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为标榜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与事业的合法继承者,把孙中山从“总理”推尊演绎成了“国父”圣符,并为之举行了逝世纪念、奉安纪念与诞辰纪念三种典礼仪式。从仪式政治与国家祭祀的角度对前两种典礼仪式进行系统的史学考察,并挖掘和诠释其表象背后的政治思想与社会文化内蕴,不仅有利于把握“后孙中山时代”民国官方对孙中山政治遗产的利用与运作体系,而且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精神与思想。  相似文献   

2.
一、早期的斗争 辛亥革命是由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夏威夷的檀香山创建的兴中会为肇始的。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早在1885年中法战争后即萌发反对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思想。  相似文献   

3.
雷沛鸿始而追随孙中山,在两广参加辛亥革命;继则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角度,诠释国民革命的真义,理论上将辛亥革命与民众教育相发明;并在行动中以教育为工具,在广西全省继承和光大孙中山遗教,反映两人思想深层的内在联系,也足以证明孙中山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久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论及孙中山晚年思想发展或政治转变,特别是在论述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时,往往都从他积极欢迎十月革命的态度谈起,而忽视了他对俄国二月革命的反应和态度。这种论证方法及相应的结论,不利于人们了解孙中山晚年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俄国政情的发展变化,及自身斗争环境的不断改易与实际需要,孙中山在对俄关系问题上至少有过两次重大的认识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谋求和维护国家统一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他在这方面留给我们许多富有教益的政治思想遗产。在历史发出了祖国统一的深情呼唤的今天,有必要对他的国家统一思想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以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既全面又深刻,涉及到统一思想的出发点,统一的方向、统一的方针、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战略策略等等问题。现分别进行论述。(一)建立在爱国基础上的对中国统一传统的认识,是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6.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主要思想。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研究新作迭出,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主义方面,除原来涉及不多的孙中山民族主义内涵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得到了研究外,更重要的是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念和民族复兴思想的研究得到了新的突破。民权主义方面,在此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界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新的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民生主义方面,如果说以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内容特征、社会影响及其性质等问题,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扩大,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希望从中求得医治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秘药良方。  相似文献   

7.
自从黄明堂认识孙中山,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革命行列之后,他先后经历了反清、倒袁(世凯)、打龙(济光)、讨陆(荣廷)、伐陈(炯明)等斗争。先后在越南的燕子大山和新加坡山中避难3年之久,后来又逃亡日本,在澳门坐监牢,历尽千艰万苦,他却愈战愈勇、百折不挠,始终坚定不移地跟随孙中山。甚至在孙中山逝世后,还反对背叛孙中山的蒋介石,直至临终仍然频呼抗日救国。黄明堂不愧为孙中山革命的忠实信徒和忠诚于人民的旧民主革命将领。  相似文献   

8.
民元定都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元定都之争,是孙中山让位与袁世凯以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之间最先开展的一场斗争。这场斗争,实质上是民国初年三种政治力量,即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买办性的军阀官僚集团、以原立宪派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之间的斗争。弄清楚这场斗争的发展过程,和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最后所以不得不放弃定都南京的主张,将有助于我们提高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摩尔 《文史月刊》2009,(9):65-65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朝政府奔走呼号。但他没有自己的军队只能利用军阀与清廷作斗争。后来虽然推翻了清朝,建立了共和,但由于军阀的部队不听调遣,共和政权还是灭亡了。因而,孙中山很想建立自己的军队。  相似文献   

10.
吴彤 《史学集刊》2007,3(6):23-27,84
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主张以北方地区为重点,与袁世凯进行坚决的军事斗争;他主张护国运动应以建立巩固的民主制度为最终目标,而不应仅仅满足于推翻袁世凯;他主张各派反袁势力团结一致,即使发生矛盾也应和平解决,不应诉诸武力。在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对各地革命党武装的反袁军事行动进行了指导,帮助各地革命党武装筹措经费,动员各界人士参加反袁斗争,为反袁斗争进行了舆论宣传。许多革命党人在孙中山的派遣和指导下参加反袁斗争并作出重大贡献;孙中山对一些护国运动领导人的反袁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当时的社会舆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民主派的理论基础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领导思想。 民族主义号召人们为中国的独立而斗争。当民族独立的旗帜,已被西方资产阶  相似文献   

12.
陈炯明与蒋介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后半段,陈炯明、蒋介石曾先后是他倚畀甚重的人物。从当时情况看,他们在政治立场、思想主张、行动口号都迥然不同,却先后都背叛了他的事业。前者让孙中山感受到了一生斗争的最大失败;后者也在他长逝后背离了其主义政策。因此,对陈炯明与蒋介石作一番历史性的比较与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此二人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为了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北上。长期的艰苦斗争使孙中山积劳成疾,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不幸在北京病逝。孙中山逝世前后的情况是怎样的?他与病魔进行了怎样的斗争,又留下了怎样的遗嘱?作者将通过本文向读者一一讲述。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民主革命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当中,孙中山形成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分立的五权宪法思想,其中有关考试权独立的思想,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考选制度的理论渊源。这种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在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借鉴、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取了中国传统科举考试制度的合理因素。本文试对孙中山考试权独立主张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做一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思想是孙中山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得来的。亨利·乔治的单一土地税制和约翰·穆勒的地租理论是民生主义的主要来源;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德国等西方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16.
冯夏根 《安徽史学》2000,1(3):63-66
在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族主义是产生最早、宣传最多、影响最大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强调“五族共和”、“五族一家”,……  相似文献   

17.
广东是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思想文化方面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产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以及孙中山这样伟大的革命领袖,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广东又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前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废约”思想之局限性朱之江孙中山的废除不平等条约思想,产生于辛亥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大革命酝酿与兴起的过程中。对其进步作用,史学界多有论列,而其局限性则鲜有涉及者。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求正于方家。一考察孙中山的废约思想,可以看到,其实质只是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武昌起义后革命派内部分化状况剖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国同盟会是由一些革命团体凑合起来的松散的革命联盟,它内部政见纷云,党派林立.因此,武昌起义后随即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坚持革命,和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主张议和为焦点的激烈斗争,致使同盟会迅速从思想上组织上进一步分化:思想上,一些成员被立宪派所同化,共唱“非袁莫属“论调,反对孙中山北伐的主张;组织上,为猎取个人权位而分裂成许多流派,在南京政府中与孙中山为难.在诸多压力下,孙中山无法独行其政,不得不将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孙中山博爱思想日益引起学界重视。学者们利用已有资源,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不仅对其提出原因、思想渊源及内涵进行历史探索,也对其社会意义、当代价值进行现实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博爱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个人经历与所处时代背景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结果,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系统考察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已有研究既有值得称道之处,又有尚需改进之处。因此,对孙中山博爱思想研究进行综合述评,有利于相关研究理论的创新与研究方法的完善,有利于对孙中山博爱思想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该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