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宇 《神州》2013,(4):20-21
劳伦斯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呼吁人们重构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同时也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类自然天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精神异化,号召人们关注和重视精神生态。人类只有尊重和热爱自然环境,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回归人类本真的内部自然,才能实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发展,才能实现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2.
刘桂芹 《黑龙江史志》2013,(15):156-157
申富英教授的专著《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从生态主义的批评视角,探讨了伍尔夫生态意识的内涵,并分析了其生态意识的特点。该作注重运用新的理论工具、结合文本细读挖掘隐含在作品中的有价值的思想,系统地探讨了伍尔夫关于构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际生态和自我微观生态的设想,揭示出伍尔夫生态意识与当下生态思想理论的共通之处,弥补了国内外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稀缺、零散的遗憾,开拓了伍尔夫思想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张晓茜 《神州》2013,(33):43-43
通过生态视角阐释了杨志军的《藏獒》和姜戎的《狼图腾》背后存在的生态危机,唤醒人类丧失已久的生态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以草原狼、人及草原的关系为题材,以生态思想重塑民族性格,通过传播生态思想的社会作用来呼吁人类对生态的重视以及应具有的生态精神。  相似文献   

4.
马众  朱鑫琳  张克阳 《神州》2012,(2):207-207
自然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理论中对自然生态观进行过深刻的论述,本文重点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生态观的主要观点。以及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受到空前威胁等重重生态危机,而宋词中所蕴涵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蕴为当代生态学的发展和重构提供了借鉴。词人以特有的敏感于和谐的大爱之中不断地唤醒着人们对天地众生的体贴关怀,其中,既有对自然生态的呈现和礼赞,也体现了重生爱物的生态意识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松天 《攀登》2001,20(3):32-34
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回顾人类认识自然生态环境价值问题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指出以工业明时代为背景产生的对于生产力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并对生产力、生态环境、生态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产力概念、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生态明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作了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7.
保护三江源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伟国 《攀登》2003,22(6):96-96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最终人类给自己酿造出了生态灾难的苦酒。其结果不言而喻,人类自身的生态发展空间面临着巨大威胁。因此,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严密关注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关注着自身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儒家不仅关注社会和谐,而且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产生了儒家生态意识。儒学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生态意识诞生于中国传统社会,其生态意识具有既区别于现代生态伦理学、又有别于道家等其他传统生态意识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贯穿于其发生、主张内容和实施要求等各个方面,从而将其生态意识落到实处,在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实践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渝匀 《区域治理》2022,(13):129-132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理性也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的.理性的运用使人类更善于利用自然,但是也逐渐造成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危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离被自然压迫的历史越来越远,并在理性自我进化的本能推动下离生态理性越来越近.然而生态理性不是凭空拈来之物,必须在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基础上、在生态文化的熏陶中才能在...  相似文献   

10.
霍爽 《神州》2012,(25):100-100
尊重自然,生态优生是可持续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对环境的关注是可持续居住环境设计存在的根基。环境协调原则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居住环境的营建及运行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发展,使建筑居住环境融合到地域的生态平衡系统之中,使人与自然能够自由、健康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方锦华 《风景名胜》2021,(6):0202-0203
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健康生态的准则,并努力创造这一氛围。精神尺度上的人类家居环境主要包括:精神安全感、家庭情怀和社区情怀。物理尺度上的人类居住环境主要包括: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亲和力及健康程度。人居环境本身既是一种自然地理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形成和发展速度主要伴随着国家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进步与城市环境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日益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科技、经济、法律手段来解决,还有待于人们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经》中蕴含着人类最原始的生态哲学思想,从生态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从形成《诗经》生态思想的背景出发,对305首诗歌进行具体、系统的分析,挖掘其反映先民有生态思想的信息,重点探讨《诗经》中的生态思想,并具体阐述这种生态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当代价值,以期今人能够从中获到保护生态的意识,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3.
葛雯爽 《旅游纵览》2013,(11):250-251
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日趋加深,集中表现在人口数量太多和增长速度过快、资源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等。随着危机的加剧,生态道德问题也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已作为很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之一。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大学生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其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生态道德水平。笔者通过研究提出解决生态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石丽丽 《区域治理》2022,(13):110-113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社会各界对于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尤其需关注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基层水土保持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对此,本文首先对水土保持工作内容和重要性进...  相似文献   

15.
吴玉敏 《攀登》2010,29(1):66-71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追求的新的发展高度和境界,体现着人类正沿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演进之路向着人类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目标迈进。环境伦理观照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道德意义,关注了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全方位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生存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重新而重要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然包括环境伦理的建设内容,中国的环境伦理建设问题需要从细微处加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手记:野生鸟类生态摄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索取,使自然生态发展失衡,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鸟类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鸟类生态摄影的深层意义,在于真实地记录鸟类生态状况,记录自然之美的魅力,同时,用丰富生动的影像来唤起更多人对鸟类生态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与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相同 ,自然环境的历史变化也表现出值得重视的动态特征。 2 0世纪的生态史学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但是许多认识仍然是初步的。在 2 1世纪新的史学格局中 ,生态史学将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将为生态史学的发展创造条件。新世纪中国生态史学可以预期的发展 ,将有益于史学的总体性的进步 ,也可以为人类在新的生态形势下生态意识和生态对策的科学化 ,开掘有益的文化资源 ,准备必要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白光润 《人文地理》2003,18(2):75-78,6
文章分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指出技术文明经历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命过程成就和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论述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区别。生态文明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进步。指出个性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克服现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多样性危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论述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方法论,认为文明过程的环境影响、地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马莉 《神州》2013,(3):4-4
艾米丽·迪金森是美国19世纪的天才女诗人,她神秘的身世、独特的创作理念、深刻的思想一直倍受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文学研究更受重视。本文从生态文学的两种文学形式来解读艾米丽·迪金森几首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从而体会其诗歌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俗研究》2021,(3):15-21
黄河文化生态是黄河流域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的状态,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制约、维持着文化生态的平衡。自工业化以来,为追求经济增长,人类对河流无限索取,造成黄河断流,河水污染,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许多景观及遗址被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尊重黄河生命,维护生态平衡,有机整合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对河流、景观、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才能使黄河文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