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隋唐《经籍志》皆著录为十二卷,自元至今所存各种版本均为十卷,元徐天祜指其“殆非全书”。本文援引《史记》注、《文选》注及《水经注》,辨析了“殆非全书”说的正误,揭示出所佚两卷的核心内容及其卷次,指出前人所谓所佚两卷为“西施至吴”和“范蠡去越”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正>东瓯是“百越”的一支。先秦时居处于今浙江南部及福建毗邻地区,秦汉之际参与中原逐鹿,汉初因功被封为藩臣,与闽越、南越并为越人三国,共同控制着从今浙江南部到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的大片疆域。武帝时东瓯四万余口集体迁徙到江淮之间,其后基本上退出了史家视野。东瓯早期历史主要记录在《史记》中,由于史料寡少且较为单一,研究不易。20世纪60年代,蒙文通先生潜研越史,撰成《越史丛考》,其中《百越民族考》《越人迁徙考》及《〈史记·越世家〉补正》诸篇,  相似文献   

3.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是19世纪越南阮朝国史馆官修纲目体史书。分《前编》、《正编》,起远古至黎愍帝(1789年),共53卷。全书文字由“纲”、“目”、“批”、“注”等七大部分构成。全书主要阐述六大问题:国统开端问题;正统朝代问题;“反逆”与“起兵”问题;“北属”与“自主”问题;古今详略问题;批注与徵引问题。本书编纂体例,依朱熹《通鉴纲目》为准,反映出中越两国史学渊源关系之深。本书因成书较晚,吸收了前此史家史著的优点,又因述载时段较长,涵盖面较广,所以多为治越史者所推重。  相似文献   

4.
“白金三品”试析王裕巽武帝铸行白金三品之史事,见录于《史记》、《汉书》。公元4世纪,萧果时期的《顾钱谱》对白金三品的形制、纹饰作了较详的描述。《顾钱谱》虽早已失传,但可从唐代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和张守节撰《史记正义》的转录中,知其记述。《索隐》录顾...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曲英杰研究员《史记都城考》一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的支持下,2007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凡50余万字。该书对《史记》“本纪”、“世家”、“列传”、“年表”中所记六十余座都城的地望、规模、布局、街道、宫殿、官署、市场、民居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古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是,经过了长时期的流传,抄写刻印,伪衍脱讹之处,比比皆是.研究《史记》的著述从魏晋以来,虽然汗牛充栋,但是关于《史记》音义的书,传下来的却不多.先父吴国泰先生所著《〈史记〉解诂》(以下简称《解诂》)一书,从训诂学的角度对全书的词义进行了探讨,希望作到“为之晦者显之,窒者通之,叚者正之,三家之误解者纠之,书中夺讹及前人所不能解者斠补而宣明之”.(《解诂》自序).是一部难能可贵的有价值著作.今略述其要于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我国谱牒之书,起源甚早。所知最早的书有《世本》,《尚书》集“世纪”,《礼》“大传”有大宗、小宗。《史记》集三代以前世系作“五帝系牒”,汉扬雄纂《家牒》,又有私家编纂的家谱。其后有设官掌管总谱、州谱、郡谱称“簿籍”。六朝时就产生了专门研究谱牒的“谱学”,至北宋又产生了编纂家谱的纂例。我们要了解这门悠久广博的学识,必先从考查氏族由来开始。  相似文献   

8.
《史记》的缺补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较大。这一疑案总的看有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史记》的亡缺问题,二是《史记》的补窜问题。关于《史记》的亡缺,古今以来的学者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史记》的补窜问题较为复杂,所谓“补”,是指对《史记》缺亡的部分进行补写,附骥《史记》而行;“续”是指对《史记》以后的事件进行续写;“窜”是指其他文字窜入《史记》文本之中。补窜问题涉及到《史记》中的许多篇目,古今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辨。解决《史记》的缺补问题,对于搞清《史记》文本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可以作为《史记·货殖列传》的补充,《越世家》中的范蠡,关注的是政治,但又能从政治到经济。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的成分,通过经济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史记·六国年表》中“取南方越地”辨正岳庆平《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及南方越地."梁玉绳认为其中"及"字当作"取一,张文虎从其说.中华书局点校本据梁、张说,改"及"为"取".我认为此种改法不妥.因为:《史记·...  相似文献   

11.
《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注作结集。它与《史记索隐》及《史记正义》一起。世称《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在《史记》注释学和版本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对作为“集解”体的《史记集解》的产生及其特点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史记》、《汉书》过程中,颇感其记述及注释有可疑之处。今摘取其中七例,以娱同好。分别题为:《史记》关於蒙恬北逐匈奴年代质疑、《史记·秦始皇本纪》“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毒”句句读试析、“刚武侯”诸家注辨疑、吕后之兄吕泽为周吕侯而非建成侯说、《汉书·郦商传》“六月余”句辨疑、越骑校尉所领非越人辨析、《汉书·酷吏·田广明传》颜注之一误。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一向作为中国文学语言的典范。而自金代王若虚以降,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本文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了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合“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姑且名之曰“语义复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这种表达形式存在运用的合理性取决于语言内部的多余机制,现代汉语中“平民百姓”、“小个不高”以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等说法正是古代语义复现形式的遗迹。  相似文献   

14.
“约法三章”是刘邦初入关中时宣布的一项重要政策。《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曰 :“吾与诸侯约 ,先入关者王之 ,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 ,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淮阴侯列传》亦提到了“约法三章”。《汉书·高帝纪》、《韩信传》与《史记》同。《汉书·刑法志》也记载了“约法三章”的内容 ,文字与《史记》并无出入。旧注家只是对文意进行疏解 ,而对“约法三章”本身没有质疑。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有些学者对“约法三章”的句读问题进行了探讨 ① ,还有学者对“三章之法”提出新的解释 ,认为其“主要内容应…  相似文献   

15.
刘知几著《史通》,以《六家》、《二体》两篇,冠盖全书,足见其重要。同时,知几对他的“六家”、“二体”之说,颇为自信。《六家》篇云:“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这六种史书体例是:《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知几进而写道:“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类”。他的这些话,斩钉截铁,毫无商榷的余地。由于“时移世异”,“朴散淳消”,故《尚书》、《春秋》、《国语》、《史记》四家“其体久废”,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史记》一书的地理学内容进行了整体分析和评价,认为除《河渠书》和《货殖列传》而外,散见于《史记》全书的地理学资料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天地人合一的大地理观、囊括中外的大视野和原始察终的动态地理现构成了司马迁完善的地理学思想体系。司马迁不仅对中国古典地理学有开创之功,其地理学思想更对后世中国地理学的发展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白寿彝同志十九年前的一部关于《史记》评论的讲课记录稿,由求实出版社整理后,题名《史记新论》,于一九八一年出版了。全书分六部分,着重论述了司马迁和《史记》的一些基本问题。这是一本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是史学史研究,特别是司马迁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古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不朽的历史名著,是人类文化史上优秀的史学遗产。近两千年来,研究《史记》,一直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关《史记》的著述与评论,数量繁多,异说纷呈,真可谓连篇续简,蔚为大观矣。白先生一向称誉《史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浩若烟海的历代史籍中,司马迁首创“记传表志”体例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一千年后,司马光“因丘明(《左传》作者)编年之体,仿荀悦(《汉纪》作者)简要之文”,消纳《十七史》于一编,修成了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凡二百九十四卷,始战国而终五代,包括时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照时代的顺序贯串起来叙述,弥补了《史记》后千年无通史的空白。这两部通史可称为我国史学著作中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  相似文献   

19.
《史记·封禅书》有“九臣”的记载.历来注解《史记》的专书对之缺说或附会解意.甲骨卜辞中的“五臣”无疑为我们了解“九臣”提供了依据.从文字学和文献来看,甲骨文中的“五臣”就是执掌东、南、西、北、中五方的神灵.据之和相关的文献,《史记·封禅书》的“九臣”就是职司九天的神灵.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与《周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深受《周易》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说明司马迁十分推崇《周易》,视其为圣人之书;“致命遂志”是司马迁的最高价值追求;“殊途同归”、“易简”、“时变”等观念是其写作《史记》的重要指导思想;《周易》中的很多辞句,成为其立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