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修权,湖北武汉人,1908年3月生。青年时代,他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1923年12月,经陈潭秋介绍,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学毕业后他到共进书社当店员。1924年,他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读书。1925年,他在武汉参  相似文献   

2.
正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本《武昌围城日记》,作者周介然记录了1926年9~10月间北伐军围困武昌城时他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周介然(1896~1962年),湖北松滋人,1926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先后在武汉商业专科学校、湖北省立四高、省立四师、省立巴东女子高中、松滋一中、松滋三中任教30余年,担任过松滋中学校长、松滋县政协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简称湖北省文  相似文献   

3.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社团,它的成立和所办刊物《新潮》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潮》原始杂志的研究,并结合五四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笔者认为新潮社的历史贡献及意义主要在于: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声威,探索社团运作新模式;启蒙广大民众,支援现代白话文学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南社是在新文化运动冲击下,从原先以保存国魂保存国学为目标、传统文化根柢深厚的南社成员中,分化出一部分人,接受新文化思潮和白话文运动,与保守国学传统、坚持使用文言的多数人划清界线,将南社改组成一个新社团,但继续使用南社旗帜。实际上,新南社延续着南社的血脉,是南社别出一枝。它的骨干队伍、活动方式、基本思想保留了原南社的传统,只是适应新时代,增加了引纳新潮的内涵,使用语体(白话)文。新南社正是要赶上新文化运动的步伐跟同前进。新南社由南社"孵化"而来,它对南社,不是废除,而只是改组,在新时代继续南社的生命。新南社成立后,南社没有消失。新南社在南社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萧文灿,1898年1月生于贵州赤水。少年时期就读于贵州省立贵阳师范学校。受校长尹笃生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影响甚深,学习中品学兼优,尤喜数学。1915年毕业后返乡,在赤水小学任数学教师。1921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数学系,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他边教学边著述,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翻译的《威斯两氏大代数》,为许多  相似文献   

6.
陈衍德著《集聚与弘扬 -海外的福建人社团》一书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 2 0 0 2年 1 0月出版。从集聚乡亲、关怀桑梓 ,到扩展经商网络、弘扬传统文化 ,是海外福建人社团发展与演变的主要线索。本书围绕这一线索 ,叙述分布世界各地的福建籍华人宗乡社团、业缘与神缘社团及其他组织的历史与现状。历尽艰辛的海外福建乡亲 ,经由自发的互助互爱 ,到自觉地组织各式社团 ,使分散的个人汇聚成集体 ,从而为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们进而关怀桑梓 ,回馈故乡 ,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又进一步增强了其凝聚力。二战以后世事变化莫测 ,近一二十年来经济…  相似文献   

7.
我是长沙兑泽中学高中部第30班学生,1948年舂插班入学,1949年上学期毕业离校。记得刚入校的时候,学校还没有学生自治会,虽有三民主义青年团和青年互助社,但不是进步社团。于是我和秦白知等几位同学,创办了校内第一个由学生白发组织的“伊甸社”。该社是一个文学社,社名源自伊索寓言中亚当和夏娃所在的伊甸园。当时我没想过,也不敢以进步社团自居,标榜进步。  相似文献   

8.
黄际遇(1885-1945),字任初,号愁庵,广东澄海人。早年就读于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后留学日本、美国,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开封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并担任过系主任、教务长、文理学院院长、校长秘书等职。翻译有《高等微积分》、《近代代数》、《几何学》、《代数学》等著作;著有《论一》、《班书学说》、《潮州八音误读表说》等书;还写下《万年山中日记》、《不其山馆日记》、《因树山馆日记》、《山林之牢》等40余册日记,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章伯钧(1895——1969)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安徽桐城人。弟兄三人,章伯钧居长。七岁,父殁,其母变卖田产供三子上学。章伯钧幼年念过私垫,继入桐城中学读书。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1920年毕业后,回到安徽任宣城师范学校校长,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聘请恽代英等任教员,思想倾向进步。一年后被解除校长职务。1921年章伯钧到北京投考庚款留学生,未被录取。当时许世英任安徽省教育厅长,对章伯钧颇器重,给以公费派赴察德国留学。次年他由上海启程,与朱德、孙炳文、高语罕等人同轮前往柏林。从1922到1925年,他在柏林大学学习三年,攻黑格尔哲学。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中  相似文献   

10.
邵建 《文史天地》2013,(9):12-17
题记:以1915年《新青年》(开始叫《青杂志》)为发端的新文化运动已靠近百年。近年来,新文化或主导新文化的《新青年》几乎了百年中国的文化圣经。治中国现代史、现文化史、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的学人,五四新文化持整体肯定之态度,且语辞颂赞加。故五四新文化长期以来一直获得超过自身成就的盛誉,与此同时,它的致命缺陷今隐而不彰,或觉而未察。多年来,海峡两岸是没有它的反思者,但这一面的工作显然还要进一步推进,毕竟由《新青年》或新文化所  相似文献   

11.
我是长沙兑泽中学高中部第30班学生,1948年春插班入学,1949年上学期毕业离校。记得刚入校的时候,学校还没有学生自治会,虽有三民主义青年团和青年互助社,但不是进步社团。于是我和秦自知等几位同学,创办了校内第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伊甸社”。该社是一个文学社,社名源自伊索寓言中亚当和夏娃所在的伊甸园。当时我没想过,也不敢以进步社团自居,标榜进步。伊甸园成立后,以墙报形式出了几期社刊,稿件是几个社员和社友写的。  相似文献   

12.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中国进步青年挺身而出,掀起爱国风暴.恽代英,就是其中的一员. 恽代英祖籍江苏常州,1895年生于武昌.191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后考入哲学门.在学生时代,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东方杂志》《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所以,新史料的发现,新观点的提出,总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近读《武汉通史·中华民国卷》上册,“唐生智第八军首入武昌城”的标题,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作者开明宗义地指出:“唐生智第八军最先攻入武昌城。”“首入武昌城,往昔多论为叶挺独立团。但此种论述缺乏史实根据,只是一种感情推论。”作者是在上一节总体性地叙述了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的始末以后,再作这个安排的,无疑具有拨乱反正的意味。接着往下看,知  相似文献   

14.
胡适是我国现代史上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五四运动时期,他以提倡白话文和文学改良而声誉鹊起。在学术研究的许多领域里,他都有过拓荒和创新的劳绩。1936年,毛泽东在和斯诺的谈话时回忆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5.
<正>今日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曾经称为"湖北实验师范学校"。1950年至1953年,我在湖北实验师范学校读书,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地怀念着它。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这篇回忆文字,以表达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从入校之初说起1949年5月,武汉解放。次年,我在汉阳县中初中毕业,时年15岁。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如要升学,只能选择食宿免费的学校。于是,我报考了师范类的中等学校。当时,位于武昌三道街的湖北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简称  相似文献   

16.
李珂 《民国档案》2003,(4):139-141
一、特殊的个人关系陈独秀与陈公博之间的个人关系是较为特殊的。他们共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既是师生关系 ,也是同志关系 ,还是朋友关系。说他们是师生关系 ,是因为 1 91 7— 1 92 0年 ,陈公博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 ,陈独秀受聘于蔡元培 ,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其主办的《新青年》也由沪迁京 ,北京大学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学生的心目中 ,陈独秀是导师、是旗手、是领袖 ,作为热血青年的陈公博自然是仰慕其声 ,卷入到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据毛泽东的回忆 ,陈公博当时加入学校社团新闻学会 ①。新文化运动后来引入共产…  相似文献   

17.
散木 《文史精华》2009,(3):49-54
大众热读《大众哲学》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 艾思奇的父亲李日垓是一个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学者。还曾是蔡锷的一位幕僚,担任过云南省民政厅长等职:其兄长李生庄则是五四时期云南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者之一,曾任《腾越日报》社长,创立有省立腾越简易师范学校,并著有《云南边区问题》等。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下,艾思奇很早就接触到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子明 《炎黄春秋》2009,(9):40-45
1995年初,笔者写了《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一文,其宗旨之一就是切割(作为学生爱国运动和国民外交运动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本文的宗旨,则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新文化运动”进行深入剖析。五四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现在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指的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彭明在《五四运动史》中写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青年》是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的。”周策纵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中认为:新文化运动始于“新知识界领导人1917年云集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其实,一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来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城市的武汉.曾是中南地区文化的集聚地。1920年,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创立;1949年,中原大学美术系建系;1950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美术科建立;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成立;1958年,中南美专迁广州,湖北艺术学院成立;1965年,湖北美术院建院。湖北80多年的美术教育体系拥有一大批美术人才,唐一禾、关山月、黎雄才、阳太阳、张肇铭、张振铎、王霞宙、杨立光、晴川画会。以及“85思潮”中涌现的众多油画家和国域家,他们为湖北武汉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收藏和陈列的窗口,这些标志着湖北武汉文化的绘画精品,要么流落他乡,要么廉价售出,散落于民间,未能得到保存和延续。  相似文献   

20.
<正>成仿吾(1897—1984),原名成灏,湖南新化人,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1910年,成仿吾赴日本,就读于冈山第六高等学堂、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造兵科;1921年归国以后,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参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他的文艺活动以文艺批评为主。1925年,成仿吾任广东大学教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兼兵器处代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