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传照 《攀登》2008,27(5):53-5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利益分化现象。适度的利益分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也对执政党提出了利益整合的要求。提高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应着力提高执政党依靠社会组织进行整合及其价值整合和组织整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在村级治理中的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占彪 《攀登》2006,25(4):21-23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社会发生了分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团体。党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对农村社会的整合,是关系到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就此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国际生态环境,尤其是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提出了特殊要求,从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黄海英 《攀登》2006,25(1):77-79
本文以赣南山区D村为例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青年群体分化现象,并对农村青年的分化趋势及农村青年群体分化的社会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实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被消灭或削弱,农民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一部分原来的中农甚至贫雇农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扶助下,辛勤劳动。努力经营,上升为新富农。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打消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农民发展生产的顾虑,鼓励他们劳动发家,对于克服根据地由于战乱和敌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新富农经济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对新富农的政策一度发生动摇,但很快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边区的农村经济,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边区的阶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满足了群众自给的需要,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边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为边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边区农村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其原因是边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边区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会道门组织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演变述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会道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产生的带有宗教和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几百年来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抗战时期,面对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时代大潮,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会道门组织也在这一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发生了与前期不同的变动、分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中共采取了政治说服、宽大为怀和打击消灭等策略方针,对会道门组织进行了改编,成效显,表现了灵活的政治原则和高度的智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吴庆裕 《神州》2013,(7):201-201
党群关系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来,一直都是党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基础,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但是随着我国新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党群关系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本文着重的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是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将党群关系所面临的问题逐一解决。  相似文献   

9.
吴庆裕 《神州》2013,(12):170-170
党群关系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来,一直都是党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基础,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但是随着我国新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党群关系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本文着重的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是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将党群关系所面临的问题逐一解决。  相似文献   

10.
叶瑞翠 《风景名胜》2020,(2):0173-0174
污水治理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农村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污水便是农村环境中造成污染的部分,在村民产生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如果没有及时对这些污水进行治理,则会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导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因此,要有效治理污水,提升农村的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乡村社会空间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乡村日常社会生活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异与组合格局,其归根结底是由乡村社会主体的群体分化形成的。我国乡村发展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变化尤其显著,研究其社会空间问题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乡村社会空间的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过程及现状特征,揭示了其形成演化的机制与规律,并对我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发展趋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last two centurie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have shaped the present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all the social processes, special attention has to be drawn to the post‐World War II transition from an agricultural to an industrial society. This brought about intensive urbanization and led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t present,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to an information society exercises influence on social patterns. Of the political factors that have 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rocesses in Estonia, the politics of Russia (former Soviet Union)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Estonia has been both directly involved and a separate political entity. Already for the second time the economy of the Republic of Estonia has had to reorient from the eastern markets to the western. This has also brought about sharp chang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regions, some of which have become backwar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stonia today is mainly the combined resul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Soviet era and the new processes that started with the transi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13.
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中财委在领导全国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中,通过贸易系统的恢复和商业资本的注入,复苏了被国民党政府及长年战争中断的城乡交流。随后,中财委在工商业调整中拟订了收购土产等政策并转交了城市经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交流的发展,使国内经济得以恢复,并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统筹好当今的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广西近代圩市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广西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广西近代圩市发生相应的变迁。就具体的圩市而言,广西近代圩市有兴有废,但总的趋势是兴多废少;从圩市贸易来看,广西近代圩市有盛有衰,但大部分圩市固定人口增加,商业目渐繁盛,圩市的交易圈也不断扩大;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可供交易的商品目益增多,从而使圩期逐步缩短。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西近代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5.
女招待是在妇女解放思潮的推动下,伴随着近代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女性职业,也是民国时期底层女性的主要职业之一。广州女招待出现较早,人数众多,她们生活艰难,职业环境特殊。在社会舆论的压力和茶楼男工的暴力抵制下,广州市政府曾两度禁止女招待。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女子入职服务行业大势所趋,广州市政府不得不承认女招待职业的合法性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但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有力保障,她们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生活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中文盲半文盲普遍存在的现实难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大规模的农村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山西省政府对农村扫盲工作高度重视,通过积极的宣传动员、有效的组织管理以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优秀人才。由于农村扫盲受到时代与环境的限制,亦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学习形式僵化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习俗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作为新时期经济改革的突破口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社会习俗的相应变化。首先是在消费习俗方面的变化 ,即在服饰、饮食、居住和出行四个方面反映出的物质层面的变化 ;其次是礼仪习俗和民间信仰的变化 ,反映出在意识观念层面的变化。 2 0世纪 8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习俗的变化 ,除了体现出社会习俗的基本特征 (即具体内容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并存 )外 ,还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 ,如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逆性 ,在呈现多元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可控倾向。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广东乡村的基层权力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捷 《史学月刊》2003,1(5):89-96
民国初年,受到辛亥革命冲击的广东乡村基层权力机构以各种方式恢复和重建。这些机构包括警局、区乡办事所和团局,而主要是团局。控制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人物有士绅、商人、回乡官吏、退伍军官等,有军事经历、直接掌握武力者通常在这些机构中担任主角。由于广东政局动荡,省、县政府对乡村往往不能充分行使权力,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获得很大的独立性,有时甚至同政府、军队发生冲突。国民政府成立后,广东实行新县政,但民国初年形成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的格局,在不少地区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顺义 《攀登》2007,26(1):24-28
本文分析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措施。提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高度重视,又需要农村集体与广大农民的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为城镇职工提供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险项目的同时,在农村构建起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复合型社会保障制度。此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其变迁过程中呈现出路径依赖的惯性特征。60年的建构与改革,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渐行渐近,逐步建立了独立于"生产系统"之外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并不断趋向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目标模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