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清代商人书院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 ,徽商不仅致力于徽州本土的文教事业 ,还纷纷在侨寓之地创办书院 ,以为相从旅邸的子孙就学成名计 ,而汉口紫阳书院则是其中的典型 ,汉口紫阳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和徽商“贾而好儒”的产物。从汉口紫阳书院的创建、功能及经费的经营中可以窥探明清商人书院与传统书院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紫阳”为宋儒朱熹之别号,南宋以来,随着朱子之学在中国社会影响的日渐扩大,以“紫阳书院”命名的书院几乎遍涉全国各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创建于湖北汉口的紫阳书院(又名新安书院,位于今武汉市硚口区新  相似文献   

3.
正汉口紫阳书院这样工程浩大的建筑群,从开建到形成规模,历经四十多年。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财力和物力,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智慧和精力,还有人为之付出了生命。《汉口紫阳书院志略》,有一份《始建书院姓氏》,在此全部录下,让他们的后人,承袭祖上的荣耀:吴积隆汪璲余尚煜余宗经吴定邦余应菲汪大中金生汪映涛余祖仪黄云生余廷壎朱之贵程祥余绍基徐如珍  相似文献   

4.
石韫玉是生活于清中后期的一个文人,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解读,第一个阶段他在朝为官,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却终因自己不肯同流合污,遭人陷害,弹劾辞官。第二阶段他致仕以后,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苏州紫阳书院、杭州紫阳书院、江宁尊经书院讲学。石韫玉一生思想变化与他的经历和时局是密不可分的,民本、教育思想最终汇集成其独特的独学庐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休宁绝对是个不可小看的地方。汉口紫阳书院有块题匾"洙泗薪传",落款是:乾隆乙未季秋月赐进士及第敕授承德郎翰林院修撰充四库全书纂修加一级休宁后学吴锡龄敬题。这位被乾隆皇帝称之为过目不忘的才子,可惜做翰林只一年,旧病复发不治。乾隆叹道:"可惜徽州吴才子。"吴与无为谐音。休宁人,在汉口徽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就在汉士商数额而言,休宁次于歙  相似文献   

6.
正浙江书院始建于唐代,约有5所。宋元时期,达156所,著名的有金华丽泽书院、慈溪慈湖书院、杭州西湖书院、婺州正学书院等。明代浙江书院有170余所,其中较著名的有杭州万松书院、绍兴甬上证人书院、余姚姚江书院等。清代浙江书院更多达400余所,著名的有杭州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求是书院、诂经精舍等。浙江书院对浙江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曾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  相似文献   

7.
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南线凤凰山西麓孔家山的万松书院,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清康熙十一年(1672)改为太和书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为敷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书院,与当时的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并称为杭州“四大书院”,对浙江当时和后世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紫阳书院设有报功祠。顾名思义,报功祠是纪念有功于书院的先贤。不过,这里供奉的先贤,清一色是谢世的官员。职务排列,成双成对:两中丞,两观察,两太守。六位。如今办大事,都要有领导支持,没有领导支持办不成。其实帝王时代也一样。徽州人大老远跑到湖北来,跑到汉口来,总得找靠山。没有靠山,生意做不大,做大了也保不住。靠山首先在同里中找,拉老乡关系,这个关系最可靠也最容易拉上。做官的老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苏州紫阳书院,从康熙末到嘉庆中,经历了由讲求心性到稽古考文的变迁。本文通过书院沿革及其与钱大昕关系的梳理,旨在说明书院教育之与学术变迁,固然植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进,而杰出学人的学术实践,也与之大有关联,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明刊《新安忠烈庙神纪实》是目前记录宋元时期徽州汪王信仰的最完整史料,也是后人藉以了解宋元徽州历史的重要资料。该书以南宋徽州文献《汪王事实》为祖本,经历了南宋乾道五年、咸淳七年和元代泰定时期的三次编纂,主要的编纂人分别为南宋徽州知州郏升卿、徽州学录胡立忠以及元代紫阳书院山长张炳。该书在宋元明时代的编纂与刊刻过程,体现了地方政府与地方人物之间的密切互动,虽然士商群体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但行政守宰的作用也颇为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经学大师曲园老人俞樾在苏州的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马医科巷曲园外,还有三处,为人鲜知,那就是饮马桥畔状元石蕴玉的五柳园、紫阳书院和大仓前。  相似文献   

12.
周晓光 《安徽史学》2010,(5):73-78,121
学术文化中心地是指有具体地理位置、存在一定时间、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影响的学术文化聚散地.清代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包括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即第一类型紫阳书院、不疏园所在地,第二类型府、县学所在地,第三类型其它书院所在地.它们在存在时间、人才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三类中心地共同构成了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的层级网络,该网络具有每一层级的中心地数量,从最高层级往下依次递增;而每个中心地的影响力,则由最高层级往下依次递减的基本特征.就徽州传统学术文化中心地空间分布而言,它具有广泛性、差异性以及分布格局的时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清宣统三年(1911),农历辛亥年,深秋的吴中大地,秋意浓浓,寒风飕飕。11月5日清晨,在吴都古城苏州城南,有一群人急匆匆地来到苏州府学紫阳书院北边的江苏巡抚衙门,群情激愤。人群中有位青年女子格外惹人注目,她举止端庄,行动利索,办事干练。此人便是中国民主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教育家、诗人、记者张默君。  相似文献   

14.
正汉口徽州商帮,即徽州帮,简称徽帮。何谓帮呢?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从阅读经验中,挑出一个最好玩的说法,以飨读者:"帮。这个词,可用更现代的‘帮会’来替换,与英语中的guild一词最为一致。""这个称谓被广泛地用于指称各种各样的结社。"有意思的是接下来的一段话,"在汉口,‘帮’最普遍用来指那些船夫群体,他们通过同乡关系,在汉口使用同样的停泊地点,以及经常承担同样的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看来这一用法很可能与‘行会’本义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  相似文献   

15.
江超 《黑龙江史志》2014,(5):287-288
明清时期是中国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书院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但是,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背景之下,书院的官学化越来越严重,书院越来越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徽州书院作为全国书院的一部分自然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然而,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其他地方书院的官学化虽然有着相同点,但它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官学化的途径。本文将从徽州书院官学化的原因、途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范锴的《汉口丛谈》,前前后后读过数遍之后,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范锴偏爱歙县人。除了《汉口丛谈》,其他汉口典籍中,也有较多歙县籍人士入选,比起徽州籍其他邑人士要多得多。一个基本原因,是地理上的优势。歙县是徽州府治所在地,是新安郡治所在地,是曾经也称歙州府治所在地。在中国从古到今,一般而言,行政中心,就是经济中心,就是文化中心。这种中心的位置,自然汇聚了各方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书院的兴起和理学发展曾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血肉联系。”①徽州作为程朱理学的故乡,其书院教育一直十分发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宋元时期,徽州所建书院即有47所。到明清时期,随着徽州学术的进一步繁荣,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以及商人在财力上的支持,徽州的书院教育比前代更为兴盛,明末即有“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②之说。从目前拥有的资料来看,整个明清时期,徽州新建和重建的书…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是书院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书院数量众多。书院的支撑要靠经费,徽州地区如此众多的书院经费从何而来?研究徽州书院的经费由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徽州书院。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科举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徽州书院官学化的途径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形成于唐、五代 ,发展于宋、元 ,兴盛于明、清 ,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书院发端于私学 ,原属于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机构。但在古代专制制度的社会条件下 ,书院从它建立的时候起 ,就很难逃脱官学化的命运。徽州书院自然不能幸免。现在的问题是 :书院的官学化到底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学术界的一般观点是 ,“官府对书院掌教聘任权的控制” ,“官府对书院经济、田产的控制和干涉”是书院官学化的两个主要途径 ① 。如果说这是就全国书院官学化的一般情况而言 ,那么徽州书院却并…  相似文献   

20.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汉口竹枝词》里的一个名句,精炼地概括了汉口从一个汉水边的码头。成长为一个世界知名的近代化城市的历史。近代,外国人要深入中国腹地,指名要在汉口开埠;国人也言必称“大汉口”,或曰“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或曰“天下四聚”(京师北京、苏州、佛山、汉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