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炒米,也叫熟米,由糜子慢火煮半熟后炒干加工而成,盛产于内蒙古各地,是一种最具地区特色的少数民族方便食品。古往今来,炒米一直是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必不可少的珍贵食品,既便于携带食用,也可较长时间存放。旅游放牧可以干着吃,坐在蒙古包里可以泡着奶茶吃。内蒙古地域辽阔,炒米风味各异,其中尤以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庙乡的炒米质量上乘。 新庙炒米视若黄金,一咬脆生生的香甜之味难以言表。如果将炒米泡入那醇香的奶茶中,浸泡片刻,口感更佳。但这还不能品尝出新庙炒米独特的风味。咱当地农牧民品食炒米很有一番讲究呢。一般是先…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做客还是待客,藏族同胞都很讲究礼节。藏区忌讳使用有缺口、裂缝的碗、碟招待客人,认为这样不圆满,不吉利,对客人不尊重。主人敬茶,客人不能一口喝光。喝了几口后,若不想再喝,就不要碰碗,告辞前再一饮而尽。不然至少要喝上三碗,才能离去,否则视为失礼。主人敬酒,壶、碗都必须先斟满,然后一手持壶,一手端碗来到客人面前。  相似文献   

3.
古人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这一点,与通过握手表明双方手里都没有暗藏凶器的思路很接近)。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即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这样的札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先喝为敬”。  相似文献   

4.
扣通关     
高潮 《民俗研究》2001,(2):204-205
处于鲁南的滕州,地近孔孟之乡,因此民间交际特别讲究“礼俗”。有客人登门,主人无论贫富,总要设法弄上七个碟子八个碗的佳肴,和说得过去的“美酒”,请客人开怀畅饮,才算得体。为了让客人“尽情”“喝好”,一般要特约几个体面人或能说会道的陪酒。所谓“喝好”,就是要客人感到了醉酒,举止得体,但是又不能再喝了。在宴宾时劝酒的主要方式,就是“打通关”。  相似文献   

5.
甘南藏餐     
笔者曾在甘南工作过,那里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草原,风情,牧女,僧人……而说起在甘南进餐,真有无穷的回味。甘南藏餐习俗与其它藏区同出一源而又独树一帜,为其它藏区所不及。他们款待客人主要有奶茶。蕨麻米饭、手抓羊肉、肉包子、酸奶和青棵酒等。喝茶是藏民族的传统习惯,甘南藏族也毫不例外地几乎是无人不喝茶、日日不离茶。他们的煮奶茶方式与别的藏区大致相同,在清水中放人适量的松潘大茶叶并掺入湖南贵州或云南产的获茶,等条煮沸加少量食盐,再加入牛奶,几分钟后,白里透黄香味浓厚且回味悠长的奶茶即算做成了。…  相似文献   

6.
乳香飘     
乳香飘徐兴邦绿,酣畅的绿;美,姹紫嫣红的美。像绿色地毯似的草原上,缀着一朵朵银花,正接受金色太阳的洗礼,那是草原牧民们世代居住的蒙古包。小小的蒙古包,高不过5尺,直径不足1丈,可是牧民们的胸怀比草原还宽广。远方的客人,当你走进蒙古包,热情好客的主人向...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饮茶在饮食文化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吃肉食比较多,吃蔬菜比较少。饮茶不仅可以助消化,还能补充少吃蔬菜所缺乏的营养。蒙古牧区主要饮奶茶,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除奶茶之外,还饮红茶、花茶、地方茶等。本文就蒙古人饮茶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茶文化进行探讨。 蒙古族饮茶的起源。蒙古饮食文化中饮茶比较突出,在日常生活中饮茶占着重要的地位,特别喜欢喝奶茶。人们把奶茶称之为“蒙古茶”。蒙古人饮茶的历史从13世纪开始,比较确切的应该说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南宋赵珙出使蒙古,辞别之日,木华黎说:“凡好城子多住几日,有好酒与吃,好茶饭与吃。”虽然出于礼貌,是客气的挽留,这里就提到了以茶款待。长春真人《西游记》载:“车驾北回,在路屡赐葡萄酒、瓜、茶食。”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在《赠蒲察元帅七首》的诗中有“一碗清茶点玉香”之句,说明蒙古军营中也饮茶。成吉思汗的《神茶罐的故事》等都反映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期开始饮茶。宋朝用茶换取北方游牧民族的家畜和畜产品,在边关实行茶马互市,使蒙古人通过互市获得茶叶,与蒙古人开始饮茶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叶城向西溯叶尔羌河而上,进入巴格地区,这里群山连绵,无边无际。我国的塔吉克族人民就散居在这交通闭塞的山区。一年初夏,一次难得的机遇使我得以造访居住在葱岭一隅的塔吉克人家。我们由向导引路,快要到一家塔吉克人的屋前时,主人已经远远地迎出门来,躬身施礼。“萨拉母来昆!”主人们说。这是一句古老的阿拉伯语,原意是“真主保佑平安”,但现在它成了一句家常祝语。一进门,女主人便将一小撮面粉分别撒在客人的双肩上。据向导介绍,这是主人祝愿我们吉祥如意的见面礼。塔吉克人非常重视礼仪:晚辈见长辈要问安;亲友相遇,男性及平辈男女之间,行握手礼。就是素不相识的人相遇也要把双手拇指并在一起互致问候,说一声,“更艾力麦古卓”(意为互相支持帮助);而女性见到男性长者,男性长者伸出右手,掌心朝上,妇女则轻轻拉住他的手指尖,吻一下手心,以示敬意;对汉族客人,只有男主人跟我们一一握手,其他人则含笑默立。塔吉克人的屋子均用木石构筑,垒石为墙,顶部先覆以树枝再用麦秸泥涂抹严实。如清代萧雄笔下所描绘的:“黄土为墙四面齐,数椽如砥复新泥。却教满地铺成锦,相率家人一室栖。”闲聊之余,发现屋顶露出条条明缝,上透蓝天,百思不解:“下雨怎么办?”主人说:“天热干...  相似文献   

9.
微博历史     
正作家汪曾祺说: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喝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姜,调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脚乱,客人坐立不安,这酒还喝个什么劲!1959年八月间,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时,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的夫人余叔常在一起,亲如姊妹。毛泽东同三位夫人一见面,就风趣地问:"你们三个人这么要好,知道  相似文献   

10.
苗家万花茶     
万花茶是海南苗族一种传统饮料佳品。万花茶是把成熟的东瓜和鲜嫩的柚子切成比手指稍大的条条片片 ,再在上面雕刻各种花草、鸟兽、虫鱼等形状不同的图案 ,接着用稀释的石灰水浸泡掉生涩苦味 ,洗净后 ,放进锅里加水 ,与青铜、明矾在一起 ,用文水煮沸成青靛色 ,使之新鲜脆嫩 ,滤干水 ,加入白糖或少量的蜂蜜和桂花香精 ,拌和后反复凉晒 ,使它晶莹冰润 ,耐久贮存。饮用时 ,抓几片放进滚烫的茶水中浸泡半刻 ,喝起来清津可口 ,香甜泌心。苗家用万花茶招待客人已俗成规矩 ,给初次上门的客人泡茶 ,杯中放三片万花茶 ;给多次上门的客人泡茶 ,杯中只放…  相似文献   

11.
女子自梳是盛行于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殊婚嫁习俗。中国旧时,未嫁女子的发式为梳辫,已嫁则为梳髻,一般在出嫁当日,由母亲或大妗姐等长辈为其改梳云髻,以示身份的转变。近代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女子,为抵抗封建婚姻的束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后,毅然选择独身终老。和出嫁一样,她们也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仪式,白行易辫为髻,以此向社会表明不言婚嫁的决心,这种仪式被称作“自梳”或“梳起”,梳起的女子被称为“自梳女”。  相似文献   

12.
在欧洲,笔者去了德国、瑞士、法国、荷兰等国,接触了不少在那里生活的藏族人。在接触当中发现不少藏族的欧式风俗或者说一些藏欧结合的习惯。我在欧洲第一次认识的藏族是德国慕尼黑的帮龙先生。第一次到帮龙先生家作客时,刚到帮龙先生家,帮龙先生的太太格玛女士问我道:“我给您倒点什么呢?”一听,这是一个地道的欧洲人的待客礼节,欧洲人家里来了客人,首先询问客人需要喝点什么,咖啡或其他饮料,他们不会不征求客人的意见去给客人倒茶倒酒。格玛女士在欧洲生活了近三十年,客人来了,她有藏族人传统的那种热情好客的性格,却没有那种给客  相似文献   

13.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六、七十年代唱遍中国大地的歌曲,把藏族最具特色的两种日常生活饮品介绍给了世人。好多人从这首歌了解西藏,了解这里的人们。从某种程度来说,青稞酒和酥油茶成了藏族的代名词。然而,带着领略高原风光和这里人们生活习俗心情的远方客人,如果不走进藏人的家而在街上漫游的话,就会看到在写有“某某甜茶馆”的门口自行车和摩托车满地排放。走进里头一看,满是黑呼呼的人,坐无虚席。有些房屋小的茶馆,门口摆放的凳子上也有人坐着喝甜茶。看到这么多人在  相似文献   

14.
请客吃饭是中国人的一种社会习俗。通过这种方式,或联络感情,或协商问题,或处理人际关系,或化解矛盾,是一种常见的社会交际活动。这种活动,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笔者曾应邀参加一次省政协考察团活动,途经西安。当晚陕西省政协一位副主席宴请贵州客人。本属过路,是礼节性的应酬,没想到席间主客谈天说地,实质上成了一次饶有兴味的省情交流。到西安,不免要谈起古长安。主人如数家珍,贵州考察团团长是科学家,副团长是文化人,主宾都有共同语言,谈笑风生,高潮迭起。长安从西汉到隋唐曾是我国历史上十个王朝的国都。主人纵谈长安古代在经济、…  相似文献   

15.
“洗脚礼”简介“洗脚礼”,是贵州西部一些汉、苗族民日常生活交往中比较讲究的传统礼节,也不知经过多少个朝代的流传,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完整的“洗脚礼”仪式。其过程是这样的:多采(苗语:姑娘)把洗脚水端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是长辈或年长者,就为其先洗的一只脚(以左脚为例)解扣、脱鞋、把裤脚挽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在本国革命的土地中汲取营养。这是和"喝洋奶"的留苏派的根本区别。自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失败后,毛泽东率领余部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开  相似文献   

17.
老张 《丝绸之路》2012,(19):68-72
芸芸大千世界,人与人的相遇、相识和相知,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机缘,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机缘。 我和韩庆第一次接触,是2011年盛夏的一次私人午宴上。宴会主人的上百名亲友济济一堂,韩庆和大多数客人一样,走进宴会厅就悄悄坐在一张比较靠后的圆桌前,不显山不露水,微笑着和熟人打招呼。  相似文献   

18.
藏族习俗     
汪峻基  赛多 《中国土族》2010,(Z1):40-42
饮食大通藏族的饮食基本与汉族相似,平常以八罗、拌汤、旗花、寸寸饭、干粮、油花馍馍及马铃薯为主食。逢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夏秋两季主要有凉面凉粉、麦素儿、蒸馒头、煮豆儿;冬春两季有搓鱼儿、热温儿、搅团、锟锅、荨麻等饭食。宽裕人家备有酩馏酒、糌粑、酥油和奶茶。  相似文献   

19.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季,我有幸随巴州土壤普查队来到巴音布鲁克草原,来到天鹅湖。那是我第一次走进辽阔的大草原;第一次看到蓝天白云绿草地和天山雪峰融为—体的壮丽景观;第一次感受到了天鹅湖九曲十八弯天造奇景的震撼;第一次目睹了品性高洁、身姿优美的天鹅;第一次体验了高原气候的凉爽痛快;第一次领略了蒙古族同胞扬鞭牧马悠然自得的情景;第一次品尝了酥油奶茶手抓肉和醇香的奶酒;也是第一次聆听了悠扬的蒙古长调和深  相似文献   

20.
缅甸人只有名没有姓。但绝大多数缅甸人,都习惯于在名字前面加一个冠词,以示性别、长幼、尊卑之别。 譬如:一个名叫“登”的男子,他自称或长辈呼唤,就叫他“貌登”(貌意为年青小伙子);同辈则叫他“哥登”(哥意为兄长)。如果“登”是个女子,那么长辈或平辈就叫她“玛登”,自己谦称时也用“玛登”(玛意为姑娘、姐姐)。对上了年纪或有了名誉地位的人,是男子就尊称为“吴登”(吴原意为叔、伯,此处转意为先生),是女子则尊称为“杜登”(杜原意为姑、婶、大妈,此处转意为女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