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最老的古柏 陕西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墓旁,长着一棵古柏——“轩辕柏”。树龄已有5000岁,相传是黄帝亲手栽植。树高20米,下围10米,枝叶茂盛,引人注目。二、最老的松树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南山寺殿后洞峭壁上,一棵古松树龄已有3000岁了。然而,至今树枝挺拔,针  相似文献   

2.
伯卒 《成都文物》2005,(4):76-76
黄帝亲栽轩辕柏 陕西黄陵县轩辕庙中,现存一株四千余年树龄的巨柏,下围足有10米,高19米,堪为群柏之首,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载。诸葛亮上疏栽桑 三国时政治家诸葛亮重视植树,在成都时家中种八百株桑树。后来他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相似文献   

3.
“岐黄之术”的“岐黄”指的是古代的两个人:黄帝和岐伯。 黄帝,传说是古代的一个帝王,他出生在轩辕之丘,号有熊氏,所以也叫轩辕黄帝。黄帝在“三皇五帝”里有一个席位,是中华民族公认的老祖宗,中华民族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其中“炎黄”就是指的炎帝、黄帝。  相似文献   

4.
钧台,又名“夏台”,位于禹州市古钧台街北口。《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帝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春秋·昭公四年》载:“夏启有钧台之享。”钧台为砖石结构,略呈方形,面阔74米,高44米。台下有一洞,深615米,南面正中有一宽2...  相似文献   

5.
关于黄帝、炎黄时代以及黄帝文化,一直是史学界、学术界说不尽的话题。2005年,一部内容厚重、装帧精美的《陕西省志·黄帝陵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读完这部志书后,从中受到许多启悟。虽然笔者阅读过一些新编地方志,但像这样一部以黄帝陵为题,对黄帝、炎帝时代以及黄帝文化进行全面记述的专志,确实感到有它的独到之处,它表现为选题重大、内容完备、体例周密、资料宏赡、风格清新。可以说这项工作带有开创性,它填补了此类专志的一项的空白。黄帝葬于桥山以及黄帝陵作为黄帝衣冠冢的传说始于西汉。桥山,据古人考证在今陕西黄陵县,从汉…  相似文献   

6.
走近灵空     
灵空山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境内,它西靠太岳山主脉霍山主峰,北接绵山,南临黄梁山,平均海拔1600米左右。山中古刹寺庙历史久远,唐松宋柏繁多。这里粗大苍老的松柏和“三大王”、“九杆旗”、“哼哈二将”等,在国家林业部均有档案记载。  相似文献   

7.
黄帝族的迁徙及其神话传说的区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黄帝的历史事迹及其神话传说,大多显系后人将出自黄帝主族及其支族的糅合为一体了。本试图根据“黄帝四妃”与“黄帝之子十二姓”的所在区域,来离析这些历史事迹及神话传说,并推测出其产生之地,从而判断它们是出自黄帝主族还是其支族。  相似文献   

8.
地米菜在野菜大系中,地米菜是时尚中的食尚。冬末春初,是食物链最薄弱的时候,在纯天然的野菜奄奄一息之际,地米菜展现了它蓬勃的生机,在田边地角屋前房后,不择手段地长出来。挑地米菜是我童年的最大乐趣,地米菜多得到了让你挑选的地步,所以叫“挑”不叫“挖”,而且挑地米菜是一个比较诗意的画面,我们手中的小镰子在草丛中轻轻一挑,一蔸肥嫩的地米菜就到了篮子。远远没有“挖”那么费劲,“扯”那么粗鲁,“摘”那么笨拙。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福泉市城内西南隅有福泉山,山形奇绝、云水澄清,元末明初建有高真观,是贵州著名的道教圣地,历有“藜峨(福泉)道院冠黔南”之誉。福泉山相对高度高不过三十米,大不过三十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福泉山之所以名播华夏,是与道教著名人物、武当内家功开山鼻祖张三丰真人于洪武末年在山后“结茅为亭、朝真礼斗,候诏飞升”的八年时间分不开的。张三丰真人在福泉山留有大量的经诗丹诀、诗词歌赋;有手书楹联及自画像;有修炼的“礼斗亭”;与卫指挥、隆平侯张信经常下棋的“对奕石”,有手植的桂花树,万历枯死数年又显迹救活…  相似文献   

10.
最近到河南出差,借机去新郑参观了黄帝故里,并参加了一场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庄重仪式,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战国《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新郑市。黄帝出生在新郑,死后葬于陕西黄陵县桥山。他创文字、定历法、造舟车、建宫室、播五谷,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因此被尊称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故庄子有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为伏羲、炎帝、黄帝、尧帝、舜帝。现三皇之陵已荡然无存,而五帝古陵却保存完好。 伏羲陵,又叫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5公里处。现存帝陵占地面积500余亩,伏羲陵高20米,周长150米,帝陵前巨碑上镌有“太昊伏羲之墓”6个大字。 炎帝陵,又称天子坑,位于湖南 县城西南15公里。明万历48年(1620年),吴道南所撰碑记云,宋太祖登极,遍访古陵不得,忽梦一神指点,才于茶乡(今 县)觅见帝陵。陵前原有规模宏大的祠坊建筑.现仅存“天使行馆遗址”、炎帝采洗草药的“洗药池”、“…  相似文献   

12.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居五帝之首。他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奠基人和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开拓者 ,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为了缅怀先祖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翰园碑林在南大门内坚立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塑像 ,每年春节期间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祖庙会。黄帝像由著名雕塑家陈修林先生用花岗岩雕塑而成 ,高 17米 ,巍然屹立 ,气宇轩昂 ,雄才大略 ,威武刚强。在黄帝像基座上 ,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书写“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八个大字 ,端庄严整 ,气势宽博。在轩辕黄帝塑像前 ,我们高咏 :黄帝雄…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4—8日,由黄帝陵基金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延安举行,出席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达50多人,多是学有专精的著名学者,就黄帝祭祀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一、心祭和形祭问题。张岂之(西北大学)在发言中指出在黄帝祭祀问题上应当维持公祭,当前黄帝祭祀活动中的不足就在于“形祭”大于“心祭”,甚至“形祭”代替了一切。彭林(清华大学)在发言中指出目前的祭祀黄帝仪式存在名不符实、“九鼎八簋”陈放位置、祭祀者所穿服装、乐舞设计太现代化、主祭者背对享…  相似文献   

14.
兰溪地处“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素有“兰溪药乡”、“诸葛药帮”之美誉,而诸葛中医药文化的源头,也往往只追溯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诸葛亮为止。本文通过对散落在钱塘江上游的葛洪文化遗存的考察,及对中国道教文化名山——金华山与黄帝文化渊源关系的研究,将兰溪医药文化的源头追溯到黄帝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华遗产》2007,(3):15-15
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以黄帝纪年作为中国国家纪年,意义重于泰山:于民而言,黄帝纪年能够让国人在学习历史时不再以耶稣诞生作为划分的标准,可以使炎黄子孙在了解自己民族的文明时感受到亲切的年代记忆;于国而言,黄帝纪年有利于团结全球华人,并极大提高中国人的自信力和国际地位。如果有人问:“请问今年的纪年时间是什么?”希望每一位炎黄子孙都能大声回答:黄帝纪年4705年,西元2007年!  相似文献   

16.
《沧桑》1993,(3)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先祖,最受到崇敬和称颂的,莫过于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他们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开创者,海内外的中国人,莫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在距今约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曾是两个大的部落的首领,与他们同时并存的另一个大的部落的首领叫蚩尤。据古史传说,当时曾发生过黄帝大败炎帝、黄帝擒杀蚩尤的激烈的大规模争战。先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接着,黄帝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这里的“阪泉之野”和“涿鹿之野”极可能是同一地区的不同表述,或者是毗邻相接的两个地区,总之是一个较大的地理概念。可以这样说:黄帝败炎帝、杀蚩尤的主战场是在涿鹿及其附近的阪泉一带,因此,确定了  相似文献   

17.
程姓为黄帝后裔。《程氏图象统宗谱略序》云:“我祖之祖世传出自黄帝。“根据是“家有宗谱”。“我谱之所以确乎足据,自周宣王大司马休父祖始,并非远宗华胄侈言润大以惊世也。受封赐姓之初自有不能忘。我休父祖伯爵也,封程国,子孙因以国号为姓”。  相似文献   

18.
苗族先民九黎部落,原居黄河下游。与之同时住居黄河中游的部落以黄帝为首领。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致“诸侯咸来宾从”。九黎首领蚩尤因“不用帝命”,黄帝于是“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两千多年前,历史学家司马迁以“通古今之变”为鹄的,整齐百家之语,截断众流,将中国古史的肇始追溯至黄帝、帝颛顼、帝喾、尧、舜所代表的“五帝时代”。近年来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显示,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期,也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期。《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对中国上古史的宏阔建构,  相似文献   

20.
《史记·太史公自序》“王子”所指东湖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谓其作《律书》要旨云:“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此处“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