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眠龙洞怀古     
洱海之源,万山丛中,苍松复盖着一座古老的寺字——兰若寺,白云遮掩着一个奇特的山洞——眠龙洞。关于这座寺宇,“兰若寺常住碑”上这样记载:“寺僧慧明为先开本寺之主,代代禅灯永续,佛法常新。迨至大明建文皇帝逃生至此,见岩前有古洞,彼时树木丛茂,即隐居之焉。自建文去后,得  相似文献   

2.
建文帝在位期间,革祖宗之弊政,诞布维新,广施宽政,尊右文教,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彬彬文治社会,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洪武以来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危机。然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和建文政权的覆亡,这些举措和政策也大多未能付诸实践,随即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相似文献   

3.
夏同龢为贵州历史上两个状元之一,其《状元策论答卷》与光绪帝当时维新变法的思想相近,从“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个方面阐述了执政及变法之要,通篇洋溢着爱国、务实、变革、维新的思想,有较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明成祖朱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明史》说他“貌奇伟,美货髯,智勇有大略。”又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词,他确有过人之处。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潭的第四号,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朱元潭死后,传位给他的孙子允欢,年号建文。“时诸王以等属雍重兵,多不法。”且欲图害燕王。建文元年(1399年),明成祖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是年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还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明成祖在位22年(140-1424…  相似文献   

5.
试论唐才常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才常(1867—1900),字绂丞,又字佛尘,在参加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后,以“洴澼子”为号,表示要除旧布新、变法图强的意愿。他在变法运动中先后任《湘学报》主笔、湖南时务学堂分教习、南学会议事会友、《湘报》总撰述,并在浏阳创办过算学馆和群萌学会。他在宣传维新变法中所做的工作仅次于康、梁,影响颇为不小。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奔走于香港、南洋、日本、上海等地,一方面继续与康有为、梁启超保持联系;一方面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接触,订有合作之约,并有撮合康有为与孙中山协力共事的意图,但未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奇才,他集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于一身.他创作的恋情小说以惆怅、忧郁之情,细腻地叙述了一个个梦萦情牵的爱情故事,因而有人谓其开“鸳鸯蝴蝶派”之先河,他就是一代才子苏曼殊.然而,这看似多愁善感的一介文士,一度曾想刺杀康有为! 原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孙中山的帮助下逃亡到日本东京,当时与康同行的梁启超有改弦更张之意,想与孙中山联合起来重组新党,但他知道康有为的执拗脾气.于是,梁启超便试探性地与康有为商量道:“此事对我们也大有好处.孙逸仙答应假如联合有望,他就给我开个介绍信去檀香山募捐.先生,我们现在困守异乡不是办法,要想重振大业,手中有钱才行啊!”  相似文献   

7.
曾被时人称作“大儒”的方孝孺,陈法在《方孝孺论》中则指出那是人们“习而不察”所致,并针对方孝孺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批评方氏是“不学无术,刚愎自用”的渺小人物,批评他身为惠帝重臣,竟然违背“君子以仁义之道光辅其君”的准则,以致国亡谚死,牵连八百余名无辜,可谓不仁、不智;《方论》还批评惠帝庸劣无能,提出“且为建文者,为夷、齐、泰伯之让,则至德光昭千古矣”的主张,颇有些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舜臣 《文献》2022,(6):146-156
明初诗文僧释守仁的《梦观集》,在明代出现过两种刊本:一种是建文三年刊本,即日藏抄本的底本;另一种是约永乐至天顺年间的抽改本,南京图书馆藏有前三卷。南图藏本在建文刊本的基础上抽改了卷首序文和书末题识,将书前序作者方孝孺易为宋濂,将书末祥耏题识的落款由“建文二年岁在辛巳季春”改为“洪武岁在辛巳季春”。但研究者不识,误以抽改本为原刊本,以日藏抄本的底本为抽改本,以序作者为宋濂。《梦观集》两种刊本的细微变化,是永乐“革除”建文年号和“禁书令”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9.
林传甲是清末民初一位具有维新和爱国思想的教育家、地理学家。他于1905年奉调来到黑龙江省创办教育,对黑龙江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他不愧为黑龙江省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10.
趙卓 《中华文史论丛》2023,(3):225-243+396
明初名宦嚴震直在朱棣即位後被派往北方諸省巡視,死於途中。受明前期禁革建文朝事及建文流亡傳説之影響,明中期以來對於嚴震直死因及晚節的認定,衆説紛紜。與此同時,嚴震直後人所彙纂的記録、頌揚先祖功績的《流芳録》,也幾經重訂再刊。嚴氏家族意圖利用時勢變化和相關傳説,並藉助旌忠祠的興修與重建,推動嚴震直的形象由“建文降臣”向“殉節忠臣”轉變,展現了一個江南地方家族對於國家政治與輿論的持續關注以及適時的因應。  相似文献   

11.
谭嗣同的民权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谭嗣同全面地剖析权力结构(君民、官民、士民)关系并进行民权设计,同时也注意个人自由之弘扬;第二阶段转向权力结构关系尤其是君(臣)民关系的新阐释,大力鼓吹其民主思想,对个人自由采取笼而统之的态度;第三阶段主要关心权力结构中的官民关系和全力依托于学会来改善这种关系,在名实之辨中达到实际地维新变革,伸张民权之呼声较弱,个人自由排除在他的关切之外,民主的理想仅成为维护伦常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谭嗣同的民权观迥异于西方自由主义。之所以如此,在于他对民权的价值评判即“是目的还是手段”上。家国一体的致思起点,很难让其民权思想游离振衰起弱这一工具性的强烈急务,这是造成他疏离自由主义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2.
十一、沦陷时期的维新政府日军攻陷南京后,国民政府原址成了日军的军事机关。不久,就被日军卵翼的“维新政府”占用。南京维新政府是日军占领南京三个半月后扶植成立的一个伪政权。从成立到解散,这一短命的傀儡小朝廷在这里仅仅存在了两年零一天的时间。1938年以前,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中沦陷地区扶植了大小20余个治安维持会。为了“建立高度的亲日政权”,从而“奠定以日本为盟主的中国一个地域的基础”,日本华中方面军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他政权。在华中派遣军特务机关长田田宽三的策划下,以梁鸿志、温宗尧、陈群等汉奸为主要班底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陈在日本扶植的“维新政府”担任外交部长,其汉奸活动引起爱国民众的义愤,而他在政治上的重要影响更使他成为重庆国民党当局必须首先铲除的对象。然而陈老奸巨猾,行动诡秘,戒备森严,要暗杀他谈何容易!本文生动再现了陈被刺的曲折、惊险的一幅幅画面。  相似文献   

14.
清光绪帝载循四岁即位登基入承大统,在位34年(1875年-1908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终生处在想槽太后的淫威之下。光绪皇帝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危机四伏,内忧外患激烈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不幸,光绪皇帝“颇想有所作为”。他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够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①他勇于“向前看”、勇于“向西方学习”。②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戊戌维新变法,这两件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震撼世界的大事中,他励精图治、救亡图存、反思进取。在他生命的后期,他虽然被囚流台,长期与世隔绝。但他从不放弃实…  相似文献   

15.
明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曾连续上演了两幕“削藩”的活剧。两剧的导演,一是建文帝朱允蚊,一是永乐帝朱棣。建文“削藩”,激起“靖难之变”,刀光剑影,干戈扰攘,结果皇冠落地,江山易主;永乐“削藩”,从容不迫,谈笑之间,恶藩被削,众王俯首。同样是“削藩”,为何结局竟有天壤之别?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问号。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九十年代,腐败的清王朝历遭外侮。丧权失地,中国频临世界列强瓜剖豆分的危机。一时间,救亡图存的呼声高昂,维新变法的思潮涌起,各种救国团体相继出现,数十种鼓吹变法的报刊流播全国。经过几年舆论准备,终于在1898年的复秋之际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历时103天,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尽管维新运动被镇压,但维新志士们所表现的强烈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的高尚品格,是令人敬仰的。贵州也有一批维新运动的鼓吹者和参加者。其中就有黎汝谦,其几篇宣扬变法的文章,收入他的《夷牢溪庐文钞》中。值此“戊戌变…  相似文献   

17.
甲午之败将“康(有为)党”推上了改革前台.“康党”名义上虽高举“维新”旗帜,但其政治倾向“反满反清”,其具体政治行为,更有浓重的“革命”嫌疑. “维新”抑或“革命”,自然并无对错可言.真正可议者,是其具体内容.如康有为意欲鼓动光绪设立“制度局”,以架空、取代清廷自中央到地方的现有各级官僚行政机构,即属异想天开,断难实现.而戊戌年最荒唐的政治构想,莫过于所谓的“中日合邦”.  相似文献   

18.
清末科举出身的梁士诒 ,受维新思想启发 ,积极吸收“实用之学” ,在兴办实业、筹款修建铁路、革新铁路管理方面具有较多建树。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财界的基础。民国初年 ,梁为袁世凯所重用 ,其行政权力仅次于袁 ,政治生涯达到峰巅 ,由于积极拥戴袁世凯称帝 ,因而遭到世人的谴责 ,被迫避罪逃亡。日后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 ,一度登上国务总理宝座 ,出现了短暂的“辉煌” ,最终在军阀混战中下野 ,亦无法避免其悲剧式国务总理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郑观应(1842-1921)是我国近代史上主张“富强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著名实业家,也是较早宣扬维新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其代表作《盛世危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人生体验和求索精神。然而,作为一位诗人,他却几乎被后人遗忘了: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沉睡的酣梦。“强国御侮”为时代之音。黄遵宪所著的《日本国志》使主张维新变法的首领康、梁“至今才了解”“日本之所强”,“中国之所弱”,称之为“海内奇书”。黄遵宪进历亚、美、欧、非四大洲,被誉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其《人境庐诗草》和《日本杂事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是时代之最强音,被誉为“史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