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灵机式琴在现存的明清两代琴谱所收录的历代琴式中,可得历代古琴图形五十余种,而传世的历代古琴与之相同者大约只有十五六种,在传世与出土文物、图画中的古琴图像与之相同者仅四五种,两者相加未及历代琴式之半。历代制琴,由于继承关系,相同类似之作陆续出现于不同时期,琴谱之中绘制镌刻之图形本欠精确,加以代代  相似文献   

2.
古琴艺术包括琴制、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琴派等,本文拟从琴谱、琴曲、琴派等与本馆藏文物有关的几个方面着手,联系衢州特殊的历史环境,阐述古琴乐在衢州传承、发展的原因,并对馆藏古琴曲谱略作陈述。  相似文献   

3.
对两张“晋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当读到嵇康《琴赋))和《世说新语·伤逝》中王徽之的“人琴俱亡”之时,不由得就联想到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张“晋琴”。这两张所谓的晋琴,其一是孙登款的“天籁”,其次是“昇平二年王徽之斲”的那一张。这两张琴可以说都是有名的文物,一张是明清以来被收藏家、金石家所称道的,见于著录的琴;一张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琴是用来完善个人修养的,鼓琴是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琴和清代初刻本《五知斋琴谱》的介绍,可知一部好琴谱,即便无师指导也能将琴曲的神韵打谱成功。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6,(12)
正故宫博物院藏琴36张,其中宋琴9张。本文根据《故宫古琴》、《蠡测偶录集》的记载,对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琴、"玉壶冰"琴、"玲珑玉"琴、"清籁"琴、"海月清辉"琴、"奔雷"琴和两张"仲尼式"琴,共9张宋琴进行梳理和分析。1.万壑松琴仲尼式,北宋制作。1983年入藏故宫博物院。通长128.6、额宽19、肩宽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听到传说,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张唐斲“春雷”琴,六十年代初曾送至北京,请当时的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查阜西氏鉴定过,他确认是唐代制品。唐“春雷”琴是古琴中的一件重器,相传为北宋宣和百琴堂所藏,在元人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著录过,被后人视为“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而旅顺的这张“春雷’’是否就是那一张?前年有机会在旅顺看到了这张唐琴“春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品当中,有一张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图版三)。这张唐琴为伏羲式,紫漆,纯鹿角灰胎,发小蛇腹断纹,曾因剥落伤裂,用朱漆修补过。琴背龙池上刻唐篆“九霄环佩”四字。池旁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黄书两行十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  相似文献   

8.
古琴艺术在岭南可谓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南朝,便有侯安都(518—562年),别字成师,今广东曲江人,善鼓琴。宋元以来,历代琴人辈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琴学典籍、琴谱及名琴。  相似文献   

9.
1994年版50分缅甸纸钞的正面,绘有一把精美的缅甸民族乐器弯琴。 弯琴,缅语称之为“桑告”(Sang gao),早在七八世纪时,即已在缅甸境内流行(从当时的佛教建筑浮雕上可得证实)。在我国唐代史书上,称之为“凤首箜篌”,清代则音译为“总藁机”。它由竖琴演变而来,属竖琴的一种,只是将琴身(即共鸣箱)卧置而已。弯琴由琴身、琴颈、琴头、琴弦以及系琴板和流苏等几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在1980年11月间,有访琴于合肥、济南之行,承安徽省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的厚爱,得尽观所藏传世古琴,颇开眼界。两馆的藏琴中不乏良材,而属于重器者约有四张,皆系所见传世古琴中的上品。一张为安徽省博物馆的收藏,三张是山东省博物馆的藏品。山东的三张,当时有两张在古乐器陈列室中展出。此文脱稿于1981年岁末,由于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一张明代落霞式古琴“秋波”,据考证为明代受封于江西抚州的益王监制。清代以后,它被广东的文人琴士评为广东四大名琴之一。运用剖面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微拉曼、光学光热红外显微光谱、热裂解-色谱质谱分析等科学检测手段,对古琴脱落的大漆残片进行了无机和有机成分分析,并对其工艺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大漆残片保存了两个时期的不同髹漆工艺,早期以蛋白质类和非/半干性油黏结剂混合黏土类无机矿物做灰胎,晚期以大漆和干性油黏结剂混合鹿角霜/骨灰做灰胎并掺加少量黄铜屑。将科学分析与古琴槽腹、琴背的铭文相印证,进一步明确了“秋波”琴明末斫髹、清末修复的流传历史。此外,运用盖蒂保护中心研发的ESCAPE数据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国传世古琴样品中明确鉴定出一般认为产自越南的野漆品种laccol,其为清代重修时广东中山的修琴师使用添加的。本研究立足于古琴文物实体,以详尽的科学实验为支撑,并参阅《太古遗音》《髹饰录》等文献,为明代益王琴的制作工艺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古琴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早期佛像主要有三种装束,即右袒式、通肩式以及褒衣博带(即褒大之衣,广博之带)式.前两种装束由印度传入,而褒衣博带式(又称“冕服式”、“绅带式”)则是佛教造像入传中国后“汉化”了的产物.在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石窟中,“褒衣博带式”造像多处可见.龙门开凿前后,这种装束的佛像成了石窟造像中的主流.日本的早期佛教造像亦接受了“褒衣博带式”的影响,如著名的飞鸟大佛,法隆寺释迦三尊等均属这一装束.关于褒衣博带式佛像产生的源点,中日学者均认为在中国南方.北魏的“政教合一”和崇尚汉文化的政策,则是“褒衣博带式”在北方普遍推开的主要原因.就现存早期佛造像看,北方在北魏期间开凿的云岗第十六窟中,褒衣博带式佛像已置于窟中主要位置;在南方,四川茂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 佛坐像亦属此类衣式.这两处造像,是中日学者长期以来作为褒衣博带式造像研究的最早范例.  相似文献   

13.
台北故宫藏古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今藏台北故宫的两张古琴的制作年代及前人的有关记述与说明进行了考证,论述了“玉泉”为元初中书令耶律楚材之别号,万壑松涛琴乃其收藏。同时表明了作者对上述古琴的断代今是昨非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教师,业余爱好音乐。出嫁时,最贵重、最心爱的陪嫁是一架钢琴。随着女儿的出世,忙碌的日子使它逐渐成为一种摆设。女儿渐渐地长大,上一年级了,变得聪明伶俐、能说会道。闲暇时,当我弹起熟悉的旋律时,女儿便随着旋律跳起自编的舞蹈。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她还常常爬上琴凳,放上一本琴谱,煞有介事地模仿我弹琴。当时,我想等她上三年级时,认识了五线谱,再让她学琴,不求她当什么“家”,只觉得女孩子“琴棋书画”都  相似文献   

15.
《师旷》辑本在先秦小说辑佚方面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辑录有关文献可谓网罗殆尽,但也有一些缺憾:一是将一些杂占文字也辑入,且并无分别,因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类和《兵书略》“兵阴阳”均有《师旷》,本为二书,且后人所编杂占一类情节也与先秦小说无关.二是在拟题、录文、校理、注释和附录上还有些不够科学或严谨的地方.三是正文和附录材料方面均有缺漏.  相似文献   

16.
百衲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世的七弦琴中,有一种琴叫作“百衲琴”。仅从它的形式、漆色、断纹、声音而论,它并没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特点,但从龙池凤沼向腹内看去,就会发现这种琴的木材是用若干小块木材拼合而成的。这种用特殊手法制成的琴,《琴史》上就称之为“百衲琴”。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珍藏着金银平文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阮成和箜篌等中国唐代乐器,它们虽然常见于中国的史书和诗文当中,但在中国却已失传绝迹。金银平文琴是一张长一百一十四点二厘米的唐制古琴,以通体施有精妙的金银平纹而著称,其装饰的豪奢,是在今日所见的古琴中独一无二的。琴的轸和足是用象牙制成的,琴底凤池内有“乙亥元年”  相似文献   

18.
赵宠亮 《四川文物》2023,(3):47-61+93
川渝地区汉墓中常见一种抱囊形象的陶石俑,类似形象也频见于广大区域的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的画面中。对此学界认识不一,有“抱囊俑”“持袋俑”“执袋俑”“抱琴俑”等多种命名,或认为所抱执的物品为箾、琴、棒(金吾)、弓鞬等。通过考察可知,这种抱囊形象多见于燕居图、宴饮图、拜谒图和出行图等场景中。抱囊者有男有女,其身份为近侍或亲近属吏。抱执者所服务的对象亦有男有女(也见主人抱持或置于主人旁者)。据出现场景、形制判断,这种物品可排除箾、琴、棒(金吾)、弓鞬的可能性。推测它应为当时极为常见、习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女使用的一种物品,其名称和用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邓丁三 《收藏家》2012,(7):71-72
其一,“金玉音”琴,小仲尼式,长116厘米,腹内镌刻“大唐开元五年(717年)雷文制”,“大元至治二年(1322年)施牧州修”。琴背刻“金玉音”,“施牧州跋”,“道光戊子(1828年)一六道人重修”等。  相似文献   

20.
一、"松风清节"琴及其流传经过吉林省博物馆所藏"松风清节"琴,为一张仲尼式百衲琴,桐木(?)成,朱红间栗壳色漆,鹿角灰胎,通身发蛇腹间冰纹断纹,玉徽,玉轸足。琴形制圆厚,弧面作弓形,底亦具圆鼓状。通长116.4、肩宽18.6、尾宽13厘米。肩自三徽始,腰在八徽一分至十二徽之间。池沼作长方形。池上方刻寸许欧体楷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