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青宁地区是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本文基于该区域15个村落的初步调查发现,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村落,甘青宁地区的重要特点在于游牧、农耕两种生产方式的混杂。由于商业和宗教最大限度地调和了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商业建筑和庙宇建筑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并常常决定了整个村落的布局。另外由于游牧民族的大范围迁徙,甘青宁地区乡土建筑融合了中原、西域以及北方游牧民族三种建筑文化传统,造成了当地多样的建筑形态。通过上述框架,本文不仅解释了甘青宁地区纷繁多样的建筑和村落形态的成因,还揭示了这一地区村落与欧洲中世纪城镇的相似之处,指出了其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临夏拱北是临夏地区仅次于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陵墓建筑,其独树一帜的建筑艺术是临夏穆斯林对我国古典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并对甘、宁、青、新疆及四川等地的拱北建筑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是伊斯兰教苏菲派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见证和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温岭石塘石屋是当地渔民为防台风袭击和海盗抢劫,就地取材、依山傍海而建的。它的选材、建造及装饰都有异于平原地区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4.
胶东半岛的史前建筑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主要特征:一是柱洞较深,二是海岛区和沿海地区始终使用半地穴式房屋。这种建筑特征是为抵御强风侵蚀以保证房屋安全的措施,是人类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5.
曹南才 《岭南文史》2004,(4):i001-i001
“老地方在哪里?”每当到一个地方参观游览,当地导游或接待人员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到那些雄伟高大的标志建筑、气派恢宏的现代楼宇和堂而皇哉的形象工程参观时,我总免不了要问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反映,而地方文献征集的多少,利用率的高低也将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综合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探讨地方文献的征集、利用将是今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顾波 《黑龙江史志》2008,(12):44-44
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反映,而地方文献征集的多少,利用率的高低也将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综合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探讨地方文献的征集、利用将是今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图书·影视     
正《线描西藏:边境城市·集镇·村落·边贸市场探访》作者:黄凌江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内容简介:《线描西藏:边境城市·集镇·村落·边贸市场探访》所记录的是中国众多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地区之一——西藏,记录的对象是当地的传统民居、聚落以及边境贸易市场。这些民居和聚落地处偏远,其中一些是由使用者亲自取材建造,没有夸张与刻意的建筑手法或理论,而以一种最朴素的方式与形态出现。其中介绍了朴素的风土——普兰的概况、布局、旧城、标志、地方风味。  相似文献   

9.
金代书院考     
金中后期,在辽、北宋书院发展基础上,受南宋书院影响,金修复和新建了一些书院。本文经考证得出金有书院11所,其中新建书院6所、修复和延续前朝书院5所。这些书院集中分布在中原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是汉人地区的办学行为。从办学途径看,均为民办书院,其建筑与当地的传统民居相结合,呈现出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格。同时概因私家积书之多而建书院,故金代书院藏书亦应不少。修复和新建书院,是金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对后世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书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羊子山土台遗址的形制、性质,结合商周时期高台建筑的发现和巴蜀地区"尚五"传统,认为其为五级台阶状。文章梳理以往对该土台年代的研究,认为其始建于商代至战国之间,废弃于战国晚期至秦。成都平原及附近地区发现的商周时期遗址中,金沙遗址与羊子山土台距离不甚远,遗址等级、规模相当,建筑方向一致,羊子山土台应当是在东周时期中原高台建筑盛行的风气影响下,由金沙遗址使用者采用当地的建筑技术建造的。  相似文献   

11.
刘俨 《丝绸之路》2022,(2):124-132
南石崖地区建筑形制统一、功能明显,是人类为居住而在崖壁上开凿修建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崖居特征。南石崖崖居群可以直观地了解明、清到民国时期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也为研究该时期的泾川人民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何志国  王烨 《中原文物》2020,(2):116-128
长江下游地区汉晋时期流行单层建筑和五联罐。汉末三国初期,北方移民南迁长江下游地区,带来了中原等地东汉时期流行的高层楼阁、双阙(天门)和闭合式院落建筑模型,与当地流行的五联罐和堆塑瓶融合后,最终形成了魂瓶。这个史实说明,早在永嘉南渡之前,已出现北人南迁和长江流域存在物质文化交流,以及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10)
正安徽南部的黄山地区,古时称为徽州。明清时期,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地理、艺术、技术等多种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徽州建筑,属于东方建筑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们有机会亲临皖南古村落,或只是看看图片,都会被它的建筑之美所吸引。徽州建筑外部是淡雅的白墙黛瓦,造型简单封闭,走入内宅却是雕梁画栋,别有洞天。因为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也是以木结构  相似文献   

14.
“成都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目前流行的对成都城市史的时间定位。其根据是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于公元前310年张若仿秦都城在成都修筑城墙,以此作为成都城市历史的标志。这种观点,一是源于中原文化正统论的影响,认为之前,蜀地是未教化的蛮夷地区;二是一些学者片面认为城墙的建筑才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甘青地区史前墓葬的地表通常会发现一些人为摆放或竖立的石块、放置的陶器、垒筑的土丘以及营建的围墓沟等遗物或遗迹,用以标志墓葬位置或表达祭祀礼仪等信息,可称其为墓葬的地上标志。甘青地区的墓上标志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完成埋葬后设立的地表标志,包括墓口竖立的石块、木桩和垒筑的坟丘;第二类是后续在墓葬地表进行祭祀活动的遗留物,这些遗留物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标志的作用,这类标志主要是墓口放置的陶器。随着时间的推移,甘青地区的墓上标志呈现出由单一立石标志向多种标志并存发展的趋势,个别标志还形成了特定的分布区域。甘青地区史前墓葬流行设置墓上标志,除为了识别墓葬位置便于完成墓地规划外,应与该区域盛行二次扰乱葬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墓上标志是人们为了标明墓葬位置、大小等信息设立的标志物。墓上标志的出现是人类等级观念和祖先崇拜观念发展的结果。长江下游地区的崧泽文化墓葬中发现了最早的墓上标志材料。良渚文化发现的封土墓对后世影响深远。长江下游地区是中国墓上标志的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一)四大变迁,城市标志 坐落在建瓯老城区中心的“五凤楼”。当地民间俗称鼓楼。它的前身是汉末建安立县时(196年)修建的“子城”南门(也叫“双门”)的遗址.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1800多年来.“五凤楼”历经四次重大变迁.现已成为建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性建筑。  相似文献   

18.
杨妍秋  闫文奇 《神州》2013,(10):224
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的表达,是普通大众阶层的最为直接的精神愿望的反映。香格里拉地区传统藏族民居,正是不同渊源的历史文化与当地传统宗教文化信仰以及特定的自然环境等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其精美的建筑装饰与造型,处处渗透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意蕴、丰富多彩的宗教图案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调,反映了香格里拉地区藏族人民对宗教的信仰和对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18,(5)
本文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三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西域,并且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特点,这为西域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逐步落实并发展。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建设中的难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宗祠作为高淳地区村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又是当地乡土文化的天然载体。文章立足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从高淳地区宗祠情况概述到新时代宗祠功能的转化和完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盘活宗祠资源,转化其功能属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