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夏鼐先生把商代玉器分为"礼玉",即璧、琮、圭、璋、璜、琥"六瑞",武器和工具,装饰品三大类,而在汉代玉器中则另立葬玉一类。所谓葬玉是指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塞、玉含、玉握4种。汉代盛用葬玉,但追本求源,其始当在两周以上。夏鼐先生在上文中已经指出,玉衣制度可以溯源于东周时代的"缀玉  相似文献   

2.
《文物》1977,(3)
编辑同志: 读你刊1976年第10期《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遗策考释》一文,很有收获。简三十二书"大柙一枚",对照墓内随葬品,即是漆扁壶一只,由此得知"柙"字的含义。我们在《文物》1976年第9期写的《介绍一件上虞窑青瓷扁壶》一篇"简讯"中,对铭文"(?)"字的解释,认为与"坯"字音近,"作(?)"可能是"作坯",显然是错误  相似文献   

3.
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龚良,孟强,耿建军汉代是我国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的时代之一,以玉衣敛葬则更是空前绝后,成为汉代丧葬制度的显著特征。玉衣是汉代上层贵族为显示其地位和追求死后不朽而穿着的一种葬服,其起源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  相似文献   

4.
武玮 《中原文物》2008,(3):91-95
目前河南永城西汉梁王、后陵出土葬玉品种丰富,包括金缕玉衣片、玉塞、玉棺饰、玉璧等.早期玉衣材料明显优于晚期玉衣,并使用玉璧敛葬,但出土的玉九窍塞并不完备.其葬玉的发达与梁国经济繁荣、汉代王权等级观念加强及生死观念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说“柙”     
孙机 《文物》1980,(10)
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所出第三十二号遣册简云:"大柙一枚"。案柙字《说文》训"槛也",并非随葬用的器物,所以显系同音假借之字。《文物》1976年第10期所载《考释》谓大柙即大(木大一皿),接近正确。(木大一皿)字《说文》木部谓"酒器也,从木,盔声";而口部"从口,(大一皿)声"的(口大一皿)字,"读若  相似文献   

6.
<正>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一套玉衣,其形制、结构与中原汉代诸侯王玉衣基本一致,由头套、上衣、袖筒、手套、裤筒和鞋组成,共计2291片(1)(图1)。由于没有发现穿缀玉衣玉片的金属线缕,因此发掘者将这套玉衣称为"丝缕玉衣"(2)。几十年来,丝缕玉衣的使用制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再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是我国汉代最重要和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两个王侯级墓地,两墓出土的丝缕和金缕玉衣是当时南方和中原汉王朝最重要的墓葬玉器之一。通过上手观察、显微镜拍照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漫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技术对广州南越王墓及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部分玉片的质材和加工工艺进行了观察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玉衣的玉料均主要为透闪石质,从现存玉衣颜色及玉质结构上看,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玉料来源单一且玉质明显好于南越王墓,南越王墓玉料具有多来源的特征,玉衣中的“假玉”可能来自粤西。从南越王墓玉衣片部分切割痕迹判断,南越王墓所使用的切割工具可能接近当时的最高水平,也可能存在中原交换来源的玉材,无法排除南越王墓玉衣全部或部分在当地制作的可能;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加工工艺特征明显不同,显示两地玉衣系由不同 “玉作”体系加工完成,汉代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玉作体系,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8.
1983年秋,发掘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时,在主室棺内发现了一套玉衣。这套玉衣与已往汉墓出土的玉衣不同,玉片用丝线或丝带缀联组合,有別于"金缕"、"银缕"或"铜缕",我们称其为"丝缕玉衣"。可以说,这是一套首次发现的玉衣新品种。由于缀联丝线易于腐朽,这套玉衣出土时散乱十分严重。因此,修复起来比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困难得多。加上玉衣与人骨及玉璧、佩饰等迭压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清理工作的复杂性。这套玉衣的清理复原工作时断时续,历经数载才得完成,但也积累了新经验。现将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仪礼》在汉代有今古文两种本子。今文者,汉初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是也。古文者,出于孔壁,《汉志》所载《礼古经》五十六篇是也。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凡遇今古文异文,都要作一番校勘,或从今文,或从古文。从今文,则必于注中注明古文该字作某;从古文,则必于注中注明今文该字作某,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87年第1期《扬州平山养殖场汉墓清理简报》所报道的在M1、M4二墓中出土的漆"面罩",应即《汉书》所说的"秘器"。《汉书·霍光传》:"光薨……赐……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服虔注"东园温明"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颜师古注补充说:"东园,署名也,属少府,其署主作此器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温明"条认为《霍光传》"温明"下脱"秘器"二字,今将此条原文引录于下:  相似文献   

11.
明代杨慎从诗歌的角度论《易林》的价值,以为"魏以后诗人莫及",晚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闻一多《易林琼枝》选录之,闻氏认为乐府诗和《易林》是"汉诗中的两大成绩",说《易林》与《史记》是"整个文学史二大杰作",钱钟书也盛称其文学上之意义。最可注意者,《易林》中"天女推床,不成文章"是说织女,而该书中三次引述的"夹河为婚"一首,也明显是写牵牛织女的故事。那么,汉代反映"牛郎织女"传说的诗歌不止《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首。《易林》为西汉末年崔篆所撰,但《隋书·经籍志》以来于其卷数、作者的著录皆有错乱。作者或作崔篆,或作焦赣,或作崔赣。考其文多次言及西汉事,而不及东汉之事,其中有歌颂王莽德政语,则为西汉末年所著无疑。这也与文献中多处记载崔篆撰《易林》的史实相合。由此可见,汉代诗歌中咏"牵牛织女"之作,最早出现于西汉时代。  相似文献   

12.
周健 《考古与文物》2019,(3):95-101
卧虎湾西汉早期墓葬M103出土玉覆面及玉鞋的组合,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本文通过对西汉早期出土玉覆面、局部玉衣及玉衣的墓葬中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墓葬等级及玉覆面形制的对比,可以看出只出土玉覆面的墓葬等级相对较低,局部玉衣和玉衣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在玉衣形成的初期就是存在的,两者并不具备明显的先后关系。卧虎湾墓地出土的玉覆面及玉鞋,正是由于墓葬等级的限制而采取的减省做法。而局部玉衣之所以在头部、手部及脚部重点用玉,因为受到先秦两汉时期丧葬仪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机 《文物》1986,(11)
1975年在湖北江陵楚纪南故城内发掘的凤凰山一六七号西汉墓中,出土了由七十四枚木简组成的一套遣册。由于此墓的随葬品基本上保持原来的位置,且与遣册所记大体相符,所以简文与实物可以互相对应。其中第三十二号简文云"大柙一枚",发掘简报以为指的就是随葬品中的扁壶。《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一文则谓:"‘柙’与‘(?)’音同。‘大柙’即‘大(?)’。《说文》:‘(?),酒器也。’(?)有方、圆、扁、横四形。此墓出漆扁壶一,即(?)之扁形者。"其后笔者在《文物》1980年第10期发表短文《说"柙"》,  相似文献   

14.
瑞霖 《东方收藏》2020,(4):39-40
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春耕开始。南方山区,梯田多,农田小,不少地方还靠牛耕田。在农耕社会,人们依赖田地生存,耕作离不开牛。文人墨客靠笔墨为生,自然以笔代耕,以砚为田,"笔作耕牛砚作田",故有"笔耕砚田"成语。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庶有达者理而著之",句下段玉裁注曰:"每诵先王文诗句云:‘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盆’。"  相似文献   

15.
虢季墓出土的缀玉面罩,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的,有些玉片改制时对原玉器纹样主体进行了精心保留。这组玉器是截止目前西周时期墓葬发掘中所发现的结构最为完整、形制最为规范的殓玉,是后来汉代流行的玉衣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汉代玉衣与升仙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汉代玉衣与升仙思想初探罗波玉衣殓葬是汉代皇室及高级贵族死后追求的最高时尚.并在东汉逐渐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但,这种玉衣除了能显示死者的高贵身份,能起到所谓"防朽"作用外,还有没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呢?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间题。据已发现的汉代玉衣考察,其构...  相似文献   

17.
试说《说文段注》的同源研究在汉语语源学史上的意义陆忠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博大精深,是《说文》研究的重要著作。该书在为《说文》作注的同时,常常涉及了汉语同源词研究。其同源研究,以古音古为前提,或以声训推源,或指出会意形声两兼之同源...  相似文献   

18.
严钊周 《南方文物》2000,(2):117-117
西汉初年政局渐趋稳定,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到西汉中期已有所发展。当时汉武帝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罢黜百家而独尊儒学。先秦时期儒家的“君子贵玉”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还提倡孝道等伦理道德,厚葬的习俗大为流行。汉代的皇室贵族等上层阶层的人们生前佩玉,死后也用大量的玉器随葬。这时期的玉器制作因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汉代用玉不仅数量多,种类也颇多。前朝的礼仪用玉逐渐减少,而开创了新的玉器类型,如玉剑饰、韘形佩、“翘袖折腰”的玉舞人等装饰用玉开始盛行。特别是丧葬用玉显著增多。当时的丧葬用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玲玉、握玉及玉面饰等。  相似文献   

19.
姚曼波 《文献》1999,(1):90-107
"孔子作《春秋》",是至今争议不休的疑案.汉代以来的经学家多信奉孔圣人作"春秋经",至近人范文澜、卫聚贤等仍固守其说;而有唐以来疑古派刘知几以"惑经"首先发难,王安石称"春秋经"为"断烂朝报",朱彝尊《经义考》引宋人刘克庄语,认为"《春秋》,史克之旧文也".  相似文献   

20.
赵贇 《文物世界》2009,(6):15-23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的时代之一。由于汉代推崇厚葬,墓内埋葬物品众多,丧葬用玉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而殓葬玉器又是丧葬玉器的大宗。两汉墓葬中出土的殓葬玉器有玉衣、枕、面罩、握、冶等,枕又是其中极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是汉代帝王列侯及高级贵族、官吏等墓葬中常用的丧葬用玉,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无论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等都堪称一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用玉及相关装饰工艺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