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特凡·贝格尔(Stefan Berger)教授生于1964年,现任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社会运动研究中心主席、鲁尔图书馆基金的执行主席、社会史教授,主要致力于现当代欧洲民族史、政党史、民族主义、民族认同以及比较史学、史学史和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本次访谈主要以当代德国与欧洲的历史书写、二战后德国的历史写作、史学论争与民族认同的关系,以及对德国"战后一代"历史学家的评价而展开。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及统一后的德国关于纳粹历史的叙事经历了很大转变。纳粹史的书写不仅能反映出德国历史学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同时亦是历史学家史学良心及对自身政治使命定位的映照。战后至今,德国历史学家的纳粹史叙事经历了保守叙事、批判叙事、新修正主义叙事、"受害者"与"抵抗者"叙事四个发展阶段。隐藏在此进程背后的是历史学家们史学良心与政治使命的纠葛。经过七十余年自我拷问式的思考,德国历史学家们最终通过政治使命的升华,实现了二者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   

3.
正(《史学集刊》2019年第6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及统一后的德国关于纳粹历史的叙事经历了很大转变。纳粹史的书写不仅能反映出德国历史学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同时亦是历史学家史学良心及对自身政治使命定位的映照。战后至今,德国历史学家的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围绕历史传记的目的、写法与本质等问题,专业历史学家与红极一时的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在公共领域展开了一场大辩论。除却它所涉及到的政治立场之争外,将之界定为"新史学"还是"历史通俗文学"的讨论,实际上关涉论辩双方对19世纪以来史学功能与书写形式的不同认识,应被视作历史主义危机的表现之一。这场争议虽然因路德维希的个人命运变化、其观点的肤浅性以及反对势力的强大与顽固而不了了之,但在德国史学范式最终告别历史主义后,它获得了被重新解读的契机,并让专业历史学家们再次思考公共历史文化机制合理化的方法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格哈德·A.李特(Gerhard A.Ritter)是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批判社会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特1929年出生于柏林,二战后在柏林自由大学求学期间曾担任德国史学泰斗弗里德里希·迈内克(Friedrich Meinecke,一译梅尼克)的学术助手,并成为迈内克在纳粹时期流亡美国的学生汉斯·罗森伯格(Hans Rosenberg)在柏林任客座教授期间的第一批德国学生。作为罗森伯格的批判社会史理念在联邦德国的主要传承人,李特在德国社会史研究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史研究人才。他最为有名的学生于尔根·科卡(Jürgen Kocka)认为,李特对德国社会史研究的贡献"至少与汉斯·罗森伯格一样大"。李特在德国政党史、议会与选举史、福利国家史、工人史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与其他批判社会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不同,李特并不认为社会史必须独霸史学界,而是可以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分支包括传统的政治史和睦相处。李特因其学术成就与包容性在联邦德国史学界受到同行的广泛认同,1976—1980年曾任德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并在1990年德国再统一之际担任原东德历史科学重建工作的领导人。李特先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在2006年的古稀之年还推出了广受赞赏的力作《德国统一的代价——再统一与社会福利国家的危机》,~((1))并因此获得了德国史学界的最高奖项——历史学家奖。他虽然身为社会史研究的先驱,但并不歧视外交史研究。2013年,已经84岁的他又出版了外交史专著《汉斯-迪特里希·根舍、外交部与与德国的统一》。~((2))就在同年11月初,李特先生应邀参加"北京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并于11月5日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作了关于德国社会福利国家史的学术报告。老先生精力之旺盛,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此前一天,笔者对李特先生就德国历史与历史学作了专门采访。由于录音的整理与核对花费了较长时间,再加上其他工作的影响,采访文稿未能及时发表。鉴于老先生身体之硬朗,笔者以为,再晚也能让他看到这篇采访的中文版,不料在去年6月末收到李特先生的学生魏斯(E.Weis)先生转来的噩耗,说李特先生已经于6月20日以86岁的高龄在柏林逝世。本刊特此发表这篇两年前的采访,以介绍与追悼这位杰出的德国史学前辈。~((3))  相似文献   

6.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启蒙时期德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受社会背景、个人遭际、法国启蒙思想及康德历史哲学等因素影响,席勒形成了自己对待人类社会进步自由的历史观、世界史观以及对待历史学科的其它观点;席勒从自身历史观出发进行了大量的历史剧创作,最终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7.
<正>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马克思、涂尔干并称为20世纪世界学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1919年,韦伯在慕尼黑为一批青年学子发表了"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的两篇专题演讲。这两篇演讲稿不仅浓缩着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作为当时一名"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领袖,对其时代思潮所做出的十分个性化的思考与回应。近年来,伴随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3月16日—6月9日,南京博物院推出"从毕加索到基弗——路德维希的艺术课"特展,这批展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60—90年代,是德国著名艺术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Ludwig)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59位欧美艺术家的64件艺术作品,包括欧美现代主义各个阶段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特点的大师名作,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罗伊·利希滕斯坦因  相似文献   

9.
正以客观性为圭臬的专业化历史学科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德国因此被誉为"现代历史学的摇篮"。20世纪以来,接踵而至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历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围绕如何看待近代以来尤其是当代的德国历史、应该树立怎样的历史意识等问题,德国史学界内部产生了严重分化。但有所不同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史学界普遍沉溺于因战败所带来的民族愤懑情绪之中;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多数历史学家则保持了较为清醒的头脑,主动剖析"刚刚发生的民族之过  相似文献   

10.
一 一八四一至四三年,德国历史学家、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威廉·戚美尔曼发表了他的著作《伟大德国农民战争》。戚美尔曼同情人民,反对封建诸侯的专横和剥削;参加过德国的一八四八一四九年革命,主张通过议会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的方式实现德国的统一。他认为,历史学家应当自觉地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11.
弗里茨·斯特恩是当代最著名的致力于德国史研究的德裔美国历史学家。他专长于文化史研究,旨在揭示德国近现代史上"文化资产阶级"普遍存在的"非自由主义"精神状态,并详细剖析了犹太人群体中的"身份焦虑症"。他立志成为一位"入戏的观察者",但以政治教育为目的、以类型学为方法的历史研究,在学界仍然存在异议。  相似文献   

12.
重建统一的历史观念——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邓辉本世纪以来,西方历史哲学领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各类思想学说层出不穷。除了专业历史学家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学者亦热衷此道。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  相似文献   

13.
穿鞋流露真性情 "鞋是人类感受的最好表露."英格兰北安普敦的鞋类历史学家琼·斯旺如是说.  相似文献   

14.
钱乘旦 《世界历史》2008,(2):130-138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世界史"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63年他以一部<西方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West)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他笔耕不止,迄今已出版20多部作品,包括<疾病与人>、<欧洲的草原疆界>、<追逐权力>等,在西方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于2012年10月1日在伦敦病逝,享年95岁。霍布斯鲍姆1917年出生于埃及一个犹太中产家庭,两岁时随父母迁居维也纳,  相似文献   

16.
一斯坦利·柯特勒(Stanley I.Kutler)退休前,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美国史与美国制度的讲座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法律史学家。他也是《美国历史评论》(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杂志的创建者,并长期任其主编。他还曾是约翰  相似文献   

17.
杨光烁 《历史研究》2015,(2):183-188
2014年10月号1.约纳斯·格瑞特莱茵:《未来的过去:论(古代)史学中的时间和目的论》历史学家对过去的记载,受到所述事件未来发展的强烈影响。换言之,过去的人展望未来时,视野所及的"目的"影响着后世史家选取和整理史料的过程。对当时参与历史进程的人而言,这一"目的"是尚未到来的"将来",但对治史者而言,它却已是既往的"过去"。莱因哈特·科塞勒克提出的"未来的过去"(future past)概念,不但从史实层面强调了时人对"未来"的不同看法,也指出了目的的非对称性及其对历史编纂的影响。作者首先探讨了"未来的过去"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趋势,部分体现在两年一度的历史学家大会分场话题的量化分析与初步定性描述中:在问题意识上,对于身份认同的追问仍然体现出延续性的特征,不过在结构方面却已显现出多元化的特质;在理论与方法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社会(结构)史向文化史的转向仍在持续,但跨学科的交融态势已经日趋明显;在研究视角上,伴随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是全球史的再度复兴和各类实践;在历史传授方面,德国历史教育学紧跟整个历史学的前进步伐,而且还慎重提出了"史学公众化"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环球人物》2013,(21):10
现在距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已经过去了80年,但这位纳粹元首仍然困扰着德国人。最近,柏林举办了一场展览,名为"希特勒与德国:国家与犯罪"。在4个半月的时间里,展览接待了超过26万名参观者,是普通展览参观人数的3倍多。有参观者说:"希特勒有负面的影响力,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他依然是我们最鲜明的标志。"英国历史学家伊恩认为:"希特勒所体现的魔鬼属性比一  相似文献   

20.
尼·米·卡拉姆津———俄国著名的贵族历史学家戴桂菊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卡拉姆津(1766—1826)是在文学和史学领域均有过重大建树的俄国作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作为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创作开辟了俄国文学的“卡拉姆津时期”,为文学和美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