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聚焦移民的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关系,通过梳理国外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文献发现:(1)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密切相关,空间流动不仅是空间的位移,也是社会生活的结构化维度,可能带来个体阶层变化以及宏观社会结构的改变;(2)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职业发展和居住驱动下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等三大方面:分别强调教育作为一种知识和文化资本积累对于阶层维护和代际传承的作用、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职业流动与阶层地位改变的关系,以及居住流动下的邻里效应、资源分层与阶层分层。空间流动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呈现着多样化的特征,对两者关系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移民的迁移动机,并为促进流动社会下的城市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小昀 《史学月刊》2004,26(2):108-115
社会流动可以改变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18世纪英国社会是一个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通过社会流动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使英国各阶层连结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3.
马小兵 《沧桑》2010,(3):144-145
社会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许多西方社会学者也已经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并且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中,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虽然理论名目繁多,分层标准五花八门,但一些基本特点都是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500年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处于急遽的历史变动进程之中,探寻转型与变动中的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内在奥秘自然成为社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方向。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近五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即围绕近50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动主题,在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变迁、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城市社会结构、国家与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力图再现50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图景,并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倩 《沧桑》2012,(2):101-102
"蚁族"群体尴尬的生活现状备受关注,本文从分别从对"蚁族"概念的界定,试图勾勒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窘迫的现实社会图景,并分别从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的视角,动静态结合分析"蚁族"存在的社会原因及这一群体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其创设被视为推动社会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因此,通常认为,科举制的废除阻断了乡村社会流动,伴随着精英阶层的城镇化,乡村文教衰败、经济衰退、社会权力异化,这是酿成20世纪前中期中国普遍乡村危机的主要原因。但在江南,由于经济文化水平与举额的失衡,肇始于明代中期士绅地主的城镇化并带动经济、文化的空间转移,以及日益扩大的城乡生活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清中期后以科举实现社会流动的士子几乎全部源自城镇。废科举解除了强加在江南的制度束缚,加之历史上和转型时期独特的区域优势,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勃兴,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乡村社会流动。江南也为废科举之于乡村社会影响的一般表述提供了另类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7.
一 墓志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1.墓志的历史发展 墓志是中国古代社会礼制舆葬俗造成的重要随葬品之一。对於墓志铭的研究,在学术界关于古代社会史面貌及其发展的考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墓志也可以看成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这种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吴静 《攀登》2013,(2):56-60,66
我国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固化了现有的社会分层结构;而现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又形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实现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具体表现为:建立与完善以合理社会分层为客观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同时以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主要动力促进科学社会分层结构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路学与流动性研究极为重视道路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是道路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国内外路学和流动性相关研究表明,以文化人类学为重心的路学研究关注道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网络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强调物质流动与社会建构的内在联系。社会文化地理学者热衷的流动性研究则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将道路本身视为一个流动的物质空间,探讨其中的社会空间的生产、人的主体空间感知和身份认同。二者聚焦道路本体又极具批判精神,但在研究内容、方法、对象和尺度上都尚存缺陷,还未建立科学的道路社会文化研究框架。因此,可尝试从道路的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等方面展开道路社会文化研究,以推动这一领域广泛而深入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0.
社会部类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首轮志书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事实上,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区域社会,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经济、政治等部类相比,志书的社会部类着重强调社会组织和社会动态,具有更悠久、更切实的传承特点。同时从现实的角度看,第二轮志书与首轮志书编纂工作之间的分野也使进一步加强社会部类的研究成为必然。适当厘清第二轮修志中的社会部类,凸显其所应关注的重点社会问题很有必要。第二轮修志中的社会部类应注意下列问题:一是关于人文环境及其保护的记述;二是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记述;三是关于劳动就业和社会抚恤的记述;四是有关婚姻、家庭问题的记述;五是关于民族问题的记述;六是关于宗教问题的记述;七是关于民俗、方言等内容的记述。  相似文献   

11.
伦斯基的园耕社会理论与谢维扬的酋邦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 ,不能不提到谢维扬教授的贡献。在打破部落联盟或军事民主制理论一统天下 ,推动中国学者了解自摩尔根以后国际学术界新的进展方面 ,谢维扬的《中国早期国家》有着很大的功劳。但是 ,谢维扬先生的个别观点与材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地方 ,比如他对伦斯基园耕社会学说等的理解就是例子。谢维扬教授酋邦理论的主要支持材料之一 ,便是中文版的格尔哈特·伦斯基 (GerhardE .Lenski)的《权力与特权 :社会分层的理论》① 一书。我们统计了一下 ,谢维扬引用该书以及从该书转引材…  相似文献   

12.
朱进芳 《攀登》2011,30(4):49-53
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仅对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以后的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择和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是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调整的结果,正确认识这一历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大多认为,社会中介组织是专业分工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指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成长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育、成长的过程。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指出了社会中介组织的某些特征,具有特定的启迪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由于研究视角、时代条件的限制,这种观点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在本文中,笔者认为,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互动,这一社会组织的内容和形式也将随之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的认识必须立足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这个大背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华侨农场和生活在农场里的归侨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 ,通过参与观察及口述访谈 ,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归侨的认同建构。本文提出 ,在对国家或地方的认同建构上 ,“归侨意识”始终贯串着归侨的集体记忆 ,认同建构是情景性的 ,流动的 ,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利益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 ,达到反思移民安置与地方融入这一社会现象的目的。对移民的安置不但是提供物质性安排 ,更重要的是营建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使移民与安置地尽快融为一体 ,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当今政治经济学研究较多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主要属于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有所涉及。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与当今政治经济学研究较多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学家们将社会一分为二成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前者是落后的、封闭的、静止的;而后者是先进的、开放的、流动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是显见而且多层次的,本文着重从社会交往的视角展现二者的不同。传统社会的社会交往是封闭式、依赖性、单一化的;而现代社会的社会交往则是开放式、自主性、多样化的。同时,社会交往与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7—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流动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掌握政治权力的精英阶层的循环和流动。中外学者将目光首先投向科举考试所造成的精英循环和社会流动。由于单位选择的差异,学者们对于"家世"在社会流动中的影响有不同的评估,但家族社会地位的维持,最终取决于家族成员在科举考试中所取得的名次以及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各个时期科举考试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涉及相应历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布、考试录取配额制度等更加广泛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辽、金、元王朝大多维护其本民族上层的特权,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原有的社会流动机制,甚至使社会分层趋于固化,应该通过长时段的研究来评价其对于明初社会流动的影响。进行7—20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的研究,如果能深入挖掘史料,建立数据库,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研究视野从科举之内扩展到科举之外,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流动的积极成就与负面效应,则对那一时段中国社会的理解必将得到深入。  相似文献   

19.
王先明 《近代史研究》2012,(4):58-76,160
内容提要 借助于社会流动的分析路径,或可以进一步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富农阶层的动态特征和一般情状。富农阶层的总流动率和上向流动率呈下降趋势,上向流动率与下向流动率之比也是逐代下降。富农的代内流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揭示着时代进程的历史特征。革命主导下以变革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为目标的社会改造运动巨浪迭起,富农阶层由此发生结构性流动。富农的生成及其存在,对于乡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始终是既具有内驱力也有着引领性的社会力量。在大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富农阶层流动的个案分析,或许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林桂红 《黑龙江史志》2013,(21):142-142
档案是记录企业或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料,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从档案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入手,对其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指出档案是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所具有的凭证价值是其他信息资源永远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