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抗战末期,为了稳定民心、笼络人才,同时也为挖掘高素质兵源,克服征兵流弊,国民党政权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由于知识青年素有爱国之志,加上国际形势有利和国民党各方的努力,报名人数迅速达到13万。青年军共编成9个师,分驻南方各地集中训练。青年军的管理训练与国民党一般部队相比,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1946年秋,是批青年军大部复员。  相似文献   

2.
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从运动的缘起、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本认为,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侯德础 《民国档案》2006,6(2):118-125
抗日战争后期于1943年11月正式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我国大、中学生在国民党战场战局危殆的紧急关头毅然大批入伍从军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发动,经国民党、三青团、政府兵役机关和教育部门的努力推进,迅速形成知识青年入伍当兵的热潮,不仅使抗日军队尤其是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获得了大批有知识的生力军,也使中国的兵役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胡宗南主持的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是国民党为对日持久作战、与中共争夺知识青年、弥补干部不足的短板而创设的干部训练机构.该训练团存续时间长达七年,几乎贯穿整个全面抗战时期.战干团一方面延续黄埔模式与国民党干部训练传统,另一方面又加入胡宗南个人治军特色.受训干部大多被派遣到部队基层、西北地区或沦陷区.战干团在源源不断地为持久抗战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更成为胡宗南限制中共力量发展、垄断地方资源、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工具.围绕"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引发的国共摩擦及国民党内部军政冲突,凸显了胡宗南在多元势力中拓展个人权力网络的尴尬遭遇,也折射出战时地方力量消长背后的独特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5.
日械部队在国民党军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抗战胜利时,受外援减少和自给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蒋介石在抗战末期确定的美械、国械列装计划实施受阻。为摆脱部队整体装备水平不高的局面,国民党军将利用重点转向收缴的日军装备,日械部队由此出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时,日械部队已占国民党军的半数以上,规模和数量远超同期的美械、国械部队,形成了包含主力军、师部队,要塞炮兵和特种兵部队,宪警和地方保安部队在内的完整结构体系,成为国民党军在战争期间的绝对主力。但由于国民政府工业基础薄弱和组织能力低下,日械部队显露出筹划管理不善、装备整修缓慢、军畜配备不足、物资分配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最终在消耗巨大而难以补充的困境中走向消亡,成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编制和装备体系改革失败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正>在抗战历史上,东北军有一支著名的部队——东北军第一军,后改编为国民党第五十一军,他们曾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一位本与这支部队毫不相干的国民党将领刘昌义的率领下,投入了新中国的怀抱。抗日将领刘昌义刘昌义,字彦峰,河北任丘人,生于1905年12月6日。西北军军官学校高级班毕业的他,早年在西北军任职,从1929年蒋冯战争起,一直追随冯玉祥。1933年4月,  相似文献   

7.
项英与新四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少将王辅一抗日战争前期,由于蒋介石的政治偏见,新四军的编制数额、军饷发放、军械物资补给和活动区域等方面,均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岐视和限制。1938年夏季,国民党当局发给新四军的军服,只够供给军部和直属单位及一部分部队,前方部队中...  相似文献   

8.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9.
《湖南文史》2012,(7):43-43
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来到延安后,迅速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抗战开始后,作战部队大多开拔,新来的知识青年大多还是男性,延安的男女之比据说是18:11不过新来的知识青年中有不少女性,这些女性无不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又大多来自大小城镇,仪容时尚,气质文雅,立即成了男性的“觊觎”目标。  相似文献   

10.
1938年3、4月间,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部队在台儿庄地区歼灭日军矶谷和坂垣两个精锐师团1万余人,这是我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最为精彩最为壮烈的一幕,打破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野心,意义十分重大。但是这样一个大胜仗,竟主要是由国民党杂牌军打出来的。在当时日军步步紧逼、气焰嚣张,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李宗仁能指挥“杂牌”部队打一个大胜仗,实属不易。战后蒋介石曾惊讶地对李宗仁说:“你居然能指挥杂牌部队!”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李宗仁巧妙运用他的用人艺术,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11.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五十军是由国民党六十军长春起义而改编建立的。1948年10月17日,国民党六十军在长春起义后,中央军委根据党的政策,1949年1月2日正式称这支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随后从各老部队、院校调入1500名骨干,按照我军建军原则建立了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和政工制度,对部队进行了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而使这支部队成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相似文献   

13.
潘荣 《文史春秋》2003,(12):15-17
1945年10月的一天,驻守新界的港英哨兵被突如其来的情境吓得目瞪口呆: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跨越边界线,浩浩荡荡进入新界,向九龙进发。急坏了的港英政府再三要求与广东军方协商并达成协议,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共十多万国民党部队经香港北运。中英协议的背景及内容如何?国民党北上部队的命运如何?本文将一一详叙。  相似文献   

14.
刘永宏 《铁军》2011,(4):29-29
一八一团多年传唱着一首歌,歌词第一句:"我们是金刚钻,我们是排头兵。"每当听到这歌声,我心中都充满着自豪,我为自己曾是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的一员而无限自豪。就是这支部队打响新四军东进抗日的第一枪,坚守淮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围歼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的作战,然后又挥师南下,渡江作战,直捣南京的国民党总统府。  相似文献   

15.
1948年10月,东北长春市寒风萧萧,落叶纷纷。人民解放军如铜墙铁壁,把城内10万国民党部队围屯快7个月了,敌人的战争局面日益见蹙,阴霾的空气在人迹稀少、饿殍载道的孤城上空弥漫着。  相似文献   

16.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其基本力量主要是一批“有些知识而又没有充分知识”的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的纷纷涌入,大大强化了国民党的党势和声威,但随之而起的是对国民党构成新的政治参与压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民党的组织运作。就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初衷而言,党务组织是其改组重心所在。然而正是在这一方面,国民党改组实际上是不成功的。在“中体俄用”的治党策略下,仅袭用了俄共的组织形式,而未能得其组织内蕴,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未如孙中山所期望的那样改造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两党组织形态的异同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两党合作的命运。大量事实表明,国共后来成败分殊的结局,实际早在两党第一次合作之际即已渐露端倪。  相似文献   

17.
忆滇西会战     
我是麻阳大桥江乡石垅溪村人。1940年10月,我16岁,跟随舅父到洪江撑船拉纤。就在这年年底,我被洪江的乡公所抓去当壮丁,直到1948年淮海战役中,我投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脱离国民党部队。在国民党部队服役期间,我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最使我难忘的是1944年的滇西中日之战。  相似文献   

18.
忆滇西会战     
我是麻阳大桥江乡石垅溪村人。1940年10月,我16岁,跟随舅父到洪江撑船拉纤。就在这年年底,我被洪江的乡公所抓去当壮丁,直到1948年淮海战役中,我投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脱离国民党部队。在国民党部队服役期间,我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最使我难忘的是1944年的滇西中日之战。  相似文献   

19.
姜涛 《中国现代史》2022,(10):135-146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近代化军事理念的后勤体制。战前军队军粮通常就地征发,战时则由后方办理,向前方部队补给。与此同时,军粮配拨权力逐渐收归中央,更便于统筹与调剂。理论上,各级兵站与军粮局设立后,军队可专心练兵、作战,不必参与军粮的配拔、征集、移交、补给诸环节。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地方粮政部门、军粮局、兵站以及各部队间难以协调,在体现军事近代化的后勤体制下,国民党军军粮补给反陷入困境。国民党军队后勤补给运作的失灵,使前线部队士兵温饱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严重影响国民党军战斗力。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国成立后,退居台湾的国民党不甘心失败,利用空中优势频繁对上海等大城市及华东沿海地区进行轰炸、封锁,实施各种破坏活动。为加强华东地区的防空力量,抗击国民党空军,并为解放台湾作准备,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组织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四混成旅。这支部队在诞生及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骄人的战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