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海盐生产历史悠久,其中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黄海沿岸、淮河故道入海口南北的两淮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海盐生产最发达地区之一。淮河以北的为淮北盐场,淮河以南的为淮南盐场,所产海盐称为淮盐,以“色白、粒大、干”著称,销售范围遍及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南部分地区等。从“东楚有海盐之饶”到“两淮盐、天下咸”,千百年来两淮盐业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济南盐场,并非山东济南市所属盐场,而是江苏省淮北盐区灌河两岸的灌东盐场与灌西盐场共用的历史称谓。济南盐场因经营管理采用资本主义模式,具有一些与最古老而又传统的两淮(淮南、淮北)盐区其它盐场乃至全国各盐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明代南直隶扬州、淮安府境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淮河、大运河以及数十条运盐河纵横若织,水路运输条件得天独厚。在淮、杨二府濒临黄海地带,亭池、卤地遍布,盐业资源十分丰富。淮南地区以煎熬法、淮北地区以摊晒法生产食盐,两淮地区构成了明代最大的海盐产区。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刚刚建立了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便设置两淮盐官,  相似文献   

4.
忆项南     
1947年下半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开辟淮南、淮北新解放区,并电令华中工委和苏北区党委抽调干部进入两淮新区,史称“重返两淮”。1948年5月中共江淮区党委组成,曹荻秋任书记,带领干部西渡运河、洪泽湖,进入“两淮”。我从盐城县委调到江淮区,和区党委的干部一起,到沿海重镇——合德集中。在这里我与项南同志初次相见。  相似文献   

5.
<正>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加强对民间思想钳制,巩固皇权,实施拆毁淫祠行动。所谓“淫祠”,即“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不在朝廷祀典之内的都应当予以取缔。两淮盐场社会在明中叶以前崇佛尚道的信仰十分盛行,如安丰盐场“里俗家庙多祀神佛像”,王艮在服膺儒学后才于正德十二年(1517)“撤神佛像,祀祖先”,〔弘治〕《两淮运司志》中鲜有宣扬儒家思想的祠庙,地方文献中也多以“事佛尚鬼”“信巫尚鬼”等文字概括两淮盐场的主要风俗。加强民间信仰整顿成为明清时期两淮盐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倪玉平 《安徽史学》2012,(1):25-29,45
曾国藩是对晚清两淮盐政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性人物。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对两淮盐政开展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力图收复川盐济楚失地,二是在淮南推行保价整轮,三是在淮北实施改票轮售。曾国藩的改革,承前启后,是晚清盐政史上的重要环节,也成为梳理两淮盐政改革脉络的基石。虽然曾国藩的改革取得了税收上的成功,但也彻底颠覆了原有票法的精髓,并充分显示出他对市场经济的怀疑。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两淮盐课乃中央财政收入之大宗.随着晚清以降淮南盐场的衰败,淮北盐业地位日重.皖北、豫东向为淮北盐的重要销岸,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迅速成为区域盐业中心.在中央政府强化盐权的同时,安徽省政府除直接干预外,受其颁发牙帖庇护,具有强行居中销售、评秤、抽佣等特权的盐行迅速扩张.这既影响中央税收,又与市场化名义的法律文本相惇.故而盐务机构与运商暗中联合,在蚌埠设立标榜"自由买卖"的"北盐公共营业处",此举与省财政及盐行利益相冲突,引发系列抗争.在平衡双方利益后,新机构的部分功能得以推行.但仅过数月,中央饬令安徽废除盐牙.在省财政"损失"得到弥补后,盐行被"牺牲".然而,相关制度安排却进一步导致商民疲敝、盐税陡增、盐价上涨,与改革口号背道而驰,根本上还是为了更大限度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8.
两淮地区,东濒黄海,西接运河,南北长达千里,沿海地带有盐场二三十处,煮海为盐,成本少而产量丰,故“自古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行销三楚两江,延袤七、八  相似文献   

9.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以淮阴故城为中心,淮安城市的三点式肇兴今天的淮安市区,即是历史上通常说的“两淮”。历史上的“两淮”,大致有3种含义:一是泛指淮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二是指淮阴(元明清时期称清河县)、淮安(…  相似文献   

10.
论海盐文化在重塑盐城形象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是物化了的文化。城市既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又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和创造者。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市,必须立足这座城市文化之根,保护、发掘、整理、发扬光大城市的历史文化。盐城地处淮河下游的东海之滨,有着丰富的海水资源,在这块“环城皆盐场“因盐置县的广袤盐区,有着2000多年的产业历史。盐城是“两淮盐税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纺织业作为淮南、淮北根据地的支柱产业,密切关联着根据地的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所需.在和平环境缺失的条件下,为克服纺织业面临的困难,实现纺织品的自给自足,两淮边区政府作出了实行互助合作及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奖励人才与技术、改革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与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变革取得了巨大绩效,不仅为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而且对抗战的胜利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安徽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马文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华中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积极筹建根据地银行。安徽的淮南根据地建立淮南银行,淮北根据地建立淮北地方银号,皖江根据地建立大江银行,分别发行了根据地货币。这些抗币有力地支持了华中抗日战争,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海势东迁,明代淮安府沿海荡地已出现盐场与民户相互争夺的态势,一方面是盐场为维护既有的盐利而竭力遏制沿海的农业开发,另一方面则是新淤的荡地往往吸引一批批新来的开发者。清初已淤为内陆的安东县垦荡行为在得到康熙帝首肯后,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清中期亭场商办这一市场行为也使得灶丁由制盐转向耕田,从而造成了狼在当地的绝迹。两淮盐场民众面对环境变迁积极调适生计,成为清代海州升为直隶州,庙湾、东台由盐场升格为县及清末民初“废灶兴垦”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农民离村对流入地和苏北社会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削弱了农村生产力,对农村经济造成了冲击。农民离村后因为各种原因而淘汰的"劣质人口"返回农村,其恶果又是显而易见的,使农村农业劳动生产力更进一步退化。农民离村来到淮南盐场从事农业垦殖,对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改变淮南盐场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杨闰荣 《神州》2014,(14):255-256
1问题的提出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也称发展性阅读困难)是指某些儿童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明显的神经或器质上的损伤,却在标准阅读测验上的成绩显著低于正常读者,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起源于英语国家,如今,几乎所有的语言和文字系统中都发现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存在。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儿童中,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5%-10%。在表意文字中,如以日文和中文为母语的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4%-8%。目前,关于阅读障碍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七大古城墙寿县城墙(安徽):战国古都,地处淮河之滨.八公山之阳,古有寿阳、寿春之称。战国末期(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于此;西汉时为淮南王国都。以后历代这里多为州、府治所,留下丰富的文化古迹。湖北荆州城墙:即湖北江陵县(会湖北荆州而)城墙,三...  相似文献   

17.
赵赟 《安徽史学》2021,(1):143-150
清代保甲制度在盐务系统的推行,强化了对基层灶户的监控,重在源头上稽查和告发私盐.文章重点考察两淮盐场保甲制的产生与实施、内容与特点,以及与州县民户保甲的区别,揭示灶户保甲在清代的适应性生成和演化的问题.一方面,食盐国家"专卖"体制,决定了灶户保甲的"专制"主义特色,组织化的保甲制与火伏制,共同构成盐务系统的基层治安网络.另一方面,灶户保甲的废弛,折射了保甲制"集体性惩罚"的悖论,"厉而不严",实质是社会衰败在盐务系统的突出表现与反映.  相似文献   

18.
元代两淮地区屯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武 《史学月刊》2005,(8):118-120
淮河流域自曹魏以来,一直是封建政府重要的屯田区域.元代屯田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而两淮屯田地位尤为突出.元朝人曾称,"国家经费,粮储为急,今屯田之利,无过江淮"(<元史*兵志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  相似文献   

19.
正泰坝是明洪武年间分筑在泰州北门城外草河、稻河上的东坝与西坝,二坝相距不远,为阻挡江水灌涌、减少里下河水患之设,往来客货船只到此须翻坝换船前行。历史上,两淮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海盐产地。清初两淮有三十处盐场,其中泰州辖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角斜、栟茶十场,是国家盐税的纳税大户。泰坝筑成后,泰州所产之盐往来运销均要经过此处,因而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到清代更是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20.
隋末安徽农民起义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末安徽农民起义,起于隋末至于唐初,贯穿于隋朱农民大起义的前后;遍及淮河南北、江淮之间及江南州县;其中,两淮区域是重点.作为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动摇并改造隋末役重劳民而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的暴政、以及由此调整封建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