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4块汴京宋杂剧艺人肖像墓葬雕砖在中州的发现令世人瞩目。4人一字排列镶嵌,脚色特征明显,3人姓名见于《东京梦华录》,皆为当时京都当红杂剧艺人。其中丁都赛雕砖与此前传世雕砖系同模所制,说明当时民间模制墓葬雕砖的风习。中州墓葬汴京杂剧艺人肖像雕砖的集中出土,以及杂剧砖雕墓葬的流行,是宋杂剧演出在民间盛行的反映。北宋墓葬杂剧装饰的形制各异,有砖雕、壁画、石棺雕刻等,而以杂剧砖雕最为常见,此类墓葬集中出土于中州地区的黄河两岸,宣示了当地曾经的历史文明状貌。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在基建过程中对一座北宋早期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的文章,内容简明扼要,文字朴实无华。在对墓葬年代的分析上能依据出土遗物的特点进行详细考证,结论允当。  相似文献   

3.
1958午4月,在河南偃师酒流沟水库西岸,发现了一座墓壁嵌有杂剧雕砖的宋墓.这座墓室在发现时,墓顶已经损毁.出土器物只有瓷盘和铁铲.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四角有砖柱,柱头和补间斗栱皆为"把头绞项造",东西两壁都砌有板门和直棂窗,六块雕砖画都嵌砌在北壁上.根据墓室仿木建筑的结构来看,应该是北宋末期的墓葬.目前发现的宋金时代形象化的戏剧资料,有明晋藩旧藏的两幅南宋的杂剧画、天津市博物馆藏的宋画"龙舟图"中的水傀儡戏、天籁阁旧藏宋人傀儡牵机图和1959年1月在山西侯马金大安二年董氏墓中的杂剧砖俑和戏台.另外,1952年在河南禹县白沙宋墓中也发现有杂剧雕砖,它和偃师宋墓杂剧雕砖的时代都应属于十二世纪,比南宋杂剧画和侯马董氏墓的杂剧俑都要早一些.偃师宋墓北壁上的雕砖,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砍鲙、司炉和抱经瓶的侍女,这是供墓主人使役  相似文献   

4.
1998年4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东北郊龙潭乡发现北来后期宋构夫妇合葬墓并出土墓志铭两盒。未构夫妇合葬墓系砖石结构墓葬,由于当地砖厂在取土过程中己将该墓葬完全破坏,仅存墓志铭和大量砖石构件以及釉陶瓷器罐、碗等碎片①。因此,整个墓葬结构、大小尺寸等情况均不清楚。但从残存石料的大小、墓志铭的内容等情形观察,该墓葬是成都地区迄今所发现的墓主身份地位较高的大中型宋代墓葬,出上的墓志亦是四川地区所发现体量最大、石质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墓志。由于宋构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且身为朝廷五品官员…  相似文献   

5.
1992年4月,唐河县在修筑东环路起土工程中,发现两座古墓。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和唐河县文管会办公室联合进行了清理。 这两座墓葬,位于县城东部。此处为一南北向高岗的东半坡,地势酉高东低。两座墓南北排列,相距4米。南面一座编号为92TM1,北面一座编号为 92TM2。 92TM1为单室砖券墓。坐北向南。方向209°。由墓门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门位于墓室南端,紧接墓室。墓门上部用8层顺砖,下部用一顺一丁砖封闭。墓室平面微呈梯形,用一顺一丁砖平铺。中部比边缘略高。墓室南壁即为封门砖,其余三壁用条砖错缝平砌1…  相似文献   

6.
1992年7月,繁峙县工人在县城南1公里处的杏园村西施工时,掘到一座砖室券顶墓,内有已朽的木棺一具和几截骨骸。随葬品有常州制造的方形铜镜一面,瓷碗数件,铜钱数枚,均已下落不明。唯剩冯氏砖志一方,长宽各33厘米,厚5厘米,内有志铭10行,满行11字,楷书(见图)。铭文为: 维大宋政和六年岁次丙申四月甲子朔初十日癸酉,曾祖圮,赠太师,秦国公。祖祁,赠司徒,守太尉。父惠国,故任朝□大夫、知岳州。男宋伟,今扶□母太君冯氏□灵,权攒河东路代州繁峙县武周乡故城村西南平原,地去县二里。墓之铭记。  相似文献   

7.
遵循历史的方法,此文对魏晋墓葬彩绘砖画中符号系统的体育象征意义进行了探讨,并从理论上揭示魏晋时期墓葬彩绘砖画的体育象征谱系,破译其象征的内涵.另从文化学的研究中,运用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魏晋墓葬彩绘砖画的体育图像进行阐释,明确了在文化的核心和外围,存在着似断还续的纽带.同时在审美的视野中寻求一种合理的解答,进而把握体育的发展与流变的精神命脉.  相似文献   

8.
1981年春,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五红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在平整菜园地时,发现一座宋代雕砖墓。南召县文化馆云阳分馆立即报南阳地区文物队,1981年2月至3月,我们对该墓进行了清理。云阳为南召大镇之一,在县东六十余里,原为南召县故城。该镇处于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中有鸡河和鸭河环绕。墓地座落在云阳镇的西北角,正处在鸡河与鸭河交汇的三角地带。  相似文献   

9.
1973年,洛宁县文管会在该县小界乡介村收集了一批宋代平面减地浮雕杂剧雕砖,这批雕砖是一座被挖出的砖室墓中拣选的。砖呈青灰色,质地坚实,砖四周边缘尚存有斧凿刀削痕迹。雕砖分长条形和近方形,条形砖上雕一人,计14块(其中附侍女雕砖1块);近方形砖上雕合演二人,计8块。这批雕砖虽非正式发掘,缺乏原始根据,在墓内镶嵌顺序不明,彼此连属不清。但依据雕砖人物服饰穿戴,表演动作,道具,参考以  相似文献   

10.
1985年8月,陕西省淳化县车坞乡南胡同村村民在庄基内掘土,发现一座北宋墓葬。这座墓葬是长方形单室券顶的砖室墓,从所留残痕看,墓室在地表下约八米处,有竖井,竖井上口南侧宽105厘米,墓室宽146、长(南北)278、高200厘米。墓室地面拼铺塾棺石板三块,三石大小相同,长214、宽52、厚4厘米,沙石。塾棺石上有棺木朽痕和一具尸骼,葬式被挠乱不详。卷洞的砌法是:两壁最底层挨塾棺石立卧一素面条砖,其上以次平卧素面条砖,椤上饰斜线纹条砖、椤上饰花瓣纹条砖和素面条砖,共五层。五层砖以上有盆花牡丹纹方砖一块,  相似文献   

11.
从四川南部泸县南宋石室墓中发掘清理出的人物浮雕石刻上能找到大量结饰造型。其中仕女石刻与武士石刻上的结雕刻最为精细,最具特色。这些结饰在造型上、数量上、位置上的不同安排,塑造出石刻人物的不同风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结饰在南宋时期的特独风貌,更为南宋时期中国结饰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我所业务人员在延安市宝塔区丰林故城遗址旁清理了一座被盗的北宋画像砖古墓葬.  相似文献   

13.
灵石寺塔坐落于浙江黄岩潮际乡的灵石寺,该塔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主其事者为寺主大德,人称经律大德嗣卿,是一个深受吴越国尊崇的高僧.1987年,寺塔大修时,文物考古人员在塔宫中发现大批珍贵文物,其中经过挑选的字砖和画砖便有120方,本文兹就字砖择要加以论述.字砖共有66方,书写方式多样,有在软砖坯上用硬笔直接书写的;有在砖坯上以刀代笔刻书的;还有一方记账砖和一方题诗砖,是用墨笔直接书写于成砖之上.以上三种字砖,以第一种最具特色,所书运笔自如,生动活泼,犹如简帛文字.故暂名之曰“砖书”,妥当与否,还有待于识者的指教.这种砖书是僻处东海之隅的东瓯故地一枝独秀的民间书法奇葩,当时善于砖书的人为数不少,仅在塔砖上署名的就有十余人之多.他们都是民间写手,不拘泥于法度,而勇于创新.这些砖书,充分表现了作者各不相同的文化水平和政治面貌,并提供了研究黄岩北宋初期有关的史料,而对现代硬笔书法的提倡,亦不无启示.灵石寺塔砖书的佳作,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今选附原拓图片11份.分别阐述如下:一、继承两汉、魏晋砖文的传统,而又别具唐末宋初的时代特征.附图1砖书的内容是:“戊戌年九月廿一日造砖,其年雨水不遍.”右旁署款为“李乌觑”.李乌是砖书作者,又是制砖工匠,  相似文献   

14.
·62·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2003年 1月,洛阳市伊川县葛寨乡沙元村村民,在村内打井时发现一座金代砖雕墓(图一)。我队获知后,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进行发掘。该墓编号 2003LYGSM1,保存较好,仅东壁上部受损。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结构与随葬器物该墓为单室砖砌仿木结构穹隆顶墓,坐北朝南,方向 185°。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二)。墓道位于甬道之南,宽 0 56米,呈斜坡状,坡度 46°。但墓道大部分位于现代房基之下,无法发掘,因此长度不明。封门砖位于墓道北端,与甬道相距 0 18米,侧立 13层,逐层内收至甬道顶。高 1 69、宽0 51米。…  相似文献   

15.
温县宋墓杂剧雕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4月,河南省温县前东南王村社员郑怀伶在建房掘基时,发现了一座北宋墓葬。墓室为八角形穹隆顶砖券仿木结构建筑。墓门南向,正对墓门的北壁上,用青砖雕成四抹格扇门。其右侧(东北壁)和左侧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9,(2)
1975年4月,河南省武陟县小董公社社员在村北发现一座古墓。这是一座用小灰砖砌筑的八角形仿木结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坐北向南,偏西7度。墓道未清理。墓门和甬道顶部作壼门状。墓门券高120、宽72厘米。封门砖砌成人字形。甬道长65厘米,宽高与墓门相同。墓室平面呈八角形,长、宽均约26 3厘米,每边长108—114厘米。因墓顶在取土时已遭损坏,仅存撩檐枋以下部分,残高2 07厘米,每角都用特制的三块竖砖砌成高75厘米的小八角形倚柱,柱上有断面成"丅"字形的阑额与普拍枋。根据砖瓦建筑构件残存位置的分析,斗棋以上为檐椽、飞椽和筒  相似文献   

17.
宋杂剧丁都赛雕砖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丁都赛雕砖,长28、宽8、厚3厘米,四周边缘尚存斧凿刀削痕迹,砖面土绣裹结,斑剥古朴,色呈青灰,砖质坚实,系一种特为烧制以供雕刻的土砖,烧成砖形之后,经表面磨光,才由雕工精雕细琢而成(见本页图)。此砖传世多年,但从砖质形状、刻工式样来看,显无伪托之可能,确为宋代文物。砖上平面  相似文献   

18.
本次修复对象是北宋早期的墓葬壁画,该壁画的出土为弥补邯郸乃至河北宋代早期墓葬壁画实物资料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该壁画的保护修复,不同于以往揭取或整体提取的方法,该壁画采用切割砖体的方法。该方法能较好保留文物结构上的完整,保护了壁画的安全,也为后期的二次修复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
独乐寺塔门雕砖乐考梅鹏云独乐寺塔,又名观音寺塔,位于蓟县城关西南隅,在独乐寺正南380米处。其通体白色,故又有“白塔”之俗称,今此塔所处寺院又名“白塔寺”。此塔结构为八角亭式,由塔座、楼阁、堵波、相轮四部分构成,是一造型独特的砖结构塔,“其屹然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