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董四代  杨静娴 《攀登》2007,26(5):14-18
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既包含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又是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分裂的表现。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在现代化追求中的乌托邦情结。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消除现代性成长中的社会分裂,赋予传统理想现代精神,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制度选择的根据。现代性追求与乌托邦精神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2.
贾剑锋 《沧桑》2012,(4):64-65,71
本文从生产力概念的全面界定出发,评析现代性视域下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可以看出,现代性理念致使生产力走向片面发展,忽视了生产力发展中关乎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层面,呈现出生产力发展的现代性表征,分析生产力内涵与现代性实践之间的矛盾,超越现代性理念,恢复生产力发展的原初语境,规整生产力发展模式,提出生产力全面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欧战前后,中西方都各自面临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但是,因时代的落差,当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热衷于以欧洲19世纪的文明为范本,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之时,欧洲人却正致力于反省自己的资本主义文明。其反省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并兴,不仅标志着西方现代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动,而且也给其时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虔诚地追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到认同反省现代性、批判资本主义,再到信仰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这一共同的思想进路,既合乎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同时也集中代表和凸显了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思潮变动的鲜明主线。他们最终归向马克思主义,既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善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中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张旭鹏 《史学月刊》2006,1(5):79-86,93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的有益视角,它有利于揭示现代性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一面,促使人们加强对现代性的反思并发掘其尚未释放的理性潜能,从而实现现代性的重建。就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而言,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过多地集中于剖析其“西化”本质,忽视了现代性的某些普遍内涵,使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局限于中西对立的二元视野。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现代性,就应当突破上述理论框架,认识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同时借鉴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作用,努力实现现代性的解放功能。  相似文献   

5.
吴楠 《攀登》2010,29(4):47-50,81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不是单向度的线性推进,而是在三个相互连接层面上的有序布展。其具体表现为:以异化劳动为尺度的现代性伦理批判;以分工为基础的现代性实证批判;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本质批判。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在“古史辨”中以进化史观作为怀疑古史的理论基础,以科学理性的认知观作为疑、信古史的基本准则,以由进化观念演变而来的历史演进法作为考察古史的思维工具,并以假设与求证的方法作为考辨古史的主要方法,这在历史认知与解释层面上鲜明地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并使得顾颉刚的史学观念、思维方法在学术理念与治学方法上大大超越了以清代汉学家及疑古学者、晚清今文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疑古辨伪之学,将中国的古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顾颉刚在运用其具有现代性的史学观念、方法时,因应其进化论的预设而过度使用“默证法”,在历史演进法的使用上囿于“一元单向”演进模式的窠臼,在假设与求证中未能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些都影响到“古史辨”理论与方法在古史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杜雅丽 《沧桑》2014,(2):78-81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应用,生产劳动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又使工人异化劳动的程度不断加深,马克思正是在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发了他的技术异化思想。马克思对技术的批判,实质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双重维度的批判,这种双重维度,是内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的。  相似文献   

8.
崔堂凯  李波 《攀登》2023,(5):28-33
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平与发展是重塑全球发展理念的价值共识,公平与正义是重构全球治理体系的价值准则,民主与自由是重建现代政治文明的价值目标。从本质特征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彰显了全人类的主体特征、世界大同的目标特征、高阶正义的伦理特征。以此建立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性方案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性治理超越西方霸权主义实践、以合作共赢的现代性意识超越西方零和博弈狭隘理念,进而实现全球治理价值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姜方炳  徐士青 《沧桑》2008,(4):149-150
现代性,出路抑或绝路?这是诸多社会理论家们一直乐此不疲地追寻着的话题,而马克斯·韦伯无疑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因此,借助韦伯理性化思想思索现代性问题,并探究人对世界和生命之意义是个十分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便是以启蒙理性为着眼点,透过韦伯的思想反思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展望现代性方案的出路,并认为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必须坚持超越与创新的思想,任何偏执的思想取向都将陷入韦伯命题式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吴兆雪杨耕一,问题的提出以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当代中国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研讨以及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把人类解放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论证了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自然及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压迫中获得解放的过程。此理论作为理想,既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辩证地理解。这对于我国目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些的新的"民本"理论,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性嬗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者虽然相差一个世纪,但马克思主义超前地预示到后现代的某事物特征,两者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中有着相通之处。本文主要从正面去分析两者的相遇,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不可超越的视界,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不断发展,不断获得更赋时代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现代性和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性的一种理论主张.这首先就涉及到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按照19世纪的进步理论以及20世纪的早期的现代化理论,现代性被说成是某些美好价值的实现.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带来的物质丰裕、文化上的理性宽容等,都属于现代性.凡是与之相反的东西,都属于非现代性或传统性.现代化就是现代性因素战胜前现代性因素或传统因素.但是,这种理解有简单化倾向,即按照一种价值体系把现代社会一分为二,把真善美归于现代性,把假丑恶归于社会发展的落后.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社会向工业时代过渡,经济、文化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为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19世纪至今的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有组织的资本主义阶段和非西方式的民主经济阶段。可将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称为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类型出现危机的结果,而新的现代性类型是通过寻找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组织关系来形成的。分析资本主义三次大转型的经济、社会根源,可以清晰地洞察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三次大转型的新理论框架为预测全球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理论综合了18世纪以来西欧三个主要国家的进步思想,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主张激进社会变革的理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与他出生的环境、当时的文化语境、他的流亡生涯和人道主义精神分不开。本文简要考察了爱德华·萨义德等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对马克思理论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德国、俄国、英国和法国的传播、释义和本土化的场景进行了分析。一战前,德国工人运动的巨大发展,使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主要关注以渐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在俄国,马克思有关以暴力革命方式实现社会变革的观念在列宁那里得到强有力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左翼思想家发展了马克思有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文化生产的理论,并借以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幻象。二战后的法国,左翼思想家们展开了一场保卫马克思理论的斗争,致力于将马克思理论从政党化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我们认为,马克思理论在欧洲的旅行及其遭遇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继承马克思富有生命力的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资本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纯理论争论的核心领域。依据马克思经济学有关资本概念及资本理论的讨论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预付货币资本的内涵、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资本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积累与竞争的资本性质这三方面内容的层层推进和深入解析,科学地揭示了现实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无疑,这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16,(5)
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一度是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重点,英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和马克思的长期居住地受到他的很多关注。马克思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却不局限于英国本身,还对它殖民地与附属国的境况做出分析。印度作为英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的中心,对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意义重大。马克思也就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其未来结果作出过经典的论述,其中包含了马克思研究历史的一系列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借鉴这些观点与方法于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于沛 《世界历史》2007,(5):4-11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既有批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理论贡献,也有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这并没有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使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与时俱进,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是在双重的涵义上阐述其历史理论的 :在形而上的层面 ,他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人与人相互依赖、人与物相互依赖和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三个阶段 ;在现实的层面 ,他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 ,区分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 ,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人自身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马克思对人自身发展阶段的划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学意义 ,它为我们研究人类文化模式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标准。依此 ,我们可以将文化模式分为前现代的文化模式、现代的文化模式和未来的文化模式。后现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前现代文化模式的回复 ,并未超越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