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网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高度普及,人们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量远大于其他渠道。但是现在,网络在我们身边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许多家长都反对孩子上网;媒体中关于网络的报导也几乎都是负面的,像“为了上网而离家出走”,“为了上网去偷抢拐骗”等等。人们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甚至惧怕网络。这样,就制约  相似文献   

2.
什么网站,看了什么内容,或者玩了什么游戏,全部记录下来,直接交给父母看。某小学学生家长陈女士说,自己让儿子写"上网日记",这样孩子可自由上网,父母也很放心。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通过建设“阳光网吧”、开通绿色教育宽带网等,为青少年健康上网创造绿色网络空间。为了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树立健康上网理念,有效戒除网瘾,西安市开展了“阳光网吧”“网络文明教育进校园”“社区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4.
王建芬 《神州》2012,(7):320-320
“网络对孩子的吸引,难道就只能是游戏吗?除了游戏,网络应该给孩子些什么?”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刘艳琼提起的话题。据本人对我校四、五、六年级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有86%的人上网玩游戏,5%的人上网聊天,4%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迷恋于游戏,浪迹于聊天,倾情于QQ,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荒芜了生活,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不少老师无比的困惑,众多媒体、专家以及各类社会人士对此忧虑万分。为此学生家长、教师谈网色变,严禁学生上网。  相似文献   

5.
我的儿子今年上初一了,而在几个月前,他还是小学生。电脑游戏一直陪伴他六、七年。儿子几乎每天中午要玩电脑游戏,周末经常趁我们不在,一打就是一上午,有时跑到他爸爸办公室去打。看到他身影的同事都提醒我,你可要小心啊,你孩子经常在学校打游戏,上瘾了可不好哟。于是我担心儿子上了初中还像小学阶段一样,照打不误,上网成瘾。而现在,我这个做妈妈的脸上,绽开了舒心的笑容,放下了悬着的心。因为我发现儿子上初一以来不再入迷电脑游戏了。偶尔上网,也是查查资料,或周末打半小时就会自觉地关掉。仔细想想孩子的转变,也是在情理之中。原因有两个…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调研材料,分析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问题,指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大学生上网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利坤 《神州》2012,(6):346-346
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园噎废食的行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络发展迅速,手机网民数量和比例不断增长,为手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手机图书馆的出现,既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扩展和延伸,也是图书馆适应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一种变革。手机上网和普及和人们对新型阅读方式接受度的提高,手机图书馆也将面临更大的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9.
对王佐贤先生早有所闻。也看到了《黑龙江日报》和《北京晚报》介绍他的文章。近年来,王先生给我刊《满族研究》写过几篇小稿(有的以其号“木叟”发表),因此也时有书信往来。王先生有一封信是用毛笔写的。好漂亮的字!一纸行书,洋洋洒洒,摇曳多姿,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浓郁的笔情墨趣。所录新通信地址,虽蝇头小字,但毫厘锋颖之间,仍灵活有致,气脉贯通。真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位八旬老翁之手笔。于是我去信邀请王先生为《满族研究》题词。王先生虽久已不写大字,但终于还是写了一幅,仍为行书,骏逸飞动,气完神  相似文献   

10.
杨彬 《旅游纵览》2016,(4):297+299
近些年来,计算机越来越广泛的出现在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因此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本文是为找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教学机房、既方便又实用的教学管理模式,用以管理与规范学生在教学机房内的上网与上机行为,实现网络教学的可控制性。通过对高职院校实际学生上机情况的考,不难发现,如果不对学生上机的情况进行控制,那么学生偷偷利用上机课上网,浏览信息,玩游戏的事情就会屡屡发生。随着教学中对网络的依赖性的增加,研究学生教学机房上网行为管理,提高机房网络的可控制性,是当前计算机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毕岩  张琳娜 《沧桑》2010,(6):67-68
大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在网络时代很容易陷入网络的种种诱惑中,对网络产生依赖。本文对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因素作具体分析,并对如何运用网络心理学来控制大学生上网成瘾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初,在苏州真山墓地的考古发掘中,于D1号战国墓出土了一方“上相邦玺”铜印。同年底的《中国文物报》相继刊出了苏州博物馆的报道文章及考释该玺的拙文。顷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刊出的王人聪先生的《真山出土“上相邦玺”辨析》一文(以下简称《王文》),王先生对这方古玺从文字到国别作了全盘否定。由于原报道刊出的是复原的印文,王先生由此对该印产生  相似文献   

13.
蒋琼  肖岳峰  胡建新 《神州》2012,(36):222-222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上网已成为高校学生的最主要的活动之一,部分学生上网通宵达旦,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如何妥善处理该类伤亡事故,成为许多高校最为头痛的问题。高校在处理该类事故时,必须考虑事故的法律责任、社会影响、建立专门的处理机构、遵循规范的处理程序、建立事故处理预案。  相似文献   

14.
吕荧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坛上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翻译家。1950年初秋,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奉调辞别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前往济南出任山东省文联主席。接替他担任文史系主任的是刚从大连来的吕荧先生,当王先生在他主持的欢迎大会上,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吕荧教授时,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半是对王先生的惜别,半是对吕先生的敬仰,有的同学开玩笑说:“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也!”  相似文献   

15.
丙寅岁末,喜获友人王耿雄先生捎来的《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捧读之余,再次为王先生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所感动。我与王先生初识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偶然拜读了他撰写的一篇为孙中山悼念列宁逝世照片辨误的文章。文虽不长,但他那种严谨、扎实而又细致的学风,使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后经晤谈,方知王先生的本职是搞印染工艺的美术设计师,搞孙中山研究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据悉,早在抗战时期,王先生出于对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着手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照片。从此,不论是严寒酷暑,抑或刮风下雨,他从不中辍,将自己几乎所有的假日,都泡到了书肆、图书馆与阅览室之中,苦心孤诣地搜索有关孙中山的资料。经过多年积累,他抄录、复印或收集的孙中山图片、墨迹、文件等资料将近千件,俨然成为一位“孙中山通”。他曾向我谈及,海内外出版的有关孙中山的年谱  相似文献   

16.
存亡永乖隔     
今年是先师许绍早先生80冥寿,他离开诸弟子,已有13个年头了。 1978年我考人吉林大学中文系。入学后同学们私下传说最多的本系名师,除了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英雄赞歌》闻名的老诗人公木,便是许先生了。关于他的故事颇有一些传奇色彩。譬如说他是王力先生得意的高足,一毕业便被王先生召到北大进修。他还是讲师时,王先生来信,信封上赫然是“许绍早教授”。想来自是他老人家认可许先生而暗讽职称评定。  相似文献   

17.
青岛岁月 吕荧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坛上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翻译家。1950年初秋,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奉调辞别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前往济南出任山东省文联主席。接替他担任文史系主任的是刚从大连来的吕荧先生,当王先生在他主持的欢迎大会上,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吕荧教授时,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半是对王先生的惜别,半是对吕先生的敬仰,有的同学开玩笑说:“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也!”  相似文献   

18.
1970年的金秋10月,毛泽东同美国进步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这是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访华了。“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朋友王牧师。许多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斯诺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王牧师?!”毛泽东闻之微微一怔。“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忙补充道。其实斯诺提出要见“王牧师”,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60年,他以作家身份来华访问,国庆节时他受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并到中南…  相似文献   

19.
“新史学通讯”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号刊载了王立达先生的“十八世纪后期西山阮氏三兄弟领导下的越南农民大起义”一文,这是我国自解放后对于一七七三年越南农民起义(也称西山起义)作了较为详尽报导的唯一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首先指出了研究这次农民起义的重要意义,并批抨了某些人对于这次起义性质的不正确的看法。作者进而从起义的社会背景一直到最后失败作了系统的介绍。无疑地这对于我们今后研究这个问题是有所帮助的。在王先生的这篇文章的啓发之下,我也想来谈谈关于一七七三年越南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希望王先生与各位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了王纲怀先生的《西汉草叶铭文镜》一文,很受启发。该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西汉草叶纹镜进行了研究,体现了王先生所受到的自然科学思维训练和所养成的分析问题方法,为中国古代铜镜研究的百花园,添加了新的色彩。王先生的文章,对铭文多,尺寸和纹饰比较“规整”的6面草叶纹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笔者也是一位铜镜爱好者,在长期的收藏实践中,看到很多并且也收藏了几面草叶纹镜。我感到,草叶纹镜的纹饰在大家所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