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史记》到《汉书》,两汉史学发生了重要转向。《史记》上承战国遗风,亦子亦史;《汉书》下启后世正史,亦经亦史。史学从诸子化转向经学化,可以从《史》、《汉》之间的历史撰述中探察其脉络。司马迁之后,褚少孙、冯商、刘向、刘歆、班彪等对《史记》的续补构成了史学发展的主流,同时起居注、编年、职官、目录、地理、谱牒等史学门类也蓬勃发展,它们共同彰显了这一趋向。  相似文献   

2.
《史记》《汉书》史表研究是欧美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国内学界加深了解欧美中国史学研究发展历程、辨析中西史学交流互鉴具有典型意义。自19世纪末发轫以来,欧美《史记》《汉书》史表研究呈现出深度不断拓展、领域逐渐丰富的发展趋势,表现出充分重视中国传统考据成果、讨论范围相对全面、部分借鉴西方史学研究思路等特点。部分欧美学者通过《史记》《汉书》史表反思西方史学对非叙事性历史书写的偏见,促成了中西史学的深度互鉴。但是,欧美学者并未深入分析中西古代史表书写的异同。通过比较以优西比乌《编年史》为代表的西方史表书写与《史记》《汉书》史表可以发现,中西古代史学在探索通史写法的实践中,不仅有经验认识的相似性,也有历史观念的差异性。西方中世纪史表书写因秉持基督教神意史观,未发展出类似《史记》《汉书》史表般追求理解历史的丰富类型。  相似文献   

3.
李孔胜 《安徽史学》2012,(5):127-128
经史之学作为传统学术中的两大显学和姊妹学科,二者因缘颇深。六经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是后世经史之学的共同源头,其本身就具有亦经亦史的特点。至两汉,经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史学也随着司马迁撰《史记》而成就了"一家之言",并在学术实践中实现了经史分离。但由于两汉史学具有浓厚的崇经意识,在当时,包括《史记》、《汉书》在内的史著仍被认为是经的  相似文献   

4.
在晋人所撰的诸家东汉史中,西晋史家司马彪所撰纪传体《续汉书》是史学价值较高、较有特色的一部,亦因此得到了后人如刘勰、刘知几、唐太宗等的充分肯定。概括而言,《续汉书》的史学特色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在史书体例方面,所设志目较前史既有延续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设立了能反映其撰述动因、史学思想的较有特色和价值的《序传》;二,在史料来源、史料价值方面,司马彪广泛参考了《东观汉记》及各种相关档案、文献,使《续汉书》史料丰富详实,从而使该书不仅成为范晔撰《后汉书》的参考之一,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范书、《东观汉记》及《后汉纪》等书记载的简、缺、误等不足;三,《续汉书》所体现的重谱系、天人感应的社会历史观等可折射出晋代史学思想之一斑,有助于借此把握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史记》《汉书》同载张骞出使西夷西的史事,然而两书在文本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地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传写讹舛、文义无关的窜改",另外就是《汉书》有意修改。对于《汉书》有意修改的地方,详加分析,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对西夷舆地情况认知不准导致的,如文中所辨析的"西南夷""灵关""通邛笮""出莋"都属此类。另一类,因汉中央王朝对西南夷控制的加强而导致西南交通的演变,使得《汉书》有意对于《史记》进行合理的调整,如"出徙、邛""出僰"都属此类。两书文本上的差异同样也反映出两汉时代对"西夷"认知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汉书》是一部适应时代需要的、继《史记》而起的巨著。评价其历史地位,应在以往成果基础上,将《汉书》与《论衡》比较,探讨它跟东汉初社会思想的关系,找到它时代的横座标;并对《汉书》与《史记》作进一步比较,探讨它跟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继承发展关系,找到其历史联系的纵座标。王充与班固时代相同,《论衡》撰写目的之一是批驳俗儒严重的尊古卑今意识,呼唤有一部述汉代功业的“汉书”供人诵习。班固正好以成功的史学实践回答了时代的要求。《汉书》固然有浓厚的正宗思想,然而:它又在编撰上取得突破,创立了断代为史的新格局,被此后两千年沿用不改;内容上,班固发扬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不为汉讳”;在对汉初历史变局和藩国由猖獗到废灭等历史问题的阐述上,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人民性;十志则在反映封建国家政治职能上提供了丰富材料和有价值的看法。由于它的成功,自东汉至唐六百年间被学者“共行钻仰”,成为一门发达的学问。  相似文献   

7.
袁理 《黑龙江史志》2008,(14):16-17
在历史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日渐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取向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史学名著《史记》中也大量存在人类学方法的因素,其以"田野调查"工作方法通过选点、参与观察和访谈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与现有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在追求史事的真实性上更胜一筹。这造就了《史记》成为中国传统史学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南朝刘宋范晔撰著的《后汉书》本纪和列传,配以西晋司马彪《续汉书》诸志,是研治东汉一朝史事最为重要的基本史料。惟研究西汉以及汉代以前各个时期的地理问题,范晔《后汉书》和包括《郡国志》在内的《续汉书》诸志,同样具有很多《汉书·地理志》以及《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所不具备的独特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这篇论文,作为批判中国正史东夷传记事史料的第一步,整理了《史记&;#183;朝鲜传》、《汉书&;#183;地理志》、《汉书&;#183;王莽传》的朝鲜观、朝鲜王者观。作为中国正史朝鲜关系记事的发端的《史记&;#183;朝鲜传》其史料价值从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可是,其记述是以汉武帝出兵朝鲜为中心,对朝鲜的历史几乎没有表示关系。而且,其东夷王者观是理念化的,中国亡命者都变成其地的王者,并在统治东夷诸族的同时,作为藩属的王而服从于汉王朝。在《汉书》里,朝鲜观及其王者观是多样化的,但与《史记》一样也是理念化的,未客观地描述实际情况。《汉书&;#183;朝鲜传》几乎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史记》的记事,在《地理志》郡县条分注里,把箕子、卫氏两朝鲜国,异民族的真番、朝鲜、高句丽诸国安置于乐浪郡、辽东郡、玄菟郡,设定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朝鲜国。在《地理志》分区条里认为,包括朝鲜国在内的东夷诸民族是顺从的,他们之所以彬彬有礼,是因为遵守了箕子之教,由于中国人亡命者变为王者并进行了教化,因而出现了理想化的境地。在这里,可以说找到了朝鲜王者的理想像。与之相反的东夷王者观在《王莽传》中可以看到,王莽把高句丽侯驺认定为异民族的王者,将其抹杀是皇帝的任务。《史记》《汉书》的朝鲜观和东夷王者观不是从客观的史实产生出来的,其记事的史料价值也并不那么高,但给予后世正史的影响却是极大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成果显著,专著和论文数量较为可观。总体来看,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专题讨论较多,学科前沿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第二,史家和史著研究依然占据史学史研究的主导地位,尤以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以及乾嘉史学为热点;第三,经史关系和民族史学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史学批评受到重视,中外史学比较、中外史学交流呈发展之势;第四,两汉史学和明清史学继续得的关注,隋唐史学和宋元史学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陈直先生纪念之集》(以下简《称文集》),已经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陈直先生(1901—1980),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生前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教研室与秦汉历史研究室主任,西安市文管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社联及史学社顾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筹备小组组长等职,在国内外学术界亨有崇高威望。其治学直接师承清代朴学的传统,亦深受王国维近代考据学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提出了“使文献与考古合为一家”、“使考古为历史服务”的学术主张,并积极倡导“搞人民史”“搞手工业史”。一生著述丰富,已出版的专著有《汉书新征》、《史记新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三辅黄图校证》、《摹庐丛著七种》、《居延汉简研究》、《文史考古论丛》等多种。为了纪念、缅怀这位对民  相似文献   

12.
自从《左传》有“君子曰”,《史记》有“太史公曰”,史书而有评论,即成为我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历代的史学家们,都十分重视史论的撰写。一部史书的史论,往往是其作者写人记事的点睛之笔,是其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我国古代史学,如同他在史料编纂方面有其特点,有其发展过程一样,在史论撰写方面,也有其特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的董仲舒不过是专治《春秋》的纯儒,而这一认识在《汉书》中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在武帝朝并未被过于重视的《春秋》纯儒董仲舒,随着汉代政治形势及学术倾向的变化,至元帝时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武帝时期。至刘向时董仲舒始被鼓吹为对武帝朝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儒宗。班固接受了刘向的说法,并为使得董仲舒符合两汉的儒宗标准而刻意通过种种手段提高了他在武帝朝的政治参与度,于是董仲舒从《史记》的纯儒一变而为《汉书》中"于世有益"的儒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史学史上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两座巍峨耸立的丰碑 ,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纂的先河。自汉而清 ,人们常以班马并称。但近代以来 ,扬马抑班的风气日益滋长 ,学者们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相当热烈 ,取得了一大批成果 ,而对班固及其《汉书》的研究则存在明显的不足。陈其泰教授在《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三书店 ,1 994年 )一书的基础上 ,又与赵永春合作 ,撰写了近 33万字的《班固评传》 ,作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之一种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5月出版 ,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班固评传》共…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修史。西汉武帝时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撰成《史记》 ,成功地记载了起自黄帝止于武帝时期的历史 ,无论在历史见识、史料价值、历史编撰上都达到极高的成就 ,为后代史家树立了典范。东汉初著名的史学家班固高度评价司马迁的著史精神和成就 ,他效法司马迁 ,为刚刚终结的西汉皇朝撰成了包举一代的《汉书》。《史记》和《汉书》为古代史家树立了典则。史家应当记载中华民族的奋斗发展、国家的盛衰兴亡 ,留下可靠信史 ,这是史学家的名山事业 ,也是史学家对国家民族应负的历史责任。国可灭 ,而史不可灭。当皇朝更替 ,继起者必须为…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实录”一词藉由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而提出,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对“实录”思想的内涵做了最早的理论阐述,标志着“实录”思想的正式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史记》究竟是“实录”抑或“谤书”的争论屡次出现,由此引出“实录”与“任情”,“实录”与“避讳”两个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而裴松之、刘勰等学者围绕两者的探讨则推动了“实录”思想的丰富。至唐代的刘知幾,在继承前人“实录”思想的基础上,既从理论上回答了“实录”与“任情”及“避讳”的关系问题,又在实践上按照历史书写的逻辑顺序,就史料、文体、撰述等历史书写问题提出具体方法,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实录”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17.
朱熹出于义理之学的立场,对"是非颇谬于圣人"的司马迁《史记》表示了不满、贬低和否定,认为《史记》的价值不如四书和五经,存在尊孔不力和尊儒不醇的现象;认为《史记》的书法记载无序,衔接不密,并对其史实错误作了揭露。朱熹对《史记》的批判,也缘于他与浙东学派吕祖谦等人的学术竞争,针对后者尊崇史学、重视《史记》的行为,朱熹表示反对。但是,重视格物致知、承认知识价值的朱熹,在强调"尊德性"的同时,也主张"道问学",为此又对《史记》记事的客观性及其史料价值、读史地位表示认可。朱熹对《史记》的评价,主要以其义理之学的立场为标准,以是否尊经重儒为准绳,而较少考虑《史记》在史学拓荒中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为二书的权威整理本,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校勘方面难免仍存在一些可商之处。以日藏金泽文库古写本《群书治要》所征引的《史记》《汉书》与中华本比勘,校正异文十三则,以求为今天"二十四史"的修订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比裴骃《史记集解》和颜师古《汉书注》,认为裴骃《史记集解》所引《汉书音又》即蔡谟所著。这部著作是南朝至唐代以来《汉书》最为通行的注本,也即《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本。在此基础上,又就《汉书音义》的成书、流传、价值等问题略作考索。  相似文献   

20.
一东汉时期的基本史料公元25年至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东汉王朝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具有颇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史学界对于东汉史的研究相对说来比较薄弱。东汉的历史舞台似乎不如此前的先秦西汉那样引人入胜,也不如此后的魏晋南北朝那样丰富多采。造成这种印象或许有种种原因,而东汉时期的史料较为缺乏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研究东汉史,最基本的史料毫无疑问是南朝刘宋时代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在前四史中,《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那就是撰修史书的作者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