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史浩江  周光友 《人文地理》2005,20(5):99-102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低速徘徊的阶段。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正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大国,而大规模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4年以农村生产组织制度改革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生产组织制度改革恢复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带来农村的全方位发展。1985~1991年改革从农  相似文献   

3.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刚 《世界》2006,(7):10-15
中国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工业化阶段之前中国不存在其他国家几乎都有的商业化阶段;第二、在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水平不仅没有从低位水平上得到稳步的上升,而且还一度出现较大的回落,扣除了因价格影响的因素外,其相对增长速度是非常缓慢的。第三、中国的工业化阶段较单纯地仅仅表现为工业的增长、农业部门产值相对工业部门产值的下降,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和带动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肖辉英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向工业、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流动。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加速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  相似文献   

5.
李勇 《攀登》2011,30(4):74-79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两大主要力量。对青海这样一个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省份而言,以打造两河流域城市带为突破口,加速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对推动青海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地理集聚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区位商指数和基尼系数对环渤海地区两位数制造业20个行业1993-2007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0余年来环渤海地区2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在不断提高,绝大部分行业呈集聚加强趋势;制造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各省(市)地方专业化产业趋同,比较优势和集聚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呈梯度分布,北京、天津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内转移,河北、山东、辽宁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已初步具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为了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本文从政策机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机制和投入机制、制度机制、农村和企业的联动机制等方面论述了吉林省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以利于加快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西欧工业化研究不仅要研究工业化是如何完成的,还要关注工业化是如何起源与成长的。西欧工业化起源和成长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整地还原和解释其历史过程,还能全面认识西欧工业化的转变特征与发展规律。西欧工业化起源于中世纪中期以来城乡工匠为市场而进行的生产活动。随着市场的扩大,工业走上技术和生产组织变革的工业化道路。中世纪中期以来以地方市场销售为目的的城乡个体工匠劳动获得前所未有的普及,磨面、呢布漂洗和金属冶炼等工业行业或工序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机械化,以家内制毛纺织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异军突起,这三个方面构成中世纪中晚期西欧工业化起源的主要内容,并一直盛行到工业革命。中世纪中晚期工业化的起源,与早期现代工业化的成长和晚期现代工业化的完成,都是西欧工业化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欧工业化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国际经济史学界围绕"斯密型增长"模式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与论争,而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则为我们分析和反思这些理论提供了极好的参照。以蚕丝和织布为代表的近代乡村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或"斯密型动力"的驱动,也体现了"勤勉革命"的基本特征;人口压力虽然存在,但影响并不明确。乡村工业的"斯密型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其技术变迁也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但仅凭借"斯密型增长"并不足以将近代中国导入工业化和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和向"库兹涅茨型增长"转变的成功,最终有赖于新中国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10.
《攀登》2021,40(3)
中国共产党在100年成功的工业经济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根据党的工业建设成就结合基本经济制度将工业经济建设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工业化建立思想基础时期(1921-1949年),第二阶段是为工业化建立制度基础时期(1949-1978年),第三阶段是为工业化建立体制基础时期(1978-2012年),第四阶段是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2012-至今)。从一个根本目标、两个基本原则,三个统筹协调的视角出发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可以为当代工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案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空间现状特征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化工业空间的一般特征及基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珠三角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结果表明,珠三角重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主要表现为形成工业空间集聚的新要素;大城市工业核心功能更加突出,工业发展空间分异日益显著;形成新的地方性工业节点以及临海工业空间逐步形成,并从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空间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开封市产业空心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着产业空心化问题。通过对开封市经济数据的分析及实地调研,发现开封市的产业空心化属于离制造业现象: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固定资产日渐减少,工业发展缓慢且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且结构失衡。指出开封市产业空心化具有欠发达区的共性特征-贫困恶性循环积累性,同时也是其特定的区位条件所引致的。最后提出开封市产业空心化的防治措施:以增强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体制机制、科研体制、教育制度创新及人才的激励机制等;以需求结构变化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财政、金融改革及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速完善硬件设施,改变市区的对外联系等。  相似文献   

13.
王磊  高倩 《人文地理》2018,33(6):96-102
近年来,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大多从人口维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缺乏多维视角,其结论的参考价值有限。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位序规模法则以及空间基尼系数,从人口与产业两方面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人口呈多中心分布,产业呈单中心分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均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可运用人口引导产业流动,以推进多中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及我国的对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翔  曾刚 《人文地理》2003,18(5):42-45,21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是指技术存量在技术势差激励下,在全球范围内各区域间交流运动所形成的复杂空间网络。它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存量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技术供给者、消费者以及联结它们的技术流通渠道中的交流运动。技术势差、技术廊道是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形成的必要条件,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技术流动长盛不衰的制度保障。本文仅从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现实障碍、特征及区域效应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全球技术空间体系的形成机制,进而探讨了中国面对全球技术空间体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增林  许旭 《人文地理》2008,23(2):106-112
90年代后期,中国海洋经济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呈现增大的趋势。文章分别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入手研究不同尺度的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差异。在研究中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塞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海洋经济的省际差异以及北、中、南三大地带内及地带间差异的演变趋势。绘制罗仑兹曲线来反映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扩散情况。并指出出现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禀赋、产业空间集聚、国家政策和外商投资倾斜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最后提出缩小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陕西省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陕西省1978-2006年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压力变化的关系。对6个反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其载荷的大小确定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两个因子,并据此分析陕西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生态压力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生态压力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使区域生态压力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态压力的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为案例地,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市化内涵的四个方面入手,运用熵值法对上海1985-2012 年和东京1954-2009 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对比分析二者城市化进程,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对二者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上海目前处于城市化继续发展阶段,以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土地面积的扩张为主要特征;东京目前处于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其城市化的主要体现;②城市化进程动力因子对比显示,上海主要依靠投资、内需及城市土地扩张推动,经济外向力作用相对较弱,而东京城市化动力中经济外向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东北亚地缘政治特点与中韩经贸合作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平 《人文地理》1997,12(1):29-34
本文在简述亚太及东北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的两个特点,探讨评价了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基础、原因,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两国今后经贸合作的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产业现状,指出了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然后,讨论了接续产业的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进行分类,并研究了不同类型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论文提出了评价产业衰退地域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综合评分和自组织神经网络的评价和分类模型,把我国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划分为产业衰退特征明显的、具有较强的产业衰退特征、呈现出一定的产业衰退特征和产业衰退特征不明显的4大类城市,并分析了各种类型城市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