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哲 《民俗研究》2006,(2):268-269
20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调查、搜索及研究本国之各地方、各种族之民俗”,出版刊物和丛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民俗学的摇篮”。现在,中山大学校友、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先生,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亲自率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师生对广东民俗进行考察、对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整理,编写了《广东民俗大典》,并于2005年9月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对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传统的极好继承,也是奉献给文化大省建设的力作。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出版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与乡村社会建设"学术论坛5月18日在山东大学举行。发布会由长江学者、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主持。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致辞,认为张士闪教授领衔的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长期扎根山东村落做田野研究,新推出的这套丛书是呼应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村落民俗志形式深入阐发乡村礼俗传统智慧的重要学术成果。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  相似文献   

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1990年5月起,即开始酝酿出版一套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貌的大型学术丛书——《抗日战争史丛书》,经过筹备于1991年7月成立了由抗日战争史学者组成的编委会,制定了丛书出版的大致计划。这套丛书的出版计划现已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相似文献   

4.
邓声国 《民俗研究》2003,(2):107-1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发表和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并出版了几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通论性著作,如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陈启新《中国民俗学通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这些著作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民  相似文献   

5.
<正>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鱼街,客家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1927年秋,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助教,与顾颉刚等人组织了民俗学会,编辑了《民间文艺》、《民俗》及民俗学丛书,同时写作散文与新诗,出版了散文集和民间文艺论集。1928年秋到杭州。先在一所高级商校教国文,后执教于浙江大学文理学院。积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文艺创作。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山散记》,新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史丛书》出版专家座谈会发言纪要侯样祥由王桧林教授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丛书》30卷,现已出版20卷。该丛书出版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5年6月23日,《中国文化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北...  相似文献   

7.
容肇祖,字元胎,广东东莞县人,1897年12月1日生,逝于1998年。1926年秋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及辅仁大学等学校。其长兄容庚先生即为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在中山大学时,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容肇祖与顾颉刚等一起曾组织了影响较大的中大民俗学会并任会长,出版《民俗周刊》及系列民俗研究丛书,培训了不少学员,与当时的北大歌谣学会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华南民俗研究中心。解放后,容先生先于1952年被调到北京市政府文教委员会文物组作有关文物的考古鉴定工作,后于1956年归队到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学术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史和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研究专题。作为九一八事变发生地的辽宁省对九一八事变的研究格外重视。在既往研究成果出版的基础上,于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辽宁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九一八事变丛书。九一八事变丛书共有六种:《“九·一八”事变图志》、《“九·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边疆史地丛书》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为推动边疆史地研究深入发展,为促进学科建设,编辑出版了《边疆史地丛书》,目前已印出五种。  相似文献   

10.
《民俗研究》2021,(2):97-10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的编辑与出版又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承继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对民众文化的关注,明确了办刊宗旨,初步确定了民俗学学科定位,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办刊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者和民间文化热爱者,影响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民俗研究活动。《民俗》周刊刊发的文章既有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民俗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民俗》周刊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方面展示了早期民俗学发展状况,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