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方志与城市化推进中的文化记忆抢救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地方志工作需要致力于“文化记忆抢救工程”这样一个领域,这个工作是各地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城市化高潮来临的情况下,建设与保护是一对共生的矛盾,“文化记忆抢救工程”的急迫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抢速度。  相似文献   

2.
兰亭心语     
《中华遗产》2005,(2):142-142
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相关人士评选出了“2003—2004年度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十大要闻”:河南省全面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民俗影像专家樊宇民间文化遗产影像记录40万里行、《中国木版年画——杨家埠卷》示范本问世、《中国民俗志丛书·门头沟卷》普查完成、西部民歌抢救行动传捷报、赵文碹捐资百万支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萨满文化保护体系初建成、首届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长论坛、河北民协抢救武强年画古雕版。  相似文献   

3.
黄永林  李媛媛 《民俗研究》2023,(1):5-17+156
回顾新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基础上,我国的具体保护政策经历了从实施“抢救工程”“重点保护”到推动开展“生产性保护”“活化性利用”的不同时期工作重点的转变。非遗保护突破了纯“公益性”“消耗性”的被动保护局限,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非遗的经济属性和产业价值进行“生产性保护”和“活化性利用”策略,找到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实践经验。未来的非遗工作,应在继续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整体保护”“活化利用”“融合发展”的力度,让非遗在全面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为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彰显出多维重要价值,在创造创新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文化大省,少数民族文化占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赫哲族即是黑龙江境内典型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原生态文化资源是目前为止可供考察的原始渔猎文化形态的“活化石”。抢救和保护渔猎采集文化的现实遗存成为当下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实施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早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就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该工程宗旨是“抢救和保护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10年之后,印证着近代中国工商业发展历史的会馆的《中国会馆志》,于2002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举行首发式,标志着“世界记忆工程”在中国登陆。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民系的迁徙史,诚然也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一项不能忽视的一大课题。闽西上杭地处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黄金水段,是客家民系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2010,(10):95-95
位于丝绸之路南段的新疆,文物古迹遗址特别丰富,截至2009年底.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070处。自2009年起启动的“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文化建设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项综合性大遗址文物保护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7.
大遗址保护是长期困扰我国的一个日益迫切的课题。本文提出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将大遗址抢救保护与展示宣传予以整体考虑。并建议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重点园区的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8.
揭阳的竹丝编织字画.既是堪称“中华一绝”的文化遗产,又是濒临失传的特种工艺,必须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文物保护“三驾马车”的单士元、罗哲文和我出席了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学习讨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时,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针对当时一些文物极度“濒危”、不抢救不行的现状,语重心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先救命,后治病。”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18日,是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之首4周年。古老而高雅优美的中国昆曲和它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正越来越获得世界公认。2004年3月,在全国政协报送的《关于加大昆曲抢救和保护力度的几点建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以及李长春、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抢救、保护、扶持昆曲的具体措施作出了重要批示。随后,中央财政决定从当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昆曲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同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与“人类…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文物保护“三驾马车”的单士元、罗哲文和我出席了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学习讨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时,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针对当时一些文物极度“濒危”、不抢救不行的现状,语重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抢救历史文化的工程,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正处在紧急抢救时期。我们抢救的不但是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建筑、建筑群和聚落,而且是我国文物建筑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要从“古老”、“寺庙塔”、“宏伟壮丽”、“精雕细刻”的片面性中跳出来,放眼去看城市、乡村中貌似平常却蕴含重大价值的平民百姓建筑、各种功能的建筑。它们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4.
让民俗学更加发展壮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大部分民俗学者还是以民俗学为出发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但值得警惕的是也有人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取代“民俗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保护为主全面做好文博工作甘肃省副省长陈绮玲1992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后,甘肃省文物事业发展很快,按照中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保护”这个根本任务,全面铺开了文物保护工作。我们先后维修了榆林窟、炳灵寺、西千佛洞、东...  相似文献   

16.
抢救纳塘版《丹珠尔》大藏经,已刻制7万余板,即将完成,《甘珠尔》藏文大藏经印制发行进展顺利。历时30年进行的藏文大藏经抢救工程取得实效。佛教将“佛、法、僧”视为三宝,藏文大藏经属“法宝”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教说翻译、论著翻译,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2008年,国家设立了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抢救保护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巴蜀史志》2011,(5):63-64
《中国民俗志》(县卷本)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是我国第一部以县立卷的民俗丛书,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9.
<正>6月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文化先觉的脚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在山西晋中榆次后沟古村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出席了此次活动。乌丙安、罗杨、向云驹、潘鲁生、乔晓光、常嗣新、郑一民、刘华、曹保明、吴元新、沙马拉毅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参与者们一同回到抢救工程的示范采样地后沟村,共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活动现场举行了后沟村"中国古村落代表作"授牌仪式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首发式。该书首次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殊身份的文化界人士所特有的文化行为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梳理。出席活动的嘉宾和代表还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保护示范基地纪念碑培土、植柏,并向后沟村捐赠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图书。  相似文献   

20.
9月3日下午,江苏省名人故居(纪念馆)、古民居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如皋市集贤里民居古建筑群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