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白华草堂诗集》是蕉岭县清代著名诗人黄香铁的诗集,蕉岭县图书馆现藏有两部1932年黄睦记据旧木版印刷本。该版本为竖排线装,全集计3集29卷,分订成8册。 相似文献
2.
赵执信是清代优秀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都有很高建树。赵执信的诗歌,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 相似文献
3.
陈奂《诗毛氏传疏》以严谨门户称,它专主《毛诗》说,对历史上诸家《诗》学述惟撷取能“申明毛氏Ⅲ。对于宋人《诗》说似乎尤其冷淡,无论其能否申明毛氏,都不明引明用,基本上“置于不议不论之列。” 相似文献
4.
Shen Shou is living modern times setes up revolutionary art of girl modern times education. and self wards off the way. and is the first to do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est in the painting that glossy image is light and shade and the viewpoint that copyd in the realistic wr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is thawed embroidery in the centre of, smashs China copys in a few thousand the embroidery tradition, morcover by means of the combination against the modern times industry maneuver,the effect coming into being causes this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dvance up the hitherto unknown fresh field of vision. 相似文献
5.
《潘氏八世诗集》是一部艺术价值高、教化功能强的诗歌总集,是贵州明清之际著名的文人家集,是贵州诗史中光彩夺目的篇章.诗集中有不少名宦才人为该集写序跋文,从而增添了含金量.其中傅玉书父子撰写了七篇诗序,实为难得一见的新史料. 相似文献
6.
晚明出版文化繁荣,三教思想盛行,很多文人著书谈论三教性理,屠隆杂著《鸿苞》即其典型。《鸿苞》的成书是从《广桑子》开始的累积性过程,贯穿了屠隆中晚年的林居生涯,与他的佛道修行及社交网络密切相关。《鸿苞》在屠隆生前未付梓,而从晚明到晚清,它被基于不同立场的刊刻者、藏书家、编选者等品评、剪裁与重塑。《鸿苞》写作与流传中受到的质疑与批判,展示了三教思想的多声部与争议性。其文本生成过程中作者自塑与后人他塑的错位,体现了受众的能动性与书籍阅读方式的多样性,折射出明清时期思想变迁中的多元面向。检视《鸿苞》的成书与传播,有助于考察晚明文人心态,并为沟通书籍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提供样本。 相似文献
7.
在诸史书目录志所著录的南朝共十部妇人集中,刘宋时殷淳撰《妇人集》与《妇人诗集》可以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女性作品总集,不仅开创了我国文学编纂史上撰辑女性总集的风气,并影响到从南朝梁至清代系列女性作品总集的编纂。《妇人集》的内容虽然只残存于《世说新语》、《太平御览》等书中,但已可见出撰者对待女性创作的肯定意识和前瞻心态,亦可见出汉魏六朝女性作者的文才文论与群体风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抄本《泠斋诗集》及其相关的书籍加以比较,揭示各种版本内容之异同,并藉以反映清乾嘉时代的社会及士人心态。作者认为:《泠斋集》的形成有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燕台再游录》原本应与《滦阳录》一样,一诗一注。《泠斋诗集》中的《热河纪行诗四十九首》,与《滦阳录》、《热河纪行诗注》,三种文本虽同出一源,但文字详略却各有不同。从对它们的相互比勘中,可以看到有关清代史事的一些侧面。通过异域之眼的观照,我们对流连於扬州、北京等城市的一批文入画家活动之生存状态,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熙朝雅颂集》是作于清前期的八旗诗歌选集,《雪桥诗话》则是编撰于民国时期八旗文学文献的诗话,二者均是研究清代八旗文学的重要文献.两者间既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又各有其特点:《熙朝雅颂集》是展示八旗文学全盛、显示帝国武功的诗歌选集,体现的是满洲统治者的文化意图和审美风尚; 《雪桥诗话》则集中体现了杨钟羲的文化遗民精神,意在全面保存有清一代的八旗文学文献; 《雪桥诗话》以《熙朝雅颂集》为文献来源之一,又对后者进行相应的考辨与纠谬,尽管这种纠谬仍有失察之处.《雪桥诗话》与《熙朝雅颂集》都是研究清代八旗文学文献的珍贵文献,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黄宗智在考察清代基层社会的法律秩序时提出了“第三领域”的概念,试图以此超越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观念。不过,黄宗智在立论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国家与社会的差异性,陷入了国家/社会二元论的窠臼。围绕清代基层社会法秩序这一共同话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对话,中、美、日三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力图勾画出清代基层社会的法秩序,这些论争及其提出的问题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N. W. Alcock 《Medieval archaeology》2013,57(1):146-153
12.
13.
试论《诗经》诗篇结构的"诗中有诗"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3):32-35
"诗中有诗"现象是指在诗篇结构内部组合有其他的既成诗篇。《诗经》的这一现象根源于当时诗篇在单位形态上具有的灵活性、相对性特点,并且关系到《诗经》诗篇在形成、编制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情形。"诗中有诗"现象与《诗经》学史上的"赋诗断章"、正考父校《商颂》、《武》诗篇章构成、"孔子删诗"等问题密切相关,关注这一现象有助于推进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一个冰雪的王国,恶寒凛冽的气候赋予了这里的人们以强悍冷酷的民族气质,甚至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这个国家似乎只和专政、冷血、独裁紧紧相连.其实,她拥有世界版图上最大的国土面积,拥有美丽而漫长的冬夜,拥有天鹅湖上唯美的舞步,拥有太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让无数人心生向往.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通过对各种文献书目、地方史志和全国各大图书馆的调查摸排,目前已知历史上出现过的宗族类贵州诗歌总集约十余种,其中不乏散见于省外多地的孤本和珍本。在贵州诗歌总集编纂史上,无论是就数量还是就质量而言,宗族类诗歌总集始终处于发达水平。它们不仅作为贵州一族一姓的文学成果出现,也反映了贵州家族文学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