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考古工作中,出土不少巴蜀铜印,除部分是汉字印外,大多数是未经释读的巴蜀文字。有些学者对于巴蜀文字的图象化、符号化的表现,认为不应视之为文字;孙华先生称之为“巴蜀符号”,四川学者则称“巴蜀图语”。李学勤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刻在印章上的如不视为文字,就难以解释了。高文先生等大力搜罗,汇编成《巴蜀铜印》一书问世(高文、高成刚《巴蜀铜印》,上海书店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三月,四川省新都县马家公社发现一座战国时期的土坑木槨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铜印,其中有一件方形铜印引入注目."方印一枚.宽3.5、高1.4厘米.背微拱,中为鋬钮,有四饕餮组成的图案纹饰.印文为一组'巴蜀图语'符号.下部两侧各立一人,伸手相握,手下置一罍.手上有一图形符号,在墓内所出的一些铜器上,均雕刻与此图形繁简略异的符号.图形两侧又各有一口向上的铎.用图语组合成的印章过去很少见,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用物."(图一)  相似文献   

3.
正目次一形制分析及年代推定二渊源及传播三相关问题研究四结语吴越系铜剑主要指春秋中晚期以后各国普遍流行的厚格有箍有首及薄格圆茎有首铜剑,即林寿晋所称东周式铜剑的Ⅱ式、Ⅲ式剑~([1]),及李伯谦所称的中原地区东周C型、D型铜剑~([2])。一般认为,这些类型的铜剑源于吴越地区~([3])。其早期形制的剑当然也应属吴越系铜  相似文献   

4.
1999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队在对凤翔黄家庄秦墓地A区3号墓进行发掘,出土了1枚印为“忠仁思士,,的铜印,“这不是一般的人名用章,而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儒家吉语,说明至少在战国末期,人们还自然地把儒家思想作为崇尚的对象”。这枚铜印的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秦部分中下层的官吏、士人所信奉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5.
略论人面纹扁茎铜短剑钟少异本文所谓人面纹扁茎铜短剑,是指先秦时期一种独特的铜剑。它的剑身呈柳叶形,剑身基部普遍装饰一正视的人面纹,或圆脸无发,或长脸有发;扁茎,茎上有穿孔,茎的下部较宽,且两面均做出四槽。这种青铜短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传世品,一...  相似文献   

6.
1975年湖北省江陵考古工作站收到当地农民交来的两把巴式铜剑,并暂存于工作站的太晖观内。这两把剑是纪南城附近农民所交,应为当地挖出。巴式剑在纪南城及其周围少见.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铜剑1,完整。为柳叶形长剑,有脊,首部有二穿。一穿在首端正中,一穿在首脊侧。素面。剑身一面铸有一只虎的图形,虎的尾部有三个符号,组成常见的“巴蜀徽识”。剑全长65、最宽处4.6、首部长10.5厘米(图一,3;图  相似文献   

7.
什邡巴蜀印文考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什邡巴蜀印文考义冯广宏,王家祐一、巴蜀文字与古汉字有过共用时期1992年,什邡县丝绸厂工地发掘21号船棺葬时,出土一枚3.5厘米见方的铜印。正面印文为巴蜀日语,背面纽部铸有四个古汉字(图一)。据什邡县文管所考证,此印时代约距今2500年①,为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8.
1994年6月在黑龙江省宾县光恩乡马鞍山大桥出土了一枚契丹大字铜印。铜印现存宾县文物管理所。宾县文物管理所的李伯权先生当时惠我一份印样,命我代为鉴定。限于我当时解读契丹大字的水平和篆体契丹大字还原为楷体的水平,我仅能告知他印的文字是契丹大字,  相似文献   

9.
1982年3月江西高安市土产公司废品收购部仓库工作人员拣选到一枚元末红巾军铜印,现藏江西高安市博物馆。该印铜质圆形,直径10.3、厚0.7厘米,重900克(图一)。印面中心略显凸起,以正方形方框分隔为内外区,内区正方形边长7厘米,上该阳文九叠篆体“管军千户所印”六字(图二);外区四郭饰四割对称的三角形卷云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临颍县文化馆在全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汉魏许都故城遗址西南角的董村征集到四方铜印。这些铜印的造型基本相同,均为扁正方体,边长2.3、厚0.9、纽高1.3、通高2.2厘米,重约64克(图一)。印背面有龟纽,龟昂首站立,四足张开呈鱼鳍状,龟背满布龟甲纹(图二)。印面均无格无栏,阴刻篆书。现将印文分别介绍如下:第一,“奉车都尉”,二行四字(图三∶1)。第二,“偏将军印章”,三行五字(图三∶2)。第三,“殿中都尉”,二行四字(图三∶3)。第四,“广野将军章”,三行五字(图三∶4)。这四方印为同时、同地出土,而且除印文外,形制相同,其时代也应接近。…  相似文献   

11.
1987年5月,宝鸡县阳平镇村民给县博物馆交献铜印一枚。方形龟钮,边长2.3厘米,通高2.2厘米,重50克。印面篆刻阴文:“天帝使者”四字(见图)。据交献  相似文献   

12.
1990年2月16日,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达县地区平昌县泥龙乡多佛村村民在多佛山北坡150米处挖堰沟时,在距地表1.5米处的乱石隙中,掘得铜印42枚。平昌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随即派员前往实地调查,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在同一处地方又掘得了铜印3枚,共计45枚。出土时45枚铜印重叠散乱堆放,但保存完好,似古人有意埋藏之物。从印面看均未使用过,印文结字刚力,章款直朴,个别字虽有缺笔少划,却无空疏之感,恰恰显出凿印别具匠心。这批铜印章形制为鼻形钮方印,印面为正方形,厚1.1厘米,均阴刻篆文,边长、钮高、重量不一,按不同印文可以归纳为四  相似文献   

13.
1988年5月,房县门古镇狮子岩村的青年农民刘继群,在自己土坡地的坎下发现一灰色小陶罐。罐中藏有铜印一枚和重约一两的马蹄形银元宝一锭。印为黄铜铸,长方形。印面长9.2厘米,宽5.4厘米,边厚1.2厘米。直柱状纽,长9.8厘米,无穿。印重900克。印文共六字:“前营参将关防”,为阳刻九叠篆文,字体端正,大小、间距相等。印文四周围有阔边(见图)。银元宝形状规范,表面没有文字和年号。  相似文献   

14.
新疆三部志书对“汉归义羌长”铜印和“李崇之印□□”铜印两枚古印在出土时间、地点、内容、形制都有不同表述。本文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这两枚古印进行考证、辨析,指出资料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并谈了志书资料考证的四种主要方法:书证、物证、人证、理证。  相似文献   

15.
张德臣 《文博》2001,(6):77-78
咸阳市东郊一村民取土时,从一座已毁的汉墓中捡到五枚钱币及一方铜印。五枚钱币均为方孔圆钱,其中有大泉五十、五铢和货泉。  相似文献   

16.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农民政权颁发的"南郑县印","离八寺长官司印"和"潼川府经历司印"三方铜印,现在珍藏在四川省博物馆。这几方铜印的铸造时间都是大顺二年(1645)。 "南郑县印"一方。此印方形,厚1.4、边宽7.2厘米见方。印文篆书"南郑县印"四字,印背镌刻"礼部造,大顺二年正月  相似文献   

17.
1990年5月,在随州市万和区宠家村董家庄修水库时,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铜印。该印现珍藏于随州市博物馆内。这枚铜印底作圆形饼状。长扁方形印纽,质量1309克,通高9,直径12,厚1.7,印纽长7.3,宽3.1cm。方框内为阳刻九叠篆文“统军元帅之印”六字。方框四周各有阳刻回形对称纹饰。印背左右两边都有阴刻篆文,其左侧印文为“中书礼部造,太平三年□月□日”;右侧为“统军元帅之印”的字样(图一)。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乌市会通钱局铜印一枚 ,印面呈梯形 ,上窄下宽 ,上宽 8、下宽 1 4,印面通高 3 2毫米。印面共分两格 ,上格内为“乌市”二字 ,下格方形 ,印文为“会通钱局”四字。印纽下有三台阶 ,上为扁平柱纽。纽上有一圆穿系孔。印通高3 4毫米 (图 1、 2 )。此印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征集 ,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转交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乌市会通钱局”铜印或为湖南某地名乌市的会通钱局所用。清末民初 ,因经营银钱业有利可图 ,各式各样的钱庄、钱局林立 ,湖南长沙、湘潭、衡阳、常德、益阳、安化、洪江、津市、芷江等地均有钱铺 ,多达数…  相似文献   

19.
扶风县博物馆新征集宋代铜印一枚,现介绍如下: 1985年4月,扶风县黄甫乡徐家河村社员徐启善在本县工人俱乐部搞基建挖基墙时,于地表下一米多处发现一枚铜印。当文物工作人员闻讯赶往现场时,出土地点已被破坏,听徐同志讲:周围有大量的杂土和残瓦。这方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为5.8、厚1.8厘米。长方形钮,钮高2.6、宽2.3、厚1.3厘米,钮顶四边削角,顶部刻一“上”字。印背以钮为界,左右各有阴刻铭一行:右“元符三年二”;左“月少府监铸”,十字连续。印面阳铸“湟州兵马都监司印”。(图一、二)印重425克。元符,朱哲宗赵煦的年号。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少府监,《宋史·卷165·志118》载: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钱币》2005,(2):8-9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④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尤其是“阴”字,从阜从金,比较清楚。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