜鹏飞 《中原文物》2023,(3):117-124
郑公大墓出土的一对立鹤方壶,底部两只支撑壶身和侧面焊接的卷尾龙,以及顶部展翅欲飞的立鹤,打破了盛酒容器所需要的稳重和礼器应具备的庄重性特点,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壶盖边缘的所谓“莲瓣”实际上是山纹的变体,壶身卷尾龙装饰和鸱鸮等纹饰均体现了其作为礼器的特征。以立鹤为核心的装饰具有长寿、吉祥、和平等象征,反映了春秋中期的郑国希望止戈兴仁、寿不可量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陈鸣远制"天鸡壶",堪称紫砂精品。此壶通体呈紫棠色,紫中泛红,色着凝重,光滑润泽。圆形盖,平顶中心饰阴阳鱼,周围饰五朵凸起的祥云,盖周壁饰云雷纹。壶身直口,长颈,鼓肩,肩一侧与口之间设鸡首形流,对侧设兽首衔环,收腹,平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