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机 《南方文物》2010,(3):66-66
孙机先生《关于甘肃武威雷台出土铜奔马的年代》一文进一步讨论了铜奔马的年代问题。武威雷台发现了一整套由铜车马和骑马俑组成的出行仪仗,铜奔马是这套仪仗中的一件。铜马昂首嘶鸣,长尾飘举,三足腾空,右后足附着一振翅飞翔的燕子,飞燕回首惊视,骏马已经超越在前。古代传说的天马行空的壮丽景象再现人间。铜奔马优美姿态与精湛的工艺举世瞩目,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铜奔马出土以后受到考古界的重视,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对于铜奔马的年代,尚有待进一步明确。孙机先生充分展示了争议各方的观点,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其主张自然清楚了。孙机先生著述十分丰富,成就卓然,是当今古代器物研究的开拓者,他的研究方法、治学思想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应日朝日新闻社、骑马文化研究会、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的邀请,我于1988年11月赴日参加了藤之木古墓国际学术会议。同去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孙机先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现于日橿原考古所研修的王巍助理研究员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光明日报》刊登孙机先生《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不是汉代文物》一文,把这件已经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的年代改订为西晋时期。该观点得到了附和,有学者认为这件稀世珍宝铜奔马不是汉代文物,而是西晋文物遂成定论。但是  相似文献   

4.
看展     
《中华遗产》2021,(3):8-9
北京利用多种手段,呈现立体、多维的中国古代服饰简史。——2月6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并将长期展出。展览以孙机先生等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六个部分,全面梳理古代服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刘婵 《东方收藏》2020,(5):20-21
灯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商代的甲骨文中未见有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期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烛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据考证西周的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孙机先生认为灯"大约出现于春秋",熊传新先生认为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和使用了灯"。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的传统坐法是蹲踞,现代日本人中约有50%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蹲踞,但在正式场合的基本坐法是正座。孙机先生认为日本的正座是受了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响,然而,就目前所知的有关日本正座的资料来看,很难得出日本的正座源自中国唐文化影  相似文献   

7.
书与人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这本书收录了胡适之先生晚年(1958-1962)的言谈。编者在随侍胡适之先生时,将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除编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以外,都收入了这本书。胡适之先生学识渊博、见闻广阔,  相似文献   

8.
申秦雁  魏秋萍 《文博》2013,(6):49-53
《宋史》中记载宋代皇帝所乘御马皆垂六鞘,据此,孙机先生认为"宋代御马垂六鞘,但昭陵六骏仅垂五鞘,可见唐代尚无此制。"本文以纪年明确的唐墓壁画资料为主,同时参照唐代陶俑、铜镜、金银器、陶瓷器、石刻中的形象资料,指出至迟在八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六鞘,而且已经成为等级的象征,只是还没有"御制"而已,宋代御马垂六鞘之制其实源于唐代。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捻制纤维成线用于编织的工具在我国众多新石器遗址中亦有发现,称之为纺轮、纺专或纺坠。据孙机先生对汉代纺织工艺的研究,捻制纤维(主要是麻)的工序叫绩或缉,所用工具即称纺轮。一般为带孔圆饼形态,将轴杆固定于纺轮中孔,提调起来,捻动轴杆下端,纺轮依靠自身质量和惯性力在旋转中将纤维牵伸并加拈、轴杆顶端的钩子用  相似文献   

10.
袁胜文  李钰 《南方文物》2012,(3):92-102
扁壶是古陶瓷中一种造型较为特殊的器形,器身有扁圆、扁方、扁椭圆等多种造型,常用模制法制成,胎质有陶、釉陶和瓷质之分。考古资料表明,陶制扁壶出现较早,瓷质扁壶东汉开始出现,一直到明清都有生产。不同时期扁壶的造型、纹饰和源自不同。彭适凡先生曾据江西收集的一件带铭西汉铜扁壶考证了不同材质扁壶的名称和用途①。孙机先生在其专著《汉代物质文化图说》中也系统考证了汉代各类扁壶的称谓、用途和源流②。本文主要对陶瓷扁壶的类型和分期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88,(12)
论述、研究先秦古车挽马部分杖具与马饰考辨杨英杰 .垂相启’即昌平君说商摧胡正明 .温明“不是‘秘器”孙机包山楚墓墓地试析王红星江映雨台山21号楚墓律管浅论谭维四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初论刘士获论轮台地望李健超汉代军服上的徽识孙机也谈史道德族属及相关问题 —答赵超同志  相似文献   

12.
吴静安先生《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于2008年2月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本文是李学勤先生应邀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其中记述了本书的撰著、出版的艰难历程。兹特刊发,以广流传。  相似文献   

13.
汪文庆 《百年潮》2006,(6):70-76
记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从总体上讲,您怎么评价石川祯浩先生的这本书? 萧超然:我是前不久才看到这本书的.近七八年来,因为身体不好,我和外界的接触、交流极少,各种学术活动邀请基本上都谢绝了.大概是今年3月初,我突然收到石川祯浩先生寄的这本书.  相似文献   

14.
李秀萍 《收藏家》2000,(2):7-11
前年,孙机先生撰文谈及,在已经出土的多璜联珠组佩中,璜的用数有二、三、五、七、八不等。何以与史料记载不尽相同呢?这大约就是记述周代的文献中常常提及的,由于某砦事件而“礼加一等”,或“礼降一等”的缘故吧。但应当指出的是,其文中所举“八璜组佩”的例子,实际上只有四璜。所以,截止目前的考古出土实物中,仍以七璜组佩为冠。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6,(3)
正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老友孙机的学术论文集《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我曾经写文祝贺。仅过三年,文物出版社又将由他精心修订的《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修订本)》出版,再次表示祝贺。在孙机的学术论文集《仰观集》中,收录论著35篇,他治学严谨,但研究门类繁多,尤其因为他离开母校北京大学后,一直供职于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更须为展览会"命题作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文物·  相似文献   

16.
书屋     
《中华遗产》2007,(10):154-154
本书是国内研究游民问题的权威王学泰先生的成名力作。本书初版于1999年,李慎之先生为之作长序“发现另一个中国”,一时洛阳纸贵。游民问题也由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后的江湖研究、流氓研究正是其分支。本书为增修版,作者认为其实是重写,光是增写的内容就有20万字。“游  相似文献   

17.
张沛 《文博》2003,(4):24-24
1983年11月中旬,陕西省旬阳县佑圣宫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两端作三股叉状的长条形薄铜片,极为罕见。当时遍查考古报告,偶见有此类器物出土,但有叫“板形器”者,有叫“叉形器”者,亦有直曰“不知名”者。名且不知,其用途更不清楚了。后见孙机先生《三子钗与九子钗》一文,始知其为“三子钗”,系古代妇女发饰。  相似文献   

18.
2月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拟定为一年。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先生等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马洪林先生的《康有为大传》记康从香港归来后,埋头研究经籍。"每天早上抱着一批书,向桌子上一放,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铁链子.猛力问下一扎,维穿两本书,今天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今天就读三本书,每天不读完这'一推书'.决不休息。──时间久了,眼皮也闭不起来,臀部也起了核刺。"这段刻苦自砺的轶事大概出于梁启勋的《"万木草堂"回忆》"记得幼博世叔(即康广仁)同我们说:'你们先生,从小就很用功读书,每天早上拿五、六本书放在桌上,右手拿着一把尖利的铁锥,用力向下一锥,锥罗两本书,今天就读两本书,锥穿三本书,今天就读…  相似文献   

20.
金适 《满族研究》2013,(1):114-118
《顾太清集校笺》在北京举行出版首发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对该书作者金启孮先生在顾太清研究和满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正如何晓芳主任指出:"金启孮先生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的意义是在于满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