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清 《百年潮》2006,(5):4-12
任新民,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担任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相似文献   

2.
毛庆 《巴蜀史志》2008,(4):63-64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为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建设新的卫星发射场,并很快组织一批由专家组成的选场勘察队伍,先后从空中和地面对9省(区)81个县进行了勘察。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卫星发射场基地建在冕宁县沙坝沟。1984年4月8日下午19时20分,一枚载有我国试验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这里腾空而起,揭开了我国航天技术史上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神州》2006,(2)
历经磨难打造金牌争气箭刘竹生是我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他和他的同事们攻克的助推捆绑分离技术,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的空白,使我国进入了世界捆绑运载火箭的先进行列。该项技术在后续的多种火箭中得到推广使用,为提高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实现载人航天奠定了基础。 1990年的夏天,他遇上了这辈子最难打的仗。那时,中国航天第一支脚刚刚迈向国际市场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成功地将“澳星”发射升空,成为中国航天能否完全进入国家发射服务市场的一块问路石。要在没有成型产品、没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18个月内拿出全新的“长二捆”,确实是背水一战。  相似文献   

4.
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它标志着我国火箭技术有了重大进展,在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岑拯,浠水县丁司当镇人,1964年12月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航天航空学院空气动力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事长征三号甲火箭的空气动力和热设计工作,2004年,出任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2007年,任"奔月"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东郊,灞桥古镇。这里曾经是始皇赢政坑杀儒生之处,也是历代骚人墨客伤心揖别之地。如今这里建设起了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先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试验的崭新基地。2001年5月,年仅39岁的周为民成了航天四院这艘有着40多年光荣历史的国企战舰的"掌舵人"。  相似文献   

7.
别了,氦气     
《山茶》2011,(2):29-29
氦气除了充气球外.还用于清洁航天局的火箭发动机.同时在潜水装备、粒子加速器和核磁共振成像中也有重要用途。  相似文献   

8.
章易 《文史博览》2005,(10):29-32
2004年2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志,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和奖金。这是500万科技大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航天界。今年72岁的王永志院士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2004年2月20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永志,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和奖金。这是500万科技大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航天界。今年72岁的王永志院士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  相似文献   

10.
孙家栋是我国两弹一星的著名专家,为我国能在世界航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曾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进行了艰辛的谈判。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国门打开了,但中国航天部门无论卫星还是火箭都没有走向世界。航天部党组讨论开放议题,提出中国运载火箭要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在请示中央同意的情况下,1985年10月,新华社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特大新闻。 美国一得知中国火箭要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1.
《神州》2006,(Z1)
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在中、近程战略导弹的设计中,曾领导和参加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点的捷联惯性制导系统,开辟了战略导弹“惯导化”的道路。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在共和国百万雄师中,有一支神秘莫测的特殊部队。当我国大型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时,他们就会在数百公里地域内快速展开,寻找从火箭上落下的“黑匣子”。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到处都有“寻宝兵”神出鬼没的身影。大型运载火箭象熟睡的婴儿,静静地躺在发射架上。“5、4、3、2、1,点火!”随着一声口令,火箭喷着巨龙般的火焰,以雷霆万钧之力腾空而起。“成功了!”发射场上一阵欢呼。与此同时,一群执行特殊任务的士兵已做好了“寻宝”前的一切准备。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传出一声紧急的口令:“出发!”霎时间…  相似文献   

13.
王建蒙 《炎黄春秋》2001,(11):53-55
孙家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参加了中国地地导弹和运载火箭初创阶段的工作。担任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始。他负责组建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研制和试验工作。担任过多种型号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和中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大系统的总设计师。孙家栋曾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中青年科学家。荣获一等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  相似文献   

14.
刘思燕 《神州》2008,(10):46-49
站在航天的制高点试验通信卫星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重点任务之一。1975年3月3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由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发展中国通信卫星工程的报告,从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的报告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在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国防、外交等各条战线和各级党政机关,在城市、农村,特别是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的边疆、山、区、沙漠、海洋,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事业方面,在管理国家事务方面,在维护祖国尊严和人类安全方面,知识分子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大家知道的,我国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人造卫星的研制,最近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九日(1894年11月6日),上海"新闻报"发表了一条消息: "试验火箭九江某制造匠,近以军务孔亟,正当需用军火之时,爰特出心裁,造成新式火箭一种。因买舟至省,求见中丞,禀呈来意,并言每箭一支,最上者能施放五里之遥。中丞闻之大喜,饬于前月二十八日,至德胜门外空地试验。届期,中丞命驾亲莅,该匠依法燃放,讵远者不及里许之遥。中丞以其言失实,颇滋不悦。未识将来此种火箭,能蒙录用否也?" 六十五年的这条新闻,至今还是振奋人心的。从这条新闻中,可以肯定,这是一次成功的火箭试验,"能施放五里之遥",这决不是"其言失实",一定巳经试验过多少次证实了的。到省城德胜门外试验时,火箭从九江运去,会受到许多不能估计的外界影响,同时一位连姓名也不能在报上登载的"制  相似文献   

17.
酷品     
《南方人物周刊》2011,(15):98-98
陆上速度最快的汽车 这款Bkiodhmmd SSC超音速汽车搭载了800,马力的VI2发动机、一台欧洲“台风”战斗机喷气式发动机和一种混合火箭发动机。  相似文献   

18.
“发轫”在字典里这样解释:“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业开始。”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 有人开玩笑,说这些“第一”融入戚发轫的生命中,与他的名字有关。 戚发轫说,既然我是一辆“车”,就得拼命往前奔。  相似文献   

19.
极速汽车     
快说,除了超人还有什么能比子弹跑得快?答案就是寻血犬号超音速汽车.或者说它即将成为这个答案。英国正在制造这款汽车.它以喷气式发动机和火箭为推动力.预计时速可以飙到约1690公里。  相似文献   

20.
从火药发明到民间工匠万户的"飞天"壮举,中国人一直怀着探索九霄的梦想。然而当前苏联1957年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之际,中国刚刚开始仿造近程导弹,更谈不上运载火箭。但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已经认识到:"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0年2月19日,中国发射了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燃料推进探空火箭,飞行了8公里。就是从这个8公里开始,中国人迈开了太空探索的第一步。从设计火箭到发射卫星,再到载人航天,中国从无到有,历尽艰辛,终于在40多年后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