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永乐大钟悬挂结构力学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北京西郊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珍藏着一口明永乐年间(1420年前后)的大铜钟。钟高6.75米、口径3.3米,重量超过46吨。它在世界大钟之林中号称"钟王",具有"五绝"或"五最":(1)铸造年代最为久远,历史价值最高;(2)钟身内外整齐地铸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大钟;(3)具有世界大钟第一流的声学特性;(4)悬挂大钟的力学结构绝妙;(6)铸造精美,工艺高超。大钟顶部悬挂钟体用的长方形铜穿钉,只有14.3厘米高,6.6厘米宽,与6米多高、  相似文献   

2.
先秦铜铎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铎与甬钟、纽钟、鎛钟及钲、錞于一样,是先秦时期先民们创造的一种青铜乐钟。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虽较其他几种乐钟略晚,但沿用的时间并不短。《古今乐录》云:"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也:曰钟,曰鎛、曰錞,曰镯.曰饶、曰铎。"可知在"钟"这个总的名称下,实包含了若干(至少六种)不同的青铜乐器。  相似文献   

3.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4年3月,陕西省蓝田县红星公社社员在整理山坡积土时,发现了一个铜钟。此钟有甬、干、旋、枚,是西周中期发展起来的甬钟的形式。通高26、甬长10、铣间宽13.1、舞宽8、舞纵11厘米。钟的鼓上饰有鸟纹和"T"字形云纹。两铣及钲间铸有铭文: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河南襄城县范湖公社尧城宋大队社员代衣丰,在该大队盛庄村西起土积肥时,发现古代铜乐器一件,经县文化馆脱锈鉴定,认为是新莽时期所铸铜钲。器重11.35公斤,呈甬钟形,素面无纹饰,器身高40厘米,肩宽26厘米,口宽31厘米。其上有柄,柄高24厘米,柄之直径上小下大为5—6厘米,柄上有等距离之弦纹两条,柄背面两干之间有一半环形耳(见图)。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岷县文化馆藏有文徵明行书大字诗碑二石。二碑同高182厘米,一碑宽81厘米,一碑宽98厘米,皆两面镌刻,每碑各刻《上巳》、《九日》诗一首。行书大字,字高13至18厘米,宽11至15厘米,书法苍劲雄秀。《九日》"雨晴"一首碑末有小字篆书跋一段:"《上巳》、《九日》诗四首,长洲文徵仲书也。因岷州字学不传,命曹生伯  相似文献   

6.
考古所见商代的乐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个商王朝的历史,是我国灿烂的青铜文化逐步发展到高峰的历史,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逐渐上升的历史。考古所见商代的音乐舞蹈艺术,同样反映了这样的历史特点。(一) 先从出土的商代乐器来谈谈商代的音乐水平达到怎样的高度。目前考古所见商代的乐器,从大品类而言,有埙、铃、磐、鼓、铙、钟等。依质料而论,大多数品类有两种,如铃有陶铃、铜铃;鼓有皮鼓、铜鼓。按调式来说,磐有特磐,编磐;饶有单饶、编铙;钟也有独钟、  相似文献   

7.
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涪陵巴族墓葬中出土了十四枚编钟,这在四川地区是第一次的发现。编钟由大到小,大者高27厘米,小者高15厘米,依次递降,基本是成套的。大的多数有错金,小的未错金,与中原地区整套一致者又小有区别。编钟之数,据郑玄云:"二八,十六枚在一虞者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  相似文献   

8.
一"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图一)此印1972年在辽宁省凌源县北炉公社出土。青铜铸造。方形,长5.5、宽5.3、高1.5厘米。板状纽,纽高2.5、长3、宽1.1厘米。纽顶部有一"上"字。印面篆刻"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四都记"。印背有刻款:"端拱元年五月铸"。  相似文献   

9.
戎生编钟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戎生编钟是一组完整的甬钟,共有8件(图一),钟高依次为: 一号钟:51.6厘米二号钟:48.7厘米三号钟:46.5厘米四号钟:40.2厘米五号钟:32厘米六号钟:29厘米七号钟:22.8厘米八号钟:21.5厘米钟为长体,甬部光素,舞上饰云纹,高枚,篆部饰窃曲纹,隧部饰相背的象鼻吐舌顾龙(彩版伍:1、2)。第三、四、五、六号钟,正面右  相似文献   

10.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钟是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乐器。钟的前身是铃。从早商的扁圆形铜铃到殷商的编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编钟、西周晚期的纽钟和鎛钟,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商周时代用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制礼作乐成为施行政教的大事。"钟鸣鼎食",作为众乐  相似文献   

11.
正2007年夏,哈尔滨市道外区相继发现两块元宝形石头。一块发现于南七道街,上宽121、下宽64、高63、厚29厘米,重约350公斤(图一);另一块发现于同发头道街,上宽119、下宽65、高55、厚26厘米,重约300公斤。均由花岗岩雕成,一侧似乎还刻有纹饰,底部有明显的使用痕迹。笔者经过研究,确认其是染坊用于碾布的专用工具——元宝石。元宝石,因形状酷似元宝而得名,又称  相似文献   

12.
延安市收藏的这座铜造像由背光、坐像及基座三部分组成,通高110厘米,宽65厘米(背光宽)。观音坐像高46厘米,头戴五佛化冠,冠两边挂多尖旗状宝缯,宝缯下垂至两肩处,颈戴悬铃的圆形项圈,胸前饰璎珞宝珠,帔帛自肩向两侧下垂至肘部绕臂后下飘至膝。下身着长裙,赤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两膝上各卧一相向的盘龙。该像共铸有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月,吉林市博物馆在舒兰县征购一方"中书门下之印"。这方印是该县红旗公社嘎呀河大队五队社员高凤昌在嘎呀河畔一座辽金古城旁边的农田中拾得的。此印黄铜鎏金质地。印面近正方形,印文为汉字朱文九叠篆。长方板纽,无穿。印面长7.5、宽7、厚1.45厘米,纽高3、根宽3、顶宽3.5、厚1.6厘米,顶端阴刻一"上"字。印背呈台阶形状(见图)。  相似文献   

14.
浙江长兴县出土的两件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0,(7)
1959年10月在从长兴到广德牛头山的筑路工程中,曾经出土过零星的石器和铜器,其中以嘉兴专区公安局筑路大队发现的一件铜钟和一件铜簋最为重要.这两件铜器在长兴县西北七公里上草楼村附近的地里(现已改为水田)发现.钟平放在地下,口朝东;簋倒置在钟内,出土时离地面80厘米左右.钟:两范合簋,甬中空与内腔通,弧于,无铭.甬长18.3厘米,口径(两铣间)40.3厘米,通高51.4厘米.甬上有幹无旋,幹饰云雷纹和凸起的三角形钩纹.甬上端两面各有兽目状的乳钉一对.钟体两面都有圆枚,枚饰圆涡纹.鼓、篆、舞、甬各部均饰云雷纹,布局严谨稳重.簋:圆愎圈足,口径18.1厘米,通高10厘米.口沿宽平,上饰"C"形云纹一道.肩上有四个凸目兽面形的穿鼻.足饰云雷纹,腹饰云雷纹和凸起的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博物馆藏有赵城县广胜寺藏经一百五十二卷。经作卷子装,黄表纸,赤轴。每一卷首附装"释迦说法图"一幅,状如广胜寺上寺后殿造像。说法图的右上端镌"赵城县广胜寺"六字(图1)。也是金时刻印的。藏经的版心高约23厘米,宽约48厘米。每纸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纸首加注有"某经第几卷第几张某字号"小字一行。每件经卷的开首均附有译经者的姓名。有少数经卷开首还附有捐募刻经者的姓名,卷尾盖有领导印经者的朱印。如"(钟)圣虚  相似文献   

16.
一 "巍率善氐佰长"印 1978年元月岐山县蒲村公社南庄村东古墓出土,同出有罐、釜、甑、虎子等陶器十多件。印为铜质,正方形,驼纽。边长2.2、通纽高2.5厘米。驼呈蹲卧状,腹下有穿孔,孔内套以梯形活动纽环,环高3.3、上宽2.2,下宽1.5厘米,当为便于佩带之用。印面阴刻篆书"巍率善氐佰长"六字(图一)。此印与扶风县博物馆所藏"巍率善氐仟长"印的形制、字体全同,惟彼印边长与通高均大0.1厘米,盖因仟长官职大于佰长之故。此印是三国时期曹魏朝廷颁发给归附于它的氐人下级头目的官印。东汉、三国时  相似文献   

17.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墓志的发现辽代北大王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昆都公社的一个辽墓群中。该墓在解放前已被盗掘,墓门打开。1975年冬,当地社员进山劳动时进入墓中,发现仅存的一合墓志,随即送至旗文化馆收藏。墓志青砂岩质。志盖上圆下方,呈圭形。中高94、侧高70、宽61、厚7厘米。正面中央刻篆体汉字"北大王墓志"一行(图一),背面正刻汉字二十一行(图二)。志石长方形,高96、宽62、厚6厘米。上刻契丹大字二十七行(图三)。由于志盖与志石形状不同,志盖背面第六行汉文底部还残存一个契丹大字"(?)",我们推测,志盖是利用一个原来刻有契丹大字的碑打磨后改刻的。  相似文献   

18.
刘杰 《成都文物》2006,(4):15-19
陶质“沙吕阳侯大安相印”,呈扁长方梯形,印面总长5.8厘米,印面上宽3.8厘米、下宽3.7厘米;印背上宽3.6厘米、下宽3.5厘米;印上高(厚)0.8厘米、下高(厚)0.7厘米;印面边框长5.8厘米、上边框宽3.8厘米、下边框宽3.7厘米;边框里有八个界格;每个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界格全长5.2厘米、宽3厘米;陶印背有一梯形长方框,长5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2.7厘米;在印侧面的5分之2处,有一直径0.2厘米的穿孔,在穿孔旁边,有两个下凹的小三角形压痕,印章全身各处有不均匀的黑痕。印凿刻八字:“沙昌阳侯大安相印。”(见右图)  相似文献   

19.
金来恩 《南方文物》2002,(2):98-100
江西省贵溪市文化馆收藏有一方青石质《明故周公时望墓志铭》,该墓志系圜首形,志石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高95厘米,上宽48厘米,下宽56厘米,厚3厘米。志铭字迹清晰,行文流畅。全文1014字,兹引录于下:  相似文献   

20.
山东无棣出土北齐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无棣县水湾公社于何庵大队群众,在村东南坑塘边取土时,于距地表深约60厘米处发现七件石造像,其中四件有纪年铭文,为"大齐天保五年"、"天保八年"、"大齐天保九年"和"大齐天统三年"。这批造像均用汉白玉石雕成,制工精细。现分述如下。一、天保五年(554年)造像为一佛二菩萨,通高110、宽57厘米。主佛高56厘米,高肉髻,面相丰满,披圆领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