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餐馆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华人开餐馆,有资料说仅在美国纽约一地就有近6000家之多。笔者年轻时因工作原因曾到过世界上50多个国家,几百个港口城市,所到之处无论是大小城市,到处都能见到中国餐馆。  相似文献   

2.
绿柳居今昔     
南京素食久享盛名,市肆餐馆的素菜以“鲜、嫩、脆、爽、香”脍炙人口。清末民初,南京专营素菜的餐馆有“功德林”、“素食同源社”、“百味斋”等.顾客为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和达官贵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东莞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其实,在古代,东莞的经济发展,也曾出现过奇迹。比如,明清年间,东莞寮步的香市,从种植香树,到开发莞香品牌、到建立莞香商贸市场、到建设莞香运输码头等,形成独特的商业市场产销一体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成就了东莞寮步莞香的经济发展奇迹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正>大中华酒楼是一家以鱼菜为主的餐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武昌驰誉一时,至今不衰。武汉解放后,大中华酒楼营业有了发展。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了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其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相似文献   

5.
<正>单鼓烧香,又称太平鼓、答祖宗、唱家班、唱阴阳戏等。曾在黑龙江农村广泛流行。单鼓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它烧"愿香"以酬神祭祖、免灾除病、祈求昌盛;烧"乐香"以欢庆丰收、祝贺婚嫁、庆幸平安,又称"太平香",多在中秋节至年末、正月至端午节期间活动。前者称"秋香",后者称"春香"。单鼓在表演时,不仅亲戚朋友前来"送礼"(上礼钱),而且附近村屯、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  相似文献   

6.
"札记"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曾介绍在我国一些地区寻找"断肠草",该节目介绍了寻找断肠草的经过,使观众增加了许多知识。节目介绍中未涉及"断肠鸟"。贵州地方文献对断肠草与断肠鸟有详细的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二是"札记"叙述了贵州地域明清时"卫"的建置。一些学者认为明代贵州只设有二十四卫,这是不准确的,明代贵州有"卫"是二十七个。清初贵州新设"巴香卫",虽然巴香卫设置时间很短,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三是"札记"对贵州文献记载"奢香"曾见高皇后,并得到若干赏赐,这是与史实不符合的错误记载。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2011,(6):17-17
鲜鱼口街成市于明朝正统年间,至今已有570多年历史,曾汇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餐馆、零售店铺、戏园、浴池、茶楼和手工艺作坊等。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同胞朋友,来自中国较早开埠的城市,货真价实的"洋务派",早在国内时就习惯于喷香水、喝红酒、抽万宝路、下西餐馆的"地中海式生活"。到了法国后对大学食堂的饭菜赞不绝口,"这法国菜做的,正宗!"当然,  相似文献   

9.
正题中老贵阳,指的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贵阳。我生于此长于此,对当时的贵阳还有印象。在那个物质生活条件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特别在乎,作为少年儿童的我,自然对"吃"的印象较其他方面深刻。50年代,学龄前的我没有条件去认识餐馆,只依稀记得曾在家长带领下,到一个大饭店参加某位长辈的婚宴,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进餐厅,贵阳话叫"开洋荤"。我记得饭店内有个大水池,养着不少大鱼,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几斤重的活鱼。稍懂事后问父亲,才知道这是贵阳有名的贵阳饭店(位于喷水池)。至今还在,只是面目全非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焚香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现代人到寺庙里进香的场面,我见过不少,但在我的印象里,惟有阳宗镇龙泉寺"上元胜会"进大香的场面最为壮观,惟有"上元胜会"的那两炷专用的大香体积最为硕大。 农历正月十四日,是"上元胜会"的第一天,也就是送大香、点大香的日子。这一习俗也不知始于何年,每年的这一天,整个阳宗镇便沸腾了,送香的群众和看热闹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向新街,小小的新街被成千上万的人充塞得水泄不通。  相似文献   

11.
漫·话2007     
《南方人物周刊》2008,(1):50+52-55
2007年的歌哭笑泪,是非成败,中国的,世界的,发于思索,形于漫画,都付笑谈中"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人们去餐馆吃饭前要打电话过去的地方,但打电话不是为了订桌子,而是为了确认餐馆是否已被拆迁。"一则笑话说。  相似文献   

12.
展览     
<正>杭州:唐宋香具展4月16日,"香远益清·唐宋香具览粹"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开幕。展览为浙江省博物馆与法门寺博物馆协力合办,共展出浙江省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定州博物馆等14家文博单位提供的唐宋时期香具精品66件(组),来自千余年前的馥郁妙香遥遥传递到江南。展期至7月12日。  相似文献   

13.
《在路上》 《旅游》2004,(12):78-81
曾有人开玩笑说,走在香港的街道上,只看得到三种东西,第一是人,第二是商场,第三就是餐厅。香港各类中西餐馆加起来超过10000家,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一转身,就发现眼前又是一家餐厅。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饮食也不例外,世界各地美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但那些真正地道的香港美食餐厅更是你不可错过的。  相似文献   

14.
<正>时值春社前几天,一位朋友拿来一包茶叶,确实是很嫩绿的社前采制的茶,但很明显不是六堡茶原种。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了:同样按六堡茶工艺加工的绿茶,有存储价值吗?绿茶存放成为陈茶,会出"槟榔香"吗?我们选购六堡茶(传统工艺)新茶,是为了后期仓储"出香"及形成槟榔香,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品种必须是原种。即选购六堡社前茶首先是需要甄别品种。  相似文献   

15.
顶着小雨,穿行在历史悠久的神路街,不一会儿就到了HASANOV开的沙漠玫瑰餐馆,厅堂里飘着西域风情的音乐,前台上中国、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国旗,楼梯拐角处奥斯曼土耳其达吾德将军的勋章更为餐馆让人忍不住要走上前多看几眼。  相似文献   

16.
明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的行香碑,于1929年在泉州东门外灵山圣墓发现(圣墓即回敎祖三贤四贤之墓).原碑现尚保留在泉州东门外.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公元1405-1433年),郑和曾七次出使西洋,在第五次出使西洋时,路过泉州,曾在东门外灵山圣墓行香,并立碑以志其事,碑文如下:"钦差摠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子此行香,望灵圣庇  相似文献   

17.
正大唐的某一天,从谂禅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这个"吃茶去"既平常又深奥,恰如赵朴初所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能否觉悟,看你吃茶的功夫了。朝鲜和日本僧侣在中国学佛之际也学会了  相似文献   

18.
何文珺 《神州》2012,(7):78-80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台湾诗人席慕蓉首部诗集《七里香》里的诗句,曾被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奉为爱情的圭臬,记录并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岁月。在许多人记忆里流淌的,岂止是她温润哀叹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20,(5)
正查士标的书法立轴,设色纸本,上题五言诗一首"曾住神明宅,於今已十年。丛筠还自翳,乔木故依然。雨离鸣琴淄,云连煮术泉。何时重过此,烂醉得佳眠。"此诗改自倪瓒《题画赠王仲和》"曾住南湖宅,於今已十年。丛筠还自翳,乔木故依然。雨杂鸣渠溜,云连煮术烟。何时重相过?烂醉得佳眠。"落款"竹老道翁查士标",钤白文印"二瞻"、朱文印"梅壑"。诗作右边还有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先生的题识:"新安大家查士标五言题画诗读之令人神往况书法清新出自米癫香光  相似文献   

20.
《神州民俗》2010,(7):6-6
东莞寮步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香市”所在地,莞香交易曾在这里繁盛一时,成为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近日,寮步镇在广东大力推进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调启动“古代香市现代香都”莞香文化项目,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历史文化中寻求产业升级的依托和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