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殷纣王,入主中原,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这一事件被载入史册,周武王成为历代颂扬的圣人楷模.在为周武王罩上束束圣人光环的同时,却用谎言掩盖了牧野之战的实际,将一场杀人如麻的残酷战争演变成了“兵不血刃”的和平权力移交,然而史实并非如此.牧野之战,是一场保国与灭国的生死决战.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黄河文化研究会、获嘉县政府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嘉县古宁邑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周武王与牧野大战学术研讨会”2011年8月24—25日在获嘉县举行,来自国内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对牧野之战中《牧誓》考辨与牧野之战、武王伐纣与盟誓文化、周武王历史地位与评价等方面的学术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5篇,现就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书·牧誓》说:武王伐纣,“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牧野相当今日何地?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它大致的方位在纣都之近郊。《书·牧誓》孔传:“牧野,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纣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商末,朝歌有商王离宫别馆,纣兵败焚身于此,后人多以朝歌为纣都之地。故“纣之近郊”,又称朝歌之南。《说文》“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坶即牧;《后汉志·郡国》:“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刘昭注:“去县十七里”;《水经·清水注》:“(清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  相似文献   

4.
牧野之战是商周之际的政权变迁的转捩点,牧野之地历为世人关注。文献所载的"沬"与牧野实即一地。若能在甲骨卜辞里找出"沬"地,就可以确定牧野的位置。花东卜辞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花东卜辞第36片两次出现的作为地名的"■"字,即甲骨文字的另一类"未"字。此片卜辞表示了此地与"淇""河""商"等地的地望关系,分析其方位,可知它就是文献所载的"沬"地。花东氏族长在"未"地的活动,花东卜辞记载的有狩猎、祭祀等,还曾在此地住宿。早在武丁时期,"未"地就有宫室类的建筑,故有"未京"之称。殷纣王在此地的离宫别馆,只是延续以前的建筑进行扩大而已。古本《纪年》说纣时"稍大其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正公元前11世纪末,牧野之战周革殷命,被视作"暴君"的纣王自焚于鹿台,历史掀开了新一页。经过"迁移"与"分封",殷遗民远离故土,殷都自此成为废墟,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说明这些应是事实。依据考古资料抽丝剥茧,梳理出殷墟从都市走向废墟的进程,关系到周人在牧野之战以后对殷人、殷都采取的具体措施。但由于考古学文化的"相对滞后性",我们很难依据器物类型学来严格界定特定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器物演变之间  相似文献   

6.
武王伐商与牧野之战,不仅《尚书》、《诗经》、《逸周书》、《竹书纪年》、先秦诸子、《史记》等对之有或详或略的记载,而且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早期铜器《利簋》也证明了武王征商“在甲子朝”。这无疑肯定了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更值得注意的是:1954年在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矢簋》(《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5期)铭文称:“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说明西周初确实有军用地图和东方国族的地图,可惜没能留传后世。迄今所见记载关于武王进军商郊牧野路经之地也非常有限;再加之年代久远,地名多有变迁,历代注家虽有注释,又众说纷纭,故要将那有限的点连接成一条武王进军牧野的行军路线图是非常困难的。过去有人据《荀子》所讲武王伐纣  相似文献   

7.
武王伐纣的史实,在《世俘》所载之外,至少还有两项内容:一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离开商都时将一部分殷遗民上层分子迁居西土,二是武王在牧野之战胜利后返回镐京途中登临太室山以选择雒邑地址。前者见于《商誓》、史墙盘等,后者见于天亡簋、《度邑》等。武王迁殷遗民于西土,是为了利用其文化优势为新建立的周王朝服务;武王登临太室山选择雒邑地址,是为了以太室为重心经营东方。二者都完成于武王伐纣过程之中,因此都是武王伐纣史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近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发现西周金文中的“眉敖”就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微”,曾参加周武王领导的牧野之战,是著名的“牧誓八国”之一。  相似文献   

9.
武王伐纣之彭国考伏元杰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组织联军发动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之战①,此战一举推翻了商王朝,确立了周王朝在中原的统治地位,我国从此又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据记载,彭国参加了伐纣联军和牧野誓师。由于年代久远,三千年前参战的彭国究...  相似文献   

10.
史称武王克殷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其后武庚叛乱,周公再度东征,迁顽民。据此可知,自牧野之战至于成王时期,小屯一带仍有殷遗民居住。既然如此,在殷墟显然应该有西周初期文化遗存。50年前笔者即撰文提出,后冈圆葬坑  相似文献   

11.
周秦时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先后有西周分封制和秦郡县制两大类型。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地方分权形式,后者是中央集权形式。两者的优劣,直到秦皇统一之初,犹有争议。《周礼》把儒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思想作为“体国经野”和“设官分职”的基调,因此,它采用了分封制的外在形式。但是,春秋以降,天于受制于列强,形同“告朔之饩羊”的局面使它不  相似文献   

12.
<正>商周之际,风云际会。起于西土的小邦周通过一系列军事战争,如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彻底击败大邑商及其残余势力,完成了革殷受命的历史伟业。这些重要事件的片段有的通过传世文献,如《尚书》《逸周书》的相关篇章记载下来。有的由于文献失载  相似文献   

13.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初步确定商周断代在公元前1046年,他们依据的前提是"当年岁星是在鹑火星次",比实际情况--"当年岁星是在天鼋星次",多了6个星次.所以,他们的推算方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所依据的前提错误,结果不对.依据对月象词、星象词和西周时期历法的认识,以岁星(木星)的运行规律可知,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39年夏历的三月四日.我们判断,武王伐商是当年的二月一日壬辰,二日癸巳早晨从周地出发,二月戊午师逾孟津,二月晦日越五日甲子在牧野与商纣王战斗.  相似文献   

14.
近出韩伯豐鼎铭文,其时代约在西周昭王之世或昭穆之际,记述地方史官接受中央王朝卿事司、内史之命,传达于地方,为韩伯、伯二氏度量、析分土田,并返回成周向王朝复命之事。通过这篇重要的铭文,再结合师永盂、裘卫盉、五祀卫鼎、晋侯苏钟、引簋等金文材料来看,西周王朝对内外服贵族有较强的控制与约束机制,特别在内服区域,通过设置于基层的三有司、师氏、地方史官,可以直接管理各地的土田与庶人,处理贵族家族的土地分配与交换,达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愿景。  相似文献   

15.
《尚书·牧誓》所载卢、彭地望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牧誓》所载卢、彭地望考曹定云一、引言公元前一○四五年(武王十一年)一月癸巳①,周武王率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并联合了其他的诸侯、方国兵马,东向伐纣。二月戊午渡孟津,经过长途跋涉,日夜兼程,于甲子朝到达商都之牧野。临战前,武王...  相似文献   

16.
近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发现西周金文中的“眉敖”就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微”,曾参加周武王领导的牧野之战,是著名的“牧誓八国”之一。西周青铜器《归芻簋》铭文云:唯五九月甲寅,王命益公征眉敖。益公至,  相似文献   

17.
武王伐纣至鲔水大雨雪。武王必须冒大雪在甲子朝到达殷郊牧野。微子受封。  相似文献   

18.
一在西周时期人们的观念中,是有国、野之分的。《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曰:“中国,京师也。”《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这里,国、野所指示的分明是两种不同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璟 《史学月刊》2015,(3):125-128
<正>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朝,建立起封建国家——周。强大的周王朝在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统天下于一尊"时期,拥有了更为广大的庶民、土地、珍宝和当时的技术百工、文化典籍、音乐舞蹈等实体物质与形而上的精神产品,形成了独尊一体的"王室文化"。周王朝在"殷鉴不远"的认知之下,开始意识到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殷尚鬼,周尚文""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的思想改良,采取"制礼作乐"的政治统治手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1046年,商朝纣王即位。商纣前期,国泰民安。公元前1044年,纣王好美色而不理朝政,终日寻欢作乐,以致民不聊生。公元前101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后世有曰:纣王不自重乃商灭亡之因素一也。一从满堆的案牍中直起身,我揉了揉肩膀,身为一国之君,管国事治国务,即使再累也始终有着成就感。“启禀纣王,河南旱灾告急。”“立刻调遣灾民,开放粮仓!”“启禀纣王,边疆告捷。”“很好,择日慰问军营,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