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波 《郑和研究》2005,(4):70-71
静海寺是郑和在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现保存在静海寺的天妃宫碑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最重要文物之一,1936年郑鹤声先生发现的静海寺残碑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和船型也具有独特的惟一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海涛 《郑和研究》2005,(2):20-20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源发地,存有郑和遗址近二十处,2003年以来南京市、区两级政府投资4个亿打造“郑和专线”,目前龙江宝船厂、静海寺、天妃宫、郑和公园、郑和墓、浡泥国王墓、净觉寺七处“郑和景点”集体亮相。金陵大报恩寺、稳船湖、碧峰寺、十六楼遗址、马府故居、四夷馆遗址、郑和修建翁堂浴室等十多处遗址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3.
史料证明,明成祖敕建的南京“静海寺”就其功能而言,是一座“国际友谊博物馆”或“航海成就博物馆”。明初以郑和为首的大航海,为静海寺的建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朝廷的干涉,又给这座“博物馆”的成立提供了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4.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对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东吴时期(公元222-280年),朝廷曾派康泰、朱应出使海南诸国和南洋群岛,先后出访了100多个国家。南朝时期对外交往大为增加。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郎)都有密切往来。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与南京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七下西洋”的基地就在南京。郑和出使西洋乘坐的“宝船”,绝大部分是南京龙江船厂制造的。史载郑和最后一次从南出发下西洋的时间是在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1月19日)。为了纪念郑和航海平安回国,明王室在南京建成了“静海寺”…  相似文献   

5.
关心 《郑和研究》2005,(4):25-25
600周年前,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成为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先锋。今天,又一位中华名人“孔子”远涉万里来到了这里,将要向这里的人们传授中国的语言和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2005年在郑和首航600周年之际,国务院确定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这是郑和研究史上的大事,郑和研究也从此步入了一个新时代。在2005年全国各界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纪念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时候,中央提出以“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的精神,作为纪念活动的主旨。我认为,中央提出的这12字精神不但对郑和首航的纪念活动有指导意义,也指明了未来郑和研究的方向。郑和宝船队的远航不但是中国海洋事业的象征与旗帜,展示了明初中国强大的国力与先进的科技,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财富的意志,并代表了中国人民与海外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互通有无、和平交往的愿望。今天,在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我想就这个主题,分3个层面谈一点个人心得,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与同仁。  相似文献   

7.
日前,旅居德国的郑和后裔二十世孙郑宽智,在郑和研究会郑自海陪同下,参观访问了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下关静海寺等郑和在南京的重要遗迹,在参观过程中,郑宽智仔细观看了几十米长的铜制郑和航海图并登上六十米长、十几米高的郑和宝船模型;在郑和当年曾居住迂的静海寺,还观看了屈辱的第一个卖国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和香港回归纪念碑,  相似文献   

8.
十五世纪上半叶,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就是我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中国古代海外交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明成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勇敢实施开放政策的战略举措。这对促进我国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航海事业,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对后人影响深远。上世纪初梁启超即倡大力宣传.孙中山赞誉郑和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人并表示要继承三保之雄风遗烈。但将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教训用之于当代现实和将来借鉴者.毫无疑问是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关于“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论述,总结了郑和下西洋历史经验和教训,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开放”。小平同志将历史用于“鉴往知来”,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而且推动了郑和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静海寺——明代的“植物园”■郑乐明静海寺位于南京下关狮子山下西南麓,明葛寅亮编辑的《金陵梵刹志》卷十八记有:“卢龙山(即狮子山)静海寺,敕赐,在都城外,南去仪凤门半里。文皇命使海外,平服诸番,风波无警,因建寺,赐额静海。”由于这寺是皇家敕建,当时规模...  相似文献   

10.
根据笔者实地考察,东南亚至少有15个郑和寺庙和近30个有关郑和的传说。它们反映了早期南洋中国移民的生活状况、他们与当地妇女的通婚、华侨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华侨华人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的桥梁作用。东南亚华人纪念郑和活动的特点是“四个结合”,即将纪念郑和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定居国文化相结合,与宣扬祖籍国和定居国的友好关系相结合,与发扬华人创业精神相结合以及与争取华族正当权益、促进族群和睦、繁荣当地经济相结合。虽然郑和在东南亚影响很大,但海外对郑和的了解仍十分有限,因此,在海外全面、深入地介绍郑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明政府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以后从海洋退缩,开始长期实行海禁并限制海外贸易,于是古老的农耕文明在17世纪开始受到西方的殖民扩张及19世纪工业文明的冲击。明季肇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先后从海上纷至沓来,欲打开封闭的中华帝国的庞大市场,多次努力受挫后即采取战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菁 《郑和研究》2000,(1):49-50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名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赴亚非各国进行访问和贸易,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的出现绝非偶然。在郑和远航的七百年前,中国唐朝的高僧们就曾经掀起过一场空前的海上求法弘法热潮。唐宋以来,我国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为郑和的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明代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装备了最先进的航海设备的船队,沿着唐代海上求法僧的足迹继续前进,终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航海壮举。  相似文献   

13.
600年前,郑和以七下西洋的壮举开创了中华海权的鼎盛时期,“表明一个有着伟大活力的时代的到来”。郑和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广播了中华民族的“黄色文明”,同时在还于为中华民族“蓝色文明”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强大精神支持。尽管此后中华民族因海权而衰落,但600年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11日上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组织的南京郑和遗址遗迹有关单位座谈会在南京静海寺纪念馆召开,江苏省郑和研究会执行理事长丁子纲主持会议并致辞,会议主要内容有:一、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秘书长黄荣枝介绍在大连召开的“2009年全国航海日活动”务虚会议概况。二、南京郑和遗址遗迹单位如何在今年航海日活动期间开展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5.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人们不难发现“和”在中国历史以及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崇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铸就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可贵品格。郑和七下西洋足迹所至,秋毫无犯,广架友谊桥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这便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典型范例。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和”这一古老智慧的博大内涵。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推动和平外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侨联、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办,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支持的“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论坛”于2005年5月1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西湖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合作发展”。来自海外和全国各地从事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嘉宾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致开幕词。出席论坛的还有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l—1433)由1405年开始至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经中国的东海、南海沿印支半岛到南洋诸国,再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沿岸的印度、孟加拉、马尔代夫到波斯、阿拉伯及非洲等四十余国,并与这些国家政府与民间建立起极为重要的政治、外交、经济、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对促进中国明代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友谊,及促使有关国家之间的和平发展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600年前,由郑和率领的中国明朝皇家远征军船队,从太仓起锚,以无可匹敌的阵容,浩浩荡荡,七度下西洋。七下西洋中郑和五次驻留马六甲。历史上,马六甲多灾多难,数度被列强入侵、殖民,然而就像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所说的,中国给马来带去的是文化和特产,却从来没有侵略过马来。600年后,在马六甲写满沧桑的辽阔海域,我们与跨越时空追寻郑和船队的“凤凰号”帆船相遇……  相似文献   

19.
王雅萱 《文史月刊》2012,(Z3):34-35
吃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因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吃的方式从而产生了"吃的礼仪"。其中包括了餐桌礼仪。不同地域的国家的餐桌礼仪都截然不同。本文则从众多国家中挑选了中国与美国来讲述其餐桌礼仪的不同,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虽然餐桌礼仪只是一个很小的礼仪方式,但它却体现出中国与美国不同的文明发展,而且随着世界各国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礼仪之间也会逐渐产生影响.因此,了解其他地域的文化礼仪变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南京人巩珍文/韩品峥郑和是我国明代初年伟大的航海家。他曾率领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历访亚、非数十国,直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岸。郑和每次出航的随行人员多达两万余人,南京人巩珍即是其中之历访诸国1431年1月19日(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