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记载楚庄王的诸多事迹。其中,问鼎一事反映出楚人重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而其论"武德"则体现了楚人认同华夏文化,这可能与楚贵族逐渐接受华夏教育有关。《左传》中所载庄王的事迹,表明当时楚人认识到华夏认同对其争夺霸权意义重大,在认同华夏时重视政治、文化而非血缘的作用。结合《左传》中其他记载,可看到春秋时期所谓的"蛮夷"已经受到华夏观念的影响,并逐渐认同华夏。  相似文献   

2.
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视"河""山"为人间世界与神灵或鬼魂世界之间的"间隔地带"的观念。也就是说,古人很早就形成了一种以"河""山"来间隔人间世界与神灵或鬼魂世界的观念。梳理这一观念,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不到黄泉不相见"的"黄泉",到泰山脚下的"奈河"和汉墓中的"冥河",一直到"送瘟船"祭祀活动中的"地河",可见一脉相承的痕迹。它主要代表的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地下他界",其中"奈河"是重要一环,其与现世界存在着一种"连续性",与活人世界保持着一种"间隔性",是古人冥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上古幽冥观和佛教地狱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李素珍  温斌 《黑龙江史志》2013,(1):21-22,24
传统的华夷观是以华夏文化优越感为基础、以儒家礼法制度为依托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华夏人的这种主观意识随着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扩展为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了尊礼义文化、贱夷狄风俗等观念的"华夷之辨"。宋朝有着它特殊的时代背景,所以这种传统的华夷观念表现得更为突出些。本文就以杨万里接送金使诗为对象,试从文化优越感、爱国情感及诗作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分析他这种华夷观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南汉两宋分海南为琼、崖、儋、万州 海南岛地理、地势是中高周低。中部是黎母山、五指山区。四周为沿海台地平原。气候南热北温,东雨西旱。东南西北四方生产环境不同。风俗亦异。南汉以后,即已能按海南岛四方区位分成琼、崖、儋、万四州。  相似文献   

5.
<正> 流传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传递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民间风俗,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至今尚存在于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种古老而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文化遗存。霍尔王妃的传说和"邦"祭年都乎村,位于青海黄南州隆务河畔,是同仁县的一个土族村,现有230多户人家,1300多人口。村子坐落在一座古城里,三面高墙一面崖,街巷窄小弯曲,房舍拥挤。於菟,在汉语典籍中是"虎"的别称。跳"於菟舞",是年都乎土族人每年冬季必行的隆重民间祭祀活动,它的目的在于驱邪逐魔,求吉纳福,这种被村人看得极重的一种精神图腾仪式,已经存在了很久。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中国人种、文明自西而来的说法颇为流行,博得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知名学者与思想家的推崇。作为国粹派的主将,刘师培能够接受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的影响,承认以华夏族为代表的中国人种、文明自西方巴比伦而来,显然基于多方面因素。政治上,此说有助于作为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刘师培以及国粹派中人实现他们排满复汉的奋斗目标。学术上,此说与他们“借西学证明中学”,从而使国粹获得一种相对普遍的价值的主张相吻合。究其实,这反映出他们的一种两全心态——保持民族特性的同时获得国际认同。不过,两全心态同时也带来了两难困境。因为在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紧张关系,不易两全。刘师培等人1907年后放弃此说,就在于他们无力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7.
晋代墓葬制度与两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晋制与晋礼的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晋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晋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正一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的大变局。庞大的清王朝则在经历了百余年康乾盛世之后,开始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并在鸦片战争后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接连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无怪乎当时的学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吾人处于今世,深感外侮之凌逼,国力之衰弱,不惟汉、唐盛业难期再  相似文献   

9.
"当涂高"、"真人出"、"五胡运终"等谶的流行,反映了魏晋、五胡时期北方地区潜流涌动、易动难安的政治生态和乱久思治的社会呼声,对北魏建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考虑北魏国号及相关问题,理解当时设计施行的整套制度时,"当涂高"等谶实际是一种不可缺位的要素,其所蕴内涵之丰富深刻,所施影响之直接、重大,地位当不在经学及诸前朝典章故事之下。由于这些谶记皆可溯源至汉,所寓之义多在汉魏以来的政治正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对拓跋氏定国号和相应建制的直接影响,也就集中说明了北魏建立的思想背景之复杂,及其受华夏文化影响要较五胡政权更为深入和系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有关西汉时期的文献记载,可知西汉祁连山并不专指一地.月氏始居地之祁连与霍去病攻匈奴所至祁连山对应今河西祁连山,李广利与匈奴右贤王交战的祁连天山、田广明将军号中的祁连对应今东天山.两山皆被匈奴称为祁连,都有"祁连""祁连天山"的汉语称呼,后一山也被称为"天山",前一山尚未见有汉语"天山"之名,表明当时中原汉人对两山称呼不定.东汉时期,两山在中原汉人的称呼中基本已各有专名.这一变化与西汉西向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原汉地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汉画像石的画面上,可以常见到一种神话中的怪物:兽身、四足、长尾、颈部生着九个人头。这种怪物是什么呢?它反映着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什么问题?研究汉画像的人,对此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它是"人皇"。如《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中说:  相似文献   

12.
从唐王朝名义上统一的最终结束,到元世祖再次统一,10至13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从元朝直至今日,对于10至13世纪发生的中华世界的分裂、重组与再造,始终存在着多元立场、多种角度的叙事和建构,存在着牵动现实情感和思想分歧的争论。对这些观点和叙述框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检讨,以充分面对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叙述之难",以及这种"叙述之难"所呈现出的中国历史和文明内部的多元性、丰富性、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在今天的时代重新叙述和解释"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形成,重新建立适于时合于势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国"认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间有"红白喜事"之说,婚姻丧葬乃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纽成部分。先秦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同特色,也鲜明地反映在婚丧习俗上。秦柞苦短,亡秦则楚,以楚人为主体建立的汉朝,因统治者乐楚俗而振楚风,楚文化乃在汉初复兴,一些楚风楚谷也广流天下。楚国婚丧习俗的内容十分丰富,但较为突出的方面,则表现为婚姻的比较自由开放和丧葬的信鬼侈靡。这对汉代婚丧习俗的影响颇大。另外,楚道家进步的丧葬观念,也在汉代逐渐深入人心,经汉人倡扬而指导着人们自觉地批判社会恶习,改易传统风俗。一、婚俗入汉之后,因天下统一,社会安定,生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不认同将《老子变化经》断代为南北朝成书的意见,而认为此经成书于汉魏时期。在东汉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将老子与"道"等同的观念,不能据此断定此经晚出。《老子变化经》中的"老子曰"部分在汉末就已经以谶书"王方平记"的形式存在。《老子变化经》的撰作目的并不是为了神化老子,而是为了神化汉末东海郡方士王方平。  相似文献   

15.
<正>Tusi Sites土司遗址见证中国西南族群的土司政权统治与文化融合类别:文化遗产标准:(ii)(iii)土司遗址的老司城、唐崖和海龙囤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土司政权统治的证明,尤其见证了土司制度这一来源于中国早期少数民族管理体系繁荣于元明时期的治理模式,清晰地展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地方民族文化与中央政权所倡导的国家认同之间的价值融合。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东汉末风俗日益败坏的局面,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对风俗和政治的关系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其一,应劭首次提出以"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为宗旨的风俗观念,极大提升了人们对风俗在政治生活中重要地位的认知。其二,应劭更注重对下层民众风俗和时俗的认知,使得风俗概念更加具体化,更加切近现实政治,也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其三,应劭提出风俗存在两种形式——"本俗"与"正俗",进一步丰富了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内涵,也为其"辩风正俗"提供了阐释与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史前时期曾存在着捐弃房屋的风俗.捐弃房屋的方式有烧毁、捣毁、废弃等几种方式.这种风俗存在的原因,主要应是与死者有关,是与安葬死者相关的一种仪式.它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灵魂观念、禁忌习俗、尊卑观念和财产意识.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神奇的村庄,七百年前,它让一个家族举族迁徙,在蛮荒中开辟家园;十年前,它吸引着书法家金鑫抛弃都市繁华,拖妻带女在此一住八年;几年前,它又对我们夫妻俩施以魔法,让我们双双辞职,做了整整一个月村民…… 这里的故事自公元1278年开始:这一年,一位名为曹大三的族长,率全族人跋山涉水,迁徙到这四面环山,古树参天的地方后,他拿出怀中罗盘勘查风水后停下脚步,一个名为“小岭”的村庄慢慢成型.一年后,南宋军队和蒙古军在一个名为崖山的地方相遇,宋军大败,宰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呙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追随跳海殉国,南宋灭亡,此役史称“崖山之战”,标志着古典中国的终结,因而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之说.  相似文献   

19.
依据最新考古发现,东汉陵寝制度相比较西汉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圆丘状封土、一条长斜坡墓道的地宫、外藏系统消失以及陵寝建筑位于封土东侧或南侧、盛行同穴合葬等。洛阳北魏时期的陵寝制度除旧有习俗的因袭,很大程度上受到东汉陵寝制度的影响。考察引起这些变化的历史原因应当是东汉前期尊崇汉统而又别于汉统的双系情结以及北魏政权汉化政策的强力实施。这些都可以视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7)
在山东省嘉祥县城南十五公里的武宅山北麓,有一处幽静的山村,村西北方,有一所由石砌围墙圈起的灰色瓦顶房屋,著名的汉画像石刻——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图一)就收藏在这里。汉画像石盛行于东汉,是一种以中国图案画为特点的古代石雕艺术品。目前,我国画像石发现最多的地方首推山东,其次为四川、河南等地。在山东,又以嘉祥武氏墓群石刻最为完整、集中并富有代表性。它是我们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