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俞力 《东方收藏》2023,(2):134-136
维米尔一生只为自己留下一件“非卖品”,他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抱负和国家的理想都浓缩在画面上,这就是油画《绘画艺术》。多年来,维米尔一直被誉为写实画家,其作品《绘画艺术》拥有写实的人物、道具、透视和环境。然而,这一切却充满了谎言,甚至连画家署名也是假的。在此,我们来一一揭开这幅画作背后的暗藏的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等秘密。  相似文献   

2.
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这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哲学背景,叔本华是直接从他的形而上学体系推出他的悲观主义伦理学的,并且他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即艺术拯救和伦理拯救。叔本华的悲剧拯救理论具有现代性特色,关注人生,人们如何才能从痛苦境遇中得以解脱,是叔本华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叔本华哲学处处洋溢着这种关注人自身的厚重现实情怀,体现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原野 《收藏家》2006,(11):I0005-I0006
当我们谈起水墨画或是水墨画家时,常会说到感悟。所谓感悟。先感而得以悟,并非一日之功,也可以套用禅门“渐悟”与“顿悟”的道理。感足感应,天地感而厅物代生。悟是觉悟,醒悟。感,有眼来感受、体来感受,感受世界、人生、生活。悟,是悟出其道理、真谛。这种体验和感悟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有其机缘,其过程也是有长有短。而杜苏谊可谓是此类大获感悟的画家之一。他涉足艺术的时间不算短,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学院派那种体制内程式训练后的中规中矩与缺乏生气的老练成熟,而是一种稚拙笔致下的自由与随意。这样的浪漫和随意,是…  相似文献   

4.
郝振东 《神州》2012,(16):302-302
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诡“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但不幸的是,对于许多诗人,这还是一个常常被颠倒了的致命的问题,他们常常忘记了丢掉了人生就等于丢掉了艺术自己。”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文化特别是哲学、艺术、文学等的发展水平,大都远远的落后于古代希腊。在古典时代的希腊(公元前五世纪和四世纪),哲学、艺术、文学都有很大的发展,在那时希腊的哲学中已有了对于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论述,出现了德謨克里特(公元前460——370)亚里士多德(前389——322)这样的哲学家;那时的戏剧已在广泛的讨论人生、国家、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而亚里斯多芬(前450——388)的喜剧更深刻的给当时的不良现象以无情讽刺,以非常尖锐的形式提出了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面的问题;在艺术方面,有一直到今天还为我们的雕刻家和建筑师当作范本的雕刻品和建筑物,他们的成就是辉煌的,具有人民性和现实性,在人类文化的总宝库中,有其不可磨灭的光辉地位。恩格斯曾给以很高的估价,他说:“我们必须在哲学,以及其他许多部门,经常回复  相似文献   

6.
刘萱 《丝绸之路》2013,(6):38-40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艺术和人生是没有隔阂的,人生就是一种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一个艺术作品,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塑造出上乘之作。本文从人格和艺术的完整性、修辞立其诚、人生的严肃主义、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四个方面对《这些字,那些事》的艺术价值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以此寻找文学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艺术     
娄尧 《神州》2012,(34):205
艺术它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它源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需要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支持。我们所说的看到一个艺术品,对它有着特别的感受,喜欢或者不喜欢,那是一种直觉,一种感受,一种真实的内心反映。同样,我们也需要理性思维去分析它了解它,能够从本质上阐述它之所以被喜欢的缘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一向关注人生和政治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又常常会落到伦理和道德圈子里。这样一来思想范围往往被框架在某些格式上。而老子哲学的特异处,就在于扩大了这一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他看人生种种问题,乃是从宏观出发,而又能从微观作多方面审视。老子的这种思想如何形成,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9.
立祥的作品强调个人的生活感受,在作品中注入了强烈的情感,题材多样,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时静时动,给人以纯朴真切之感。佛学中讲明心见性与顿悟和渐修,艺术也是一样,需要悟出真谛,人生也要悟到真理,这样才会有所得。  相似文献   

10.
认识自我     
我们总想着改变世界.但真正需要改变又不容易改变的却是自我.改变,从认识开始. 人对自我的认识有很多方式,重要的是两种渠道,一是读充满智慧的书,那是前贤智者对人生的概括与提炼,是大智慧.二是感受充满灵性的生活.尤其平凡普通的大众人生,那是见实人生的展见与活跃,是实智慧.人在这两渠清水里观照自我,洗涤灵魂,知晓本真.唯其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希望和快乐.  相似文献   

11.
正诗人泰戈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广为流传,他为人生描绘了纯美的境界。他的一生都在探求、歌唱生命的真谛;其作品凝结着人生的哲学和智慧,慰藉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爱。语文作为与生命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也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提供爱的养分,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生命的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建构;我们不能只培养标准的"知识人",却忽视"人"的培养。老师温和  相似文献   

12.
张道藩的画     
何萍 《贵州文史丛刊》2008,(4):F0002-F0002,F0003
张道藩先生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充满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发展的时期。1919年,张道藩从上海飘洋过海到达伦敦,成为伦敦大学大学院美术部的第一个中国学生。之后他又到巴黎继续进修绘画和文艺理论。但是,立志从事文艺的他,却被历史推入了另样的人生轨迹。政治与志趣所寄的文学创作和绘画艺术,在他的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与困惑我们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3.
陈斌 《神州》2011,(9S):37-37
语文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小语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描绘优美的自然风光,或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交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人生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学生朗读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的不同需要、价值取向、情感结构、已有的人生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的一个意义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南方人物周刊》2013,(16):58-59
他以扎实的理论作底,但不囿于用行话去表达一小部分人才可以理解的观念。他把哲学分析汇入个人体验与生活情境,让飘在空中的哲学来到地面。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个受过专业训练的思想导游,带人们进入思考的丛林。在这个充满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世界,他是偷偷摸摸的乐观主义者,他认为容易达至的立场或状态没有太多价值,人们应该去做不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人生才有挑战性。他是头脑清晰的领路人,但他更大声地说:“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他相信: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刘振宇 《收藏家》2005,(3):11-14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与众不同,特别是那些艺术家,传奇的人生经历,惊人的拍卖价格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近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是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经常被人聊起的人。从他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幻想,生前拥有令人羡慕的奢华生活和辉煌艺术,身后又被各种人根据需要不断改造重构。世人往往只看到大千先生表面的风流潇洒与荣华富贵,殊不知  相似文献   

16.
苏朗  力群 《丝绸之路》2013,(7):F0002-F0002,1,81-84,F0003
岁月如白驹过隙,我们曾拥有人生,有人想留下历史,有人想留下情义。我没有"成就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从大山大漠中走过,自知渺如尘埃,然而心结的表达又难以释怀……西部的开阔、博大、沉雄充满了魅力和诗意的翱翔。中原文化和丝路文化的交融,教诲我用艺术感受生活,记录美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魏宝山 《丝绸之路》2008,(12):54-55
画家王钧兵在天山脚下生活了近40年,新疆这片神奇美丽的广袤土地滋养、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涯,他对天山冰雪山水画的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张莉 《神州》2012,(29):131-131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实施美育。但艺术课程的开设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对艺术感兴趣的程度如何,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开展好学生艺术学习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9.
李泰良  钟世强  杨宁 《神州》2013,(23):166-166,168
“生究竟应该怎样渡过?人生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几乎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人。”人生哲学,乃是人生活的学问,也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是对于人在世界生存之哲学意义上的升华与觉解。人生哲学不仅是学术探究的目标,同时更是指引现实个体人生的指路明灯。人生哲学对于现实个体如何更好地、有意义地生活,如何更好地生存于世界、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在世间生存的价值有着积极的启示与意义。人生哲学,对处于心理转型期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菅丰  雷婷 《民俗研究》2020,(3):24-32
民俗学研究中关于艺术的讨论通常是在民间艺术或民俗艺术概念之下展开的。然而,这类议论往往深受传统与历史性的束缚,普通人在生活世界里所制作的平凡作品很少有机会能被视作"艺术"。要使这样略失偏颇的论题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向,vernacular艺术这个概念应能发挥效用。它所指的,是并不自许为"艺术家"的普通人受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所驱使而作成的艺术;是在那原本与正统艺术世界的制度、权力或权威无涉的世界里,自学习得艺术技能与知识的人们苦心巧思而成的艺术。它是呈现在普通人生活现场与路上的艺术,有时亦是支撑人生、充实生活的艺术,是寻回新生、填补生命的艺术。在民俗学中采用vernacular艺术这一视点时,艺术本身并不是真正需要我们考察的对象。我们应当考察的是艺术背后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形象与方式,是他们别具特征的人生观与人性,这些都是极好的研究材料。另外,将"艺术家"的个人史与其生活社会的当代史加以描述,从中亦能生长出研究的良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