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包括两部分,一是归纳了中国史学史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进行自觉研究,并取得切实的成绩;20世纪史学成为研究热点;史学史分支学科的建设取得了进展;研究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二是对新世纪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出设想和建议。即继续扩展研究内容;更加关注现实史学的发展;加强研究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在历史学专业的范围内普及中国史学史的教学;保持严谨扎实的学风。  相似文献   

2.
姚名达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创建历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学者。本文依据其《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以及散见于信函与已刊著述中的介绍与阐述,梳理出姚名达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拟定的架构以及已经成文的观点与主张等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是姚名达最为重视,也始终坚持的学术领域与研究专题。姚名达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规划,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的特点,其已经刊行的几部史家年谱,均应纳入到中国史学史研究体系之中。作为姚名达留下的唯一相对完整的文本,《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讨论了史理与史官两部分内容。其中体现出的对史学理论的重视,可视为姚名达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于民国时期中国民俗学史的书写,学界基本没有突破杨堃早年归纳的文学的民俗学、史学的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民俗学三阶段论。在因时应景地更强调前两个阶段并凸显1930年代初期的杭州的中国民俗学会的民俗学运动的同时,也淡化以杨垄为核心的燕京大学师生关于北平的民俗学研究及其明显的理论贡献,更不提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创刊的以传教士为主要作者群的《民俗学志》对中国民俗学的推进。这使得既有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史的书写与学科理论建构的探讨长期忽视传教士以及广义上的汉学家们一以贯之对中国民俗的书写及其对中国本土民俗学者的影响。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生发展也就有全方位重新检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民俗学史至少有两条并行的推进线路:本土的和西方的。综合考虑学科意识及与中国学界之关系,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确立期(1872-1892),延伸期(1893-1923)和交融期(1924-1949)。现有中国民俗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土一线,发掘并建构出这被忽略的第二条线,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学术史的既有认知,亦可从两条线的分离与聚合看中西文化交流,观照本土民俗学的立场,还有助于考察学科内在理路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一、不能缺席的研究我们一起讨论关于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目前进行这一方向研究的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有海外中国学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什么坐到一起了?应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在对美国实地调查和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就而成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情况表明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是认真的、系统的、连贯和深入的。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华人学者曾在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程中起过关键的作用。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他们的研究表明 ,研究中国史学史要有世界眼光 ;研究中国史学史 ,要放到世界史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作比较的考察 ,要放到世界汉学家研究中国史学史的背景中作比较的考察。关注同行研究 ,加强对话交流 ,是中国学者促进当代中国史学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任虎 《史学史研究》2020,(3):45-52+63
1949年以后,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史学史"课程,将唯物史观应用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突破了20世纪30、40年代史学史学科的理论框架,展现了他所规划的上至远古、下及当世的中国史学史宏伟蓝图。白寿彝继往开来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及对唯物史观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史学史研究者的唯物史观转向,以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迁逐渐走出"苏联模式"的时代履迹,是当今学者应当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近四十年来,随着各类善本、学者书札等材料的影印公布,《说文》版本研究日臻细密,不少疑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说文》版本研究主要包括写本研究与刻本研究。在写本方面,学界的研究重点是《木部》残卷,主要关注点是真伪及底本问题。在刻本方面,学界对宋刻本《说文》的研究较为深入,对清刻本的研究则集中在汲古阁本。版本研究的深入为《说文》文本、《说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扎实基础和新契机。  相似文献   

9.
史学科学化: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新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研究近代史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俊超 《黑龙江史志》2013,(11):129-130
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不少建构中国史学史的通史之著。由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所撰的《中国史学史》是2011年刚刚出版的一部力作,该作融入乔教授诸多富有个性的新观点。文章作为这部作品的书评,从中国史学史宏观的理论构架和微观的具体内容两方面,重点介绍乔著的新观点,以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同时通过多部著作的类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文玖 《史学月刊》2002,(8):95-100,104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至40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产生的学术背景,与“史界革命”、文化史的兴起、通史与专史关系的认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等人,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形成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黄顺烈 《神州》2011,(7S):59-59
充分认识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掌握一点化学史知识,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事国际汉学研究,必须要了解所研究国家的汉学发展轨迹。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国外汉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张国刚的《德国的汉学研究》、严绍望的《日本中国学史》、张静河的《瑞典汉学史》、侯且岸的《当代美国的显学》、陈君静的《大洋彼岸的回声》等。这些著作都是开启国际汉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俄罗斯汉学已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与西方汉学、东方汉字文化圈汉学鼎足而立。然而,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汉学大国,我们还知之甚少。因此,出版一部俄罗斯汉学史专著便显得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随着朝鲜汉籍陆续进入中国学术视野,中韩史学比较研究陆续展开,孟森、吴晗等史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49年到1992年中韩建交前,中国大陆学界对韩国史学的关注较少,中国台湾出版了一批韩国史学史研究成果,延续和拓展了相关领域。1992年中韩建交对于中国韩国学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史学史、中韩史学交流与比较等领域都有一批学术成果问世。回顾百余年来韩国史学史研究的历程,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呈现如下特点:论文较多,专著较少;专题性、叙述性的评介较多,全面系统的论述较少;对韩国汉文史籍的关注较多,非汉文韩国史籍甚少;自说自话的论著较多,与韩国学术界的对话较少。针对这些问题,还需做更全面的努力,以推动韩国史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玉娟 《攀登》2006,25(6):162-165
长期的办报及新闻讲座、新闻研究实践,加上多次的国外旅行和新闻事业考察,使戈公振能够从纵横两方面对中国报业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他将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中,结合中国实际和自己的经验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了新的阐释。作为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中国报学史》为我们了解中国新闻学发展脉络,探求报刊的演变规律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史学月刊》2003,(10):5-16,25
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中国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两落两起的过程,即50年代的相对寥落,60年代前期的活跃,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沉寂,以及70年代末至今的迅速发展。这50年中,有过一些教训,但终究取得了许多成就。当前面I临的任务,一方面是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方面是需要有更多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论著问世,在认识上和成果上更好地发挥中国史学史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福文化是中国民俗吉祥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精神家园和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有学者归纳,中国民俗吉祥文化包括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十大方面的内容。《诗经·小雅·瞻彼洛矣》说":凡言福者,大庆之辞。"福文化就是吉祥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民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志》2013,(12):12-12
2013年9月21~23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山东省民俗学会主办的中国民俗志编修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市召开。来自中国民俗学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山东省及部分省区民俗学会、省内外相关院校、  相似文献   

19.
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敦煌巫术与巫术流变——中国民俗探微》一书,是南京大学中文系高国藩教授继他的《敦煌民俗学》、《敦煌民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之后,又一部敦煌民俗研究的力作。该书填补了敦煌巫术研究的空白,是敦煌民俗研究的新突破。同时,该书也弥补了中国巫术研究的不足,开辟了巫术研究的新领域,对中国民俗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就其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而言,该书都颇具特色。 以往的巫术研究,或局限于对现有少数民族巫术的描述,或囿于对古代某个巫术的简单摘取,往往挂一漏万、内容狭隘,不能概述巫术的全貌。不但对中国巫术的源流缺乏辨别,而且对敦煌巫术更是涉猎甚少。该书作者打破框框,以敦煌巫术为轴心,基于自己对巫术的科学分类,对各主要巫术类型及重点巫术从古至今的流变,作了全面细致探讨,使得该书在内容上较以往任何一部巫术研究著作都显得系统全面。 首先,作者对历来混淆不清的巫术与巫师概念作了总体考察,提出自己的巫术分类体系。将  相似文献   

20.
陈淳 《南方文物》2009,(1):37-45
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说过.经历了大概四十年,我们这些考古学者,尤其是英美的考古学者.才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考古学史不仅是指考古发现的历史,也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事实上。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史也是考古学思想的发展史。他还说,经验证明.难度最大的进展是观念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