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住嘴、迈开腿!”春天来了,老纪身边的很多朋友又开始立志减肥了。他们制订减肥计划,想把秋冬养的膘减下来。如今,“胖”这件事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一个大问题。超重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等的患病概率,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比如患上抑郁症等。胖是社会安定和食物充足导致的意外后果。  相似文献   

2.
正智能手机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手机上资讯、社交和娱乐也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让捧着手机的人变成了"低头族"。实际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好手机上的健身软件,不仅可以脱离低头一族,还可以重新回归到健康的生活之中。每年春节过后,网络上总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五月不减肥,一年徒伤悲。随着健身这门运动项目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如今单纯的"瘦"已经不再是人们定义美的唯一标准。时下的年轻人,更是将  相似文献   

3.
《南京史志》2014,(8):103-105
当当当,面对这满目可爱的食物,身为吃货的你是不是也觉得不忍下口,忍不住升起了减肥的打算?当食物摇身一变,成为你手下的彩墨与画笔,你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恶意了吗?  相似文献   

4.
《民俗研究》2021,(2):5-13
文章首次提出了"食物边界"的概念。采集渔猎时期人类的食物资源利用处于一种"无边界"的状态,人类可能曾经利用过地球上一切可利用的食物充饥。在漫长的探索中,世界各地的先民们逐渐排异和淘汰了对自身有疾病伤害之祸的食物品种,集中选育出了一批优质的农牧果蔬品种,同时辅之以不同的烹饪加工技术化解食物所含毒素和病菌,保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再经过各地区之间不断的相互补益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足以保证人类生存繁衍的食物资源库。然而,农业所廓清的这条人类食物利用的边界在灾异与丰裕情形下,往往也会出现失范与越界。此种失范与越界不仅侵害了自然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权,也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造成冲击,乃至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食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内涵仅局限于饮食本身,更多的是它在社会中所展现的文化的表达。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面食文化的变迁表明,无论是村民日常食物还是节庆筵席,面食制作技艺开始从手工转向机器,其作为礼物交换也变得更为商品化。其中,女性社会角色地位的变化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当她们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后,便需要尽可能地缩短食物烹制所耗费的时间,因而她们更追求方便的食物。然而,面食的文化意涵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人们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造就和转化了传统的新形式,面食的文化象征要素仍然在社会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年之中的盛宴,将年夜饭吃得健康、吃得精致,一直是每一个家庭所追求的。在我们的饮食当中,最具营养价值的还是"一盅汤"。所谓好,是因为在经过煮、熬、炖、氽、蒸等多种烹调工艺后,食物的营养都溶于水中,不仅汁味鲜美,更极易人体吸收。中国的汤文化,早可溯源至公元前8000至7000年间。考古发掘证明:由于当时还没有陶器,人们便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放入食物和水,另在坑附近生火,挑选两块石头烧热后再投于坑内,直至水开食物煮烂便可食用。  相似文献   

7.
眼神     
正这是几个月前的事了,不过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有趣的眼神。几个月前,别人送我一只小仓鼠。拿到仓鼠后我欣喜万分,立马给它盖了一个大豪宅:一个跑轮、一个饮水机、一个食物盒、一个滑梯、一个小房子和一个干净的盆子。刚开始,仓鼠的胆子很小,对周围很陌生,一点都不敢动。它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我,好像在对我说:"你是谁,干嘛看着我?我好害怕!"看着它害怕的眼神,我在它面前放了一些食物,这才慢慢地和我熟悉起来。可能是我给它的食物盒太高了,它总是吃着吃着就掉了进去,把我  相似文献   

8.
王粤  任江浩  夏志强  李化 《旅游》2015,(4):8-10
《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句话阐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药食同源"的思想。新中国更是对"药食同源"进行了标准化的规范,在2002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认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近百种,可用于保健的食品百余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大家的饮食也不仅仅局限于吃得饱,更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2015,(4)
<正>"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开春后,此类"振奋人心"的标语便开始以"解救众生"的姿态在网络世界横行,让正在谋划减肥大计的大批女青年打了一个机灵,悻悻地想"明天一定要开始减肥"。往往这个想法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下定决心的一部分人开始动起来,节食、运动,渐有成效;其二是想法很励志、实际未行动的一批人,照吃不误、照想不动。两种方向关系到不同人的性格与选择的差异,因此两种方向均无可厚非、并无对错。只不过,当两个方向走到极端时,便都得正襟危坐、严肃以  相似文献   

10.
林俊帆  林耿 《人文地理》2014,29(6):40-46
食物是人地关系的天然纽带。自伯克利学派开始关注食品消费研究起,食物研究在国外已属发展较成熟的领域,食物消费研究更是新近地理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与家庭研究、性别地理研究关联密切。食物消费主流研究很大部分关涉意义诠释和文化建构,包括文化和身份认同、意义空间塑造、味道与边界、旅游体验、地方指向等命题。食物消费研究也正在经历和吸收一些变化中的研究思潮,特别是警惕过度的"文化转向",重视有关政治地理和再物质化/物质地理的理论主张等。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及多元化趋势,作为新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缩影,正逐渐对国内食物消费地理研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今社会,减肥是非常时尚的话题,瘦身是最时髦的词汇。胖人要减肥,而我们正在编纂的哈尔滨市志也有"瘦身"的必要。哈尔滨市志初稿各章节的字数已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计,达800万字以上。总纂在即,笔者试图以哈尔滨市志初稿  相似文献   

12.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5-95
"闭门羹"是指拒绝客人进门。拒绝客人进门还有一杯羹招待,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羹,读作gēng,是一个会意字,从羔,从美。在古代,羊肉是古人的主要食物,因此用"羔"和"美"会意,表示羊肉的味道鲜美。用羊肉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羊肉叫作"羹",后来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相似文献   

13.
餐桌     
丁杰 《文史月刊》2011,(8):15-16
现在人们生活好起来了,绝大多数人也都讲究起来了,除了早餐之外,吃饭没有菜是不行的。就是早餐不炒菜,咸菜最少也是要有一小碟的。吃饭只要有菜,哪怕只有一个,也是要用餐桌的。以前生活困难的时候,尤其是生活贫困的农村人,可是没有那么多讲究,多数人吃饭是不用餐桌的。在我的老家农村,生活困难时期,当地的农作物就是红薯,因此人们的主要食物也是红薯。  相似文献   

14.
野草、榆树皮也被吃光的时候,人们也就不再出去找食物了。村里剩下的性命,就那么瘫倒在炕上,等着活,等着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内人均生活不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面,就一起跟随本文对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较多的闲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能显示出时代的变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一个军事院校里工作,突然发觉已经很久没有晚上开过会了,即便在这以严格和忙碌著称的军校,工作的八小时以外也都是属于自己的了。而这在"文革"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那时人们晚上、周末也往往都要无可逃避地参加政治学习、开批判会、参加阶级斗争,或者组织义务劳动,人们没有自己真正放松的闲暇时间。于是,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文革"真的在我的生活中结束了,这甚至意味着一个不断强  相似文献   

17.
辛孟轲 《黑龙江史志》2013,(15):127-127
鹿肉在上古时期是人们最常食用的肉类之一。但到了清代,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滥捕滥杀,鹿资源大大衰竭,鹿肉也跻身珍贵食物的行列。在清代,鹿肉主要被用于三个途径:食用、赏赐和祭祀,几乎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鹿肉和鹿群资源的变化也警示人们捕猎活动要适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戴文霞 《旅游纵览》2012,(6):143+145
"游览"作为一个文学主题,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的《文选》。《文选》分别在赋、诗中设此类别,并收录相应作品。可见,当时人们已对游览活动、自然景物进行有意识的关注。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游览文学兴起也有其自身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当时人们生活趋于多样,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道家玄学、佛教两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食物和原料在现代庞杂的社会里,生活需求可以完全依赖广泛的商业网点来满足;主要食物和原料以及奢侈品等可以得自远方;而在小规模社会里,尽管食物和原料也可交易而得,但大部分生活资料则出于本社区领域之内——靠狩猎或种植。本章讨论这种以本地为基础的生计是怎样维持的,以及这种生计对一个社区能提供什么潜力和所能施加的约束。在第四章将会明显地看出,极少(如果有的话)社会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但生活在小社区的人们大部分生活资料很可能取自对于附近周围环境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陈映婕 《民俗研究》2006,(4):222-234
饮食消费是人们生活方式1和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类地方性知识。一定消费传统之下,持有特定饮食消费习惯的当地人选择什么原材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食用、如何食用以及和谁一起食用等等,都体现着较浓的地方色彩。对食物的消费看似通常是人们为了保持最基本的生理生存需要,将可食用的物品吃光喝完消耗净的普通行为,最后似乎什么也没有剩下,一次消费结束后又要开始下一次的购买、制作和食用,这个过程对每一个人几乎每天都在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