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员智凯 《人文地理》2009,24(2):63-66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新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是西部大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路径选择。本文认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最显著的特色应当是大力发展高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成强大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加强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集成发展,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造寻根祭祖和周秦汉唐特色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2010,(9):77-77
位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内的陕西省西安市和甘肃省天水市将于2010年5月开通旅游专列“秦岭号”,今后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单程时间将缩短为三个小时。此外,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内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有望实现门票“一票通”。  相似文献   

3.
日前,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和甘肃省天水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并就加强两市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进行了座谈。协议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着眼区域共同发展,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是积极推动两地产业合作,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4.
要: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地域,基于重力模型对2002年和2012年区域城镇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镇间关系矩阵,揭示区域经济联系网络格局特征和网络结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间的经济联系能力不断增强,网络日益稠密化和复杂化;2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表现为以少数大城市为核心的复杂联系网络特征,且分层现象明显;3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节点的影响和辐射能力不断加强,区域次级中心正在兴起;4西安、宝鸡、天水等城镇是区域经济联系网络的"桥点",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大部分城镇节点的网络连通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孙媛媛 《丝绸之路》2014,(12):20-24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区域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陕西年鉴》和《中国城市年鉴》中遴选相关指标,利用2008~2012年旅游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各城市旅游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动态变化情况,并得出七城市的区域差异:七个城市旅游效率总体较高(年均值均大于1),各城市之间差异较大,但存在趋同趋势;旅游接待能力基本满足当前旅游发展需要,但旅游景区开发超前,略显过剩,应协调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动态分析证实了区域整合是旅游效率提升又一有效方法。根据上述结论,可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旅游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博》2016,(6)
关天经济区包括了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天水地区,区域内秦文化遗存丰富,见证了赢秦族的西迁与春秋之后秦国"九都八迁"的宏大过程。秦人从天水越过陇山而向关中挺进,由小到大,由弱及强,由强而盛。具有包容与创造力的秦人精神和秦文化,对关天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机遇。利用独具一帜的秦文化资源,打造关天地区文化品牌,彰显华夏文明,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将对关天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线两带"建设与关中城镇群的双向促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提高关中城镇群竞争能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在分析“一线两带”建设和关中城镇群发展的现状后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星火产业具有不同的产业形态,是从工业和农业两个层面实现关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和发展动力.对于关中地区不同发展层面的城镇,宜采用不同的产业经济政策,促进关中城镇向组团式城镇群发展,为关中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新的产业经济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研究结论认为,要实现关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实现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的融合,需要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城市协调机制,构建区域内功能性组团式城市群,促进关中城乡经济一体化.“一线两带”建设与关中组团式城镇群建设,宜从产业集群和城镇两个层面进行整合,提升关中城市和经济社会的整体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9.
基于引力模型的关中城市间联系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为提升关中城市群整体实力,需要对关中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进行科学测量,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解决对策。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分析城市间联系测度的方法,以标准引力模型为基础,在对关中城市的中心等级进行科学划分和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测量了关中城市间的联系程度,找出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从行政区划适当调整、发展规划与组织协调、财政体制完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来促进关中城市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莉萍 《旅游纵览》2014,(4):157-158
中原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合作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中原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继续推进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和开发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从分析中原旅游区域合作的优势入手,探讨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和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闻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12,26(1):152-155,160
核心—边缘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解释模型,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和分形理论切入重新解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动态过程和测度方法。以关天经济区为例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核心—边缘旅游空间结构具有层次性、涌现性和分形的特征,演变过程分为核心集聚极化、边缘扩散溢出和空间动态平衡三个阶段;首位度、分形等方法能很好揭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关天经济区旅游空间属于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目前处于核心集聚极化阶段后期,溢出效应逐步显现,次级核心基本形成,空间结构与等级结构紧密耦合,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自由经济区在推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台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经济型特区,通过不断转型升级推动了台湾的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归纳,总结了台湾经历的"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自由贸易港-自由经济示范区"四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从目标、政策法规、管理、产业和空间结构入手,归纳出台湾自由经济区的形成演化规律;并认为要素、产业、效益、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各动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推动其演化的动力机制。本研究对完善自由经济区形成演化理论探索和国内自贸区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得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嵌入东道国时产生了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冲突,出现“水土不服”的窘境,因此境外经贸合作区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以更好地融入东道国成为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例,基于文化尊重、融合和创新等原则,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方面探讨合作区的文化适应性。研究发现:①合作区的文化适应性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先识别文化类型,再明确各类文化的属性与特征,最后选择恰当的文化适应路径。合作区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有效适应,可以凝聚成推动其嵌入东道国“土壤”的文化合力,为合作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②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遵循求同尊异、创新融合的理念,在文化适应性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属地化管理困难、制度文化有待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省际边缘区研究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领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对省际边缘型经济区区域市场发育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市场区划分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因子是造成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整体发育比较滞后且市场发育水平差异较大;苏北、鲁南的区域市场发育水平明显高于豫东、皖北,皖北区域市场发育尤为滞后;从区域尺度看,区域市场发育程度呈现由京沪沿线地区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凸"字型格局;从城乡尺度看,呈现由城市向外围农村地区逐渐降低的圈层分异格局。进而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将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划分为北部发达型、南部较发达型、东部发展型和西部滞后型。  相似文献   

15.
孔翔  陈丹 《人文地理》2016,31(4):26-32
我国的城郊开发区普遍缺乏地方特色,在招商引资中易陷入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困境,急需通过增强地方性来促进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空间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对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本文初步探讨了城郊开发区建设对东道区域地方性消解的机理。研究表明,城郊开发区建设主要是资本主导下的空间生产过程,主要生产可复制、可交换的同质空间,因而会消解东道区域的地方性,这在调研中突出表现为当地居民对新的空间缺乏深厚的认同和依恋。为此,有必要尊重当地人的发展需求,更好保护东道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从而把开发区塑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宜业宜居"空间,以增强开发区的特色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关伟  王春明 《人文地理》2014,29(3):103-108
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其区域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区域自1992年以来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该地区经济发展县际差异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且就其演化的机制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沈阳经济区经济重心主要介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和辽阳市灯塔县之间,基本接近几何中心,并与几何中心的距离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减弱。19年来,经济重心总的移动趋势为先由东北向西南移动,再由西南向东北推进,但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其年移动距离和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及政策等显现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区域不同时期发展战略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葫芦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重点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以临港经济和临海产业为突破口,加速推动再工业化,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以造船、冶金、医药化工为主,兼顾休闲旅游渡假的生态型工业开发园区和港口工业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