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三题桑兵关于孙中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外学者近年来宏论甚多,但分歧也不小。在日本,主要集中于动机上的利用还是信仰①;在中国大陆,则反映于过程上的离异与回归是否存在。细读已有成果,比照孙中山的言论著述,觉得要了解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尽管发生过曲折,但的确取得了巨大进展。在经历了良好的开端、曲折发展、重大挫折、恢复与推进等发展阶段后,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现代化的新局面。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不能脱离具体国情,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的保障,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西方文明成果、本国政治传统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探究其原因,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门课题.特别是概观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与香港、台湾、南朝鲜、新加坡“四小龙”新兴工业发展地区,认为儒家思想成为它们经济高速发展极为重要的原因.更有甚者,有人称其谓“儒家资本主义模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主要理由是日本现代化的实现,是在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了根植于日本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凝聚而成的民族素质,本文试图在概述日本现代化进程及其成功奥秘的基础上,评估儒家思想对日本现代化的作用;分析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阐明中国文化传统对日本现代化所发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一个曲折的历程,她经历了“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  相似文献   

5.
唐继尧宣布护法,是真还是假?他对孙中山的护法主张,是拥护还是反对?弄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正确评价唐继尧,了解西南军阀与护法运动的真实关系,也有助于认识孙中山在护法过程中所进行的顽强不屈而又复杂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与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有过很深的因缘.孙中山在一次讲演里,自认回到香港“无异游子宁家”,在他的眼中,香港就是自己的家乡.在孙中山一生的事业中,长期与香港维持着密切的关系,并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探究孙中山与香港的关系,可以有助于深入理解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端,和进一步了然其革命活动的源渊与历程.  相似文献   

7.
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难解之结。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年,联邦思潮在中国悄然兴起。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在思考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时亦主张实行联邦制。但民国肇建之后中国政局演变的纷乱,使孙中山深切感到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且易为军阀利用又不利国家统一,而实行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又易产生专制政府。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最后形成了一种集联邦制与集权制两者之长的均权构想,希望中央与地方关系以此达到分权而不分裂、集权而不专制的最佳境界。孙中山这一均权构想,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而且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先生不仅首创了中国革命的理论,而且首创了中国建设的理论,这就是在《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论著中系统全面阐述的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在回顾与“反思”以往的现代化运动、总结以往现代化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他开始构建现代化思想理论并逐步加以完善。现代化思想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思想,主要包括: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只有实现革命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即只有“救亡”,才能“振兴”,而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对外开放等。孙中山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建没中国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宏伟蓝图,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思想文化建设得失论刘青华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参照并吸收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对二者进行兼融互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近代思想文化体系,完成传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转换,这是孙中山先生毕生所从事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1912年至1949年中国思想文化的新旧嬗替,是1840年以来中国思想文化五千年未有巨变的继续与深化,是经济、政治、社会大变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相当一段时间中,这段历史很少有人问津。问题自身的复杂与曲折使人望而却步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更值得注意的,恐怕还是缺乏对这些同当代关系特别密切因而特别敏感的课题进行严肃的科学探究的适宜环境。可喜的是,  相似文献   

11.
吴玉敏 《攀登》2008,27(5):16-20
对中国社会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认识应置于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视野中。无论是对改革开放历程的总结,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都必须基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过程。唯有从这三个方面且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认识,方可实现对改革开放历史作用的深刻判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近代化历程的再认识──《中西体用之间》读后王法周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年,是中国文化步入现代化历程中艰难曲折而又意味深长的70年,在此期间,近代中国文化的种种经历,对今天来说,都仍有它极具现代意义的启示价值。关乎此,长期以来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加速社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各国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如何看待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众说纷纭,笔者仅就狭义文化中的某些文化现象发表一些浅见。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精华部分对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积极的作用要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必须先从我国各民族的血统、历史、居住地域和分布格局说起。中华民族的家园座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  相似文献   

14.
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最终要落脚到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的“百家争鸣”时代是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形成时代,百家传统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对后世影响甚大。研究百家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进而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协同,对中国的现代化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文化史研究的复兴,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的文史领域,而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个领域曾经被长期冷落,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全国没有一所大学设置文化史专业课程,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史研究机构。50年来还没有一门学科这样大落大起,它的起伏跌宕,反映了中国史学建设的曲折道路,也揭示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目前要对近代文化史研究中涌动的社会思潮作总体性评价,不尽相宜,但它在学术上提出的课题,反复的论证,不同意见的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与客观趋势。作为具有覆盖世界意义的恢弘实践进程,全球化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格局,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产物,而是在世界历史的深化中所形成的理论、实践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年的发展历程,是对全球化的参与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会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变的态势。如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特点,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面临的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反思周积明从1914年第一部以“中国文化史”冠名的著作问世以来,国内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已走过近90年的历程。它伴随着中国传统史学革命,也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从而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长长的印痕。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有学者对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建新 《世界历史》1999,(1):100-108
在通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改造传统小农经济,并妥善处理这种农业改造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要遇到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关于20世纪初以来国外小农经济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目前我国学术界似鲜有系统的介绍,现以主要的理论流派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不仅表现为经济的结构转型,同时也表现为政治的理念更新。由此而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个系统工程,是包括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在内的全面社会转型。经济的结构转型必然引发政治的理念更新。两者的起点可能有先后的时间之差,但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过程。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舞台上的孙中山,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是其中一项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高占伟  叶涛 《民俗研究》2010,95(3):60-65
民俗作为传承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民俗首先必须尊重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年节和清明为例,追溯传统节日在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曲折历程,探求传统节日自身发展的特点,强调在当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尊重传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