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楚楠,原名连才,福建厦门禾山人,1884年出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富商家庭。他是最早加入革命党的南洋华侨之一.也是新加坡最早支持革命的华侨,在反清斗争中做出的贡献又十分突出,因而被孙中山誉为“南洋革命第一人”。陈楚楠早年追随维新派.后来逐渐转变为坚定的革命党人。他曾任新加坡同盟分会会长,并且创办《图南日报》等革命报刊,还筹款接济革命,安置革命党人,为辛亥革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苏明 《炎黄春秋》2001,(3):77-77
陈嘉庚先生(1874—1961)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他17岁到南洋谋生,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实业家。陈先生又是著名的爱国侨领,曾为孙中山先生筹款资助辛亥革命。民国期间,他捐资助学,回国筹办厦门大学等数十所院校。七七事变后,他在国外被选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主席,领导南洋800万华侨,以财力、人力、物力支援祖国抗战,毛泽东主席曾题词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相似文献   

3.
民前孙中山对海外洪门会党的争取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之前,洪门会党遍布于海外华侨社会,它们具有封建落后与豪侠爱国的两重性。争取该组织及广大成员支持参加革命,是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认为:一、孙中山对海外洪门会党的争取和改造基本上是成功的,是他领导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二、孙中山对海外洪门争取改造的作用重大、影响深远。使广大海外洪门获得了新生,成为以后支援祖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三、孙中山对南洋和美洲洪门的争取改造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南洋会党侧重争取他们支持和参加反清起义;对美洲致公堂则侧重思想转化,进而使他们加入革命组织,为革命捐款。四、孙中山在争取改造海外洪门的同时,也受到对方的某些影响,致使他不可能从思想上彻底改造洪门,组织上使自己受到束缚  相似文献   

4.
又太 《纵横》2001,(10)
孙中山作为一个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十分重视革命舆论和办报活动。他不是一个职业报人,但是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领导者。 孙中山最早与办报结缘是在澳门。当时,孙中山刚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先后在香港、澳门行医。在葡萄牙殖民者统治下的澳门,报刊都是外国人办的外文报纸。在澳门最早由中国人办的报纸,当数孙中山于1893年7月创办的中文《镜海丛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先进分子觉醒,新思潮的引进传播、五四运动的革命引领,中国进入风云际会重要转折期。南开求学,周恩来际会了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得风气之先,放眼思量,结社办报写社论、搞运动求真理、狱中不屈斗争、去留学纳新思。丰富的政治历练,培养、淬砺了青年周恩来的革命精神、革命信仰,使他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成长为“全党楷模”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李铭光 《百年潮》2023,(3):58-65
<正>庄炎林出身于华侨世家。父亲庄希泉是著名爱国侨领,母亲余佩皋是南洋华侨女子教育的先驱。庄希泉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赴南洋新加坡为上海革命军政府募款,为民主革命贡献力量,曾因参加抗日民主运动入狱。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庄希泉夫妇退出了国民党,积极从事抗日工作,支持抗日战争;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支持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7.
正汪精卫与陈璧君的历史定位早已盖棺论定,世人皆知。鲜为人知的是,长期以来,汪精卫与陈璧君貌合神离;陈璧君是个一辈子单相思,被汪精卫"精神遗弃"的弃妇,而汪精卫却是一个"用情专一"的"情种"。读者朋友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了解汪精卫与陈璧君的另一面。一、陈璧君苦追汪精卫1907年春,汪精卫与胡汉民从日本赴南洋为反清革命奔走呼号。汪精卫是个雄辩家,他口若悬河的即兴演讲在南洋各地掀起一股强劲的"汪旋风"。当汪精卫在马  相似文献   

8.
以《中兴日报》观点为例,阐述了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反满”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反满”民族主义的作用及影响;认为革命派对南洋华侨进行“反满”民族主义宣传,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但其中包含的狭隘民族意识,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9.
汉口南洋大楼作为中央政府办公地,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机关设立在这里,许多重要会议也在这里召开。汉口南洋大楼不仅铭刻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大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0.
黄乃裳,字绂丞,又名九美、慕华,福建闽清人。他年青时信仰基督教,接受西方文化。力图用西方文明改变中国落后状况。为了沟通中西文化,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他也学习传统文化,考中举人。积极参加变法维新运动。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他到南洋拓植垦荒,又回国参加辛亥革命。他一生从事宣传教育活动,其教育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丰富成熟。  相似文献   

11.
陆德 《百年潮》2008,(10):32-35
为了理想而革命 父亲1906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家道殷实的官僚家庭。他参加革命很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是因为家庭贫困、吃不上饭而奋起反抗,参加革命的。而父亲从小过的是诗礼相传、衣食无忧的生活。他1925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还在读书时就参加了五卅运动,受先进思想影响,矢志要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父亲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后来随着所受思想的影响而前进的。他先加入国民党,追随三民主义,希望实现工业救国、技术救国;后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洗礼,认识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靠工业和技术是不能救国的,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推翻旧社会,打倒官僚、军阀,中国才能有前途,从而确定了他最终的革命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张荣久 《文史月刊》2004,(10):41-43
抗战爆发后,南洋实业家、华侨领袖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募捐巨款支持祖国抗战,据统计,1939年国民政府军费为18亿元,其中华侨汇款则达11亿元,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这对战时财政经济的支持,起了巨大的作用。陈嘉庚拥护蒋介石,是因他  相似文献   

13.
宜泉 《收藏家》2004,(9):66-73
“可耐堂”是南洋画家木化先生的画室。他1936年生于新加坡,自幼习画,1955年毕业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木化先生擅油画、水彩画、素描,兼工水墨画等。其充满南洋乡土风情的绘画作品,长年来深受东南亚藏家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一生八次到新加坡,就有五次住在晚晴园,这里因此被看作孙中山在南洋的故居,看作孙中山在南洋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走进晚晴园,追寻着孙中山先生的足迹,近百年前在这里发生的那些充满激情的人和事仿佛一一重现……  相似文献   

15.
中南银行是旧中国八大商业银行之一.于1921年6月成立.7月开业,总行设于上海汉口路。该行创立人及最大股东为华侨商人黄奕住。黄系福建泉州人,20岁时去南洋谋生,由于他抓住机遇。艰苦创业,后成巨商。黄奕住在南洋时.体会到银行的重要性.回国后联络国内商业界、金融界、实业界名流,并以他为主要投资人.办起了以“中南”为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16.
“可耐堂”是南洋画家木化先生的画室。他1936年生于新加坡,自幼习画,1955年毕业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木化先生擅油画、水彩画、素描,兼工水墨画等。其充满南洋乡土风情的绘画作品,长年来深受东南亚藏家的喜爱。刘海粟先生抗战时就曾游历南洋,并在新加坡举办过赈灾义卖,晚年又数次亲临狮城,木化先生由此与海老结缘甚深。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抗战期间,汪伪国民政府"宣传部"部长林柏生和政务次长胡兰成等文化汉奸的所作所为,所造成的危害和恶劣影响丝毫不亚于那些政治汉奸、军事汉奸和经济汉奸。一林柏生,号石泉,1902年出生在广东信宜县一个南洋华侨的家庭。他早年就读于华侨出资开办的岭南中学,1922年秋考入岭南大学。该校是一所开明进步的学校。在校内,林柏生接触和阅读了一些革命书籍,思想十分激进,常在同学之中发表演说,讴歌革命,成为学校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担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被推为当地华文文坛领袖。他广结文缘,积极支持、参与南洋文学活动,影响力远及缅甸、泰国等南洋各处。其中,他与缅甸仰光诗社主人就有较为频繁的笔墨来往,如今辑得的三篇函件可为明证。函文透露了黄公结缘南洋文人、襄助文事活动以及感染疴疾等重要信息,文史价值颇高,但此前黄遵宪文集都未收入这三篇函件,为补遗珠之憾,今作辑录并对相关史事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期间,涌现出众多文武兼身的先烈。当时与孙中山齐名的黄兴(克强),是军事行动的重要指挥。为革命工作需要,他的行踪,很带有点神秘色彩,他是神枪手,从海外南洋进出大陆几十次,甚至还乔装过“和尚”呢! 我国现代大画师齐白石在其“自述”一书中,谈到他壮年时在桂林与一姓“张”的“和尚”邂逅相遇的趣事: 有一天在朋友那里,遇到一位和尚,自称姓张,名中正,人都称他为张和尚,我看他行动不甚正常,说话也多可疑,问他从哪里来,经何处去,他都闪烁其辞,没曾说出一个准地方,只是吞吞吐吐“唔”了几声,我也不便多问了。他还托我画过4条屏,送了我…  相似文献   

20.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厚今 《安徽史学》2006,2(6):91-95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是抗日烽火的产物,是党的领导的结晶、革命传统的继承,是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创造性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正确主张,讴歌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丰功伟绩,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艰苦创业和贴近生活的鲜明特色和经验,为我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