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前言大遗址,即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1]。有效的对大遗址实行保护,发挥其价值,使大遗址的保护能够惠及民生,是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头戏。展示作为联接公众与遗址的之间的桥梁,是遗产保护与价值阐释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然而,现阶段展示工作存在着"方式单一、内容单一、信息源单一"等问题,使得公众无法真正了解遗产的价值、无法了解  相似文献   

2.
考古与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两个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近年来我国大遗址保护的一种创新模武.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正确理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处理好"考古遗址"与"公园"之间的关系,确保考古遗址公园的特质属性和发展走向,也要全面准确把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考古工作的定位.这种正确的定位有利于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深入研究及有效展示,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3.
官信  闫亚林 《江汉考古》2008,(1):129-132
自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宣布,从2005年起,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以来,从大遗址项目库的建立、专项经费的设立、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的初步建立、相关规划编制、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办法的出台,到汉阳陵、金沙、殷墟、高句丽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的建设开放,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在"十一五"头三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大遗址保护依然面临着人为和自然两方  相似文献   

4.
有关中国大遗址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实践,分别对大遗址的概念、大遗址与考古发掘的关系、大遗址的研究、大遗址的保护及展示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5.
彭文 《文博》2014,(3):85-88
"遗址博物馆的展示环境"包括博物馆内部的展示环境及遗址和博物馆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于文物本身、遗址的保护和展示的效果之间。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设计,以文物与遗址的科学保护为前提,通过对影响和制约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某些因素进行的分析,进而说明在针对遗址博物馆所做的展示环境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2010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在京签订了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此举标志着以楚纪南故城为中心的大遗址,在规划、保护、展示、研究方面的保护管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标志着将荆州片区建设成为我国楚文明集中展示地与南方大遗址保护重要示范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的大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史的主要载体,大遗址不仅有着突出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更具有不可再生与不可替代性,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与辉煌文明的见证。在当代城市不断发展与扩张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遗址正面临着如何保护与延续、如何展示与宣传等诸多问题,以使遗址保护与其内在文化价值的传播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并最终为现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谨以金沙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为例,抛砖引玉,对如何科学保护城市大遗址并合理有效利用遗址本身、充分发挥遗址的社会价值与功能进行思考与探索,以期为城市建设中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大遗址保护是长期困扰我国的一个日益迫切的课题。本文提出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将大遗址抢救保护与展示宣传予以整体考虑。并建议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重点园区的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提出将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成10~20个专门的考古工作基地(站);20~30个遗址博物馆;10~1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8~10处大遗址保护片区;形成一批大遗址保护的理论和科技成果等基本指标。规划指出,要重点做好汉唐帝陵、紫金城城址及铁河古墓群、明中都皇故城等遗址的保护展示,以及景德镇御窑厂、圆明园等遗址的展示利用提升,整体提升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大遗址"保护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实践的开展,近年来与"大遗址"保护相关的研究激增,成果日丰。主要集中在"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基本概念和理论探讨、文化和社会价值阐释、保护利用思路和实践总结,以及对典型遗址、重点案例的分析研究方面。在广泛搜寻、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就"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述评,提出"过程跟踪"对于推进大遗址保护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文物本体是遗址博物馆展示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对国内遗址博物馆的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模式的分析,探讨了遗址博物馆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模式的相关性,及影响遗址博物馆本体保护与展示模式协调统一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在环境条件允许及保护手段可行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展示的内容及展示模式,建立遗址博物馆科学展示模式及相关适宜保护系统,实现遗址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大遗址的价值日益显现。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被列入国家“十一五”以来的大遗址专项规划名单。“两坊一街”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的一部分。其保护展示工程以保护遗址本体、展现遗址格局和凸显历史文化为重点,同时兼具城市公园休憩、体验、娱乐、观赏等基本功能。本文以遗址保护展示为主线,以景观设计为辅,以遗址公园为载体,以城市规划为归处,就“两坊一街”规划前后概貌、遗址保护政策、规划原则、设计理念等方面做了阐述。“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不仅具有保护城市遗产,而且还具有营造城市休憩空间,打造城市生态绿肺,宣传城市历史文化等意义。以洛阳大遗址保护为契机,将“两坊一街”努力打造为兼具遗址保护、生态休闲、体验观光等功能的遗址文旅公园。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09,(22):85-85
2009年10月31日,随着"大遗址保护成果展"在洛阳博物馆新馆开展,中国大遗址保护精品工程集体"亮相"。"大遗址保护成果展"通过图片资料、沙盘模型、声光投影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中国大遗址保护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位中国北方黄河中游地区的大遗址,由于气候半干不湿,不利于有机质文物的保存。结合汉阳陵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环境和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经过分析、对比、研究、论证,我们探索出9种黄土地区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8,(1)
正洛阳市文物局编本书以隋唐洛阳城遗址明堂和天堂区域的保护展示工作为基础,对10年来洛阳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内容分为历史追踪、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和创新活化四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了天堂和明堂遗址从文献到现实、从无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大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的持续开展,考古遗址公园这一表现形式逐渐引领着考古遗址走出学术界的象牙塔,成为普通公众共享的空间和场所。如何在保护遗址的同时,对遗址历史信息进行正确的理解与展示,真正实现遗址公园的普及性和公众性,使之成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亮点,是现阶段遗址公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传播学视阈出发,通过对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策略的分析研究,探索在多元诉求下如何增强遗址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以实现弘扬传承考古遗址价值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杜久明 《中原文物》2007,(4):102-107
河南省安阳市对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进行有效保护、重点展示、合理利用,使殷墟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有效地解决了考古成果社会化、普及化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中国大遗址的考古、保护、展示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8.
郑州商代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以城垣和宫殿区为代表的各项遗址缺乏普通意义上的观赏价值,加之遗址处于城市中心区,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突出,保护难度较大。因此,强化积极保护原则,在城垣本体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展示利用,建设融考古发掘研究、遗址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遗址保护事业持续稳步发展:概念逐渐明确,队伍不断壮大,制度日臻完善,工作趋于主动,考古学及多学科合作的作用切实加强。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大遗址保护研究展示的现代化体系和地区的建设作进一步研究,必将促进大遗址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遗址保护是从“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大遗址的发现、遗产价值内涵和构成、遗产保存状况等,都依赖于考古工作的揭示和认知;另一方面,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实践又推动了考古工作的理念和实践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各级政府没有真正依法将大遗址保护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遗址保护和土地资源配置存在很大的矛盾;保护管理体制不顺;保护涉及的各行业部门之间协调性差;以及大遗址保护缺乏国家专项政策的支持,等等。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从文物领域的行业性工作走向全民共享的过程中,如何既坚守“专业性”,又延展“公共性”,不仅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进一步激发和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方面。大遗址保护利用涉及到的“决策权”与“参与权”之争,主要出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家学者—行政官员”“决策群体—社会公众”等几个不同层面,其各自不同的诉求对大遗址保护利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应明确大遗址保护利用涉及的人口、土地、拆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拓宽大遗址保护利用资金渠道;完善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平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国家性和公共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