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耀州窑的素胎黑彩瓷始于盛唐,终于唐末五代之际,是唐代耀州窑最主要的彩绘瓷类。其工艺是以黑釉彩直接在素胎或施化妆土的胎体上点绘、描抹构图,有的还进行蘸釉构图。笔者认为,素胎黑彩的工艺渊源是在耀州窑制瓷的基础上借鉴了唐三彩、长沙窑彩瓷的某些工艺技法。素胎黑彩瓷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周边窑场,宋代河南宝丰、登封等窑,河北观台磁州窑及山西宋元时期窑场皆有仿制。宋末金初,位于长沙窑近旁的白梅窑烧制的"粉地黑彩釉绘花",也应是素胎黑彩工艺在宋金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7,(12)
<正>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新石器时代,以大溪、屈家岭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朱绘黑陶最为突出。战国、秦、汉时是彩绘陶的鼎盛时期。一般在灰胎陶器上绘彩,因此也称灰陶加彩器。自战国早、中期起,各国丧葬制度相继发生变化,逐渐使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作为随葬品。因此,陶礼器的制作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仿铜器形式的鼎、豆、壶、簋等成套成组生产,其间磨光、暗花、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拉曼光谱(Raman)、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化隆县纳卡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及齐家文化彩陶。结果显示:马家窑文化黑彩在不同文化阶段其显色机理不同,半山阶段黑彩以磁铁矿及黑锰矿为主,且Fe/Mn比值较低,反射率最低,呈现浓翠的黑色;而马厂阶段黑彩则以赤铁矿及黑锰矿为主,Fe/Mn比值较高,反射率偏高,主波长为400~450nm,呈偏紫色的黑彩。表明马家窑文化陶工已认识到赤铁矿与黑锰矿的混合矿物颜料、含锰磁铁矿二者之间具有不同的呈色性能,并且熟练掌握了浓淡的变换规律,使之满足于彩绘的需求。齐家文化黑彩以磁铁矿为主,含有锐钛矿,主波长为650~700nm,呈偏红黄色的黑彩,表明这个阶段彩陶的烧制温度不高,彩陶文化已趋向衰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科技手段对在杭州萧山牛面山窑址采集的带有黑色外层的印纹硬陶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根据其光学显微照片,将其分为三类,初步揭示了黑色外层的成分、性质,探讨了其原料及形成工艺,并初步分析了硬陶外层黑釉与原始瓷釉的关系。本文将为深入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制陶技术、深入探讨南方地区印纹硬陶与原始瓷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陶范制作是青铜浇铸的关键工艺之一,决定着青铜铸造的器型、纹饰和质量,然而有关铸铜陶范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采用热膨胀、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荧光等技术,对安阳殷墟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的10件陶范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XRF结果表明,陶范含砂的比例较高。而陶范内外壁的热膨胀分析表明,其内壁的烧成温度多在450℃左右,系低温烘烤而成。容易理解,浇铸时,高温铜液的短暂高温效应,致使陶范内壁的烧成温度普遍高于外壁。本文结果为深入探讨古代陶范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再次证明,反复升温测定烧成温度较低陶范的新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宋元黑釉瓷的外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劲松 《南方文物》2005,(3):80-82,94
黑釉瓷自汉、晋以来,就与青瓷并驾齐驱,成为我国陶瓷领域里一支与青釉瓷争艳的奇葩,大放异彩,名驰中外。宋代由于“斗茶”之风盛行,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以及普通黎民的喜爱。宋元时期,可以说是黑釉瓷发展的极盛时代,在北方形成了以磁州窑产精美的黑绘花器为代表的黑釉瓷系;在南方则有建窑的鹧鸪斑、曜变、油滴、兔毫为代表的名贵黑釉瓷和吉州窑的玳瑁斑、虎皮斑、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等充满民间艺术魅力的黑釉瓷系;各窑新颖独特的墨绘与光怪陆离的窑变以及深黑如漆的釉色,均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8.
马广彦 《收藏家》2005,(9):23-26
在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里,有件十分珍贵的清康熙朝乌金釉观音撙(图1、2)。观音樽高33.5、口径10.3、最大腹径15、底径9.6厘米。乌金釉属黑釉品种,但它有别于普通黑釉。普通黑釉是以含铁量很高的黏土作制釉原料的高温釉种(氧化铁含量3.9%以上,有的接近10%),自东汉中晚期已创烧成功。因其取材方便、工艺简单、大众使  相似文献   

9.
釉下黑彩是用毛笔在器物胎骨上用氧化铁作涂料进行绘画,后施瓷釉烧制,外观上与纸上绘画具有相同的风格。最早的釉下彩要追溯到两晋青瓷上的褐色点彩,而真正的釉下彩绘是唐代长沙窑器上的釉下彩画及器表的题诗写句装饰。到北宋,磁州窑继承了长沙窑的此种装饰技法,烧制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釉下黑彩器。从考古资料看:1918年河北巨鹿县发现的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故城址中就有磁州窑白地绘黑花器物,而且与白地绘黑花枕同时出土有“祥符通宝”和“天禧通宝”铜钱①;甘肃省博物馆藏有绝对年代的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白地…  相似文献   

10.
使用显微观察、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分析黑龙江省友谊县凤林古城所出的凤林文化时期的表面涂黑黑陶和共出颜料块,结果表明黑色涂层为石墨。这和我国古代传统的通过渗碳形成黑色表面的黑陶技术完全不同。凤林古城所处的鸡西鹤岗煤田地区盛产石墨,因此石墨陶衣很可能就取材自当地的煤矿。  相似文献   

11.
王雪农 《中国钱币》2012,(2):70-73,2
近见一唐代银铤,据说出自陕西西安。银铤为长条笏板形,面背锤锻较平整,表面有黑色氧化层包浆,通长325、宽88—90、厚11—14mm、重3950g(彩1上)。  相似文献   

12.
粗瓷,是乡村民众自制自用的产品,制作条件简陋,加工粗糙。因而,其装饰材料也是廉价的,装饰方法也比较随意。铁锈花彩绘便是磁州窑的主要装饰方法。铁锈花所用原料——斑化石,就是当地山上裸露在外的铁矿石,经磨细调水即可用毛笔彩绘用。真是简单之极,省钱省事。斑化画在黑釉下经高温烧成,可呈现红赭色,即氧化铁色,被称为铁锈花。而画在无色透明釉下,又呈黑色,考古界确切地称为白地黑花。同样,若罩施褐釉、绿釉等,又被称为“褐釉黑花”、“绿釉黑花”等。而美术界的称谓比较笼统,凡以斑化作绘料的陶瓷装饰,统称为铁锈花。考…  相似文献   

13.
唐三彩是指唐代烧制的多彩低温铅釉陶,其以铅为助熔剂,以铜、铁、锰、钴等金属元素为着色剂,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其基本色调是黄、绿、白,也有紫、褐、蓝、黑等,以有蓝、黑色的最为珍贵。唐三彩从唐初开始创烧,其间经历了从初创走向成熟期、高峰期和衰退期这三个阶段,其时间与通常划  相似文献   

14.
广元市瓷窑铺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窑捕窑址面积大,堆积尽,文化内涵丰富,是唐宋时期建窑系黑瓷在四川的典型窑址。报告对窑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窑址发现的遗迹现象有作坊和窑炉,窑的形制为马蹄形。遗物以瓷器和窑具为主,瓷器以黑色、黑褐色釉瓷为主,另有青灰色、米黄色、黄色、绿色褐釉等。胎以灰白色为主,另有灰黑色、黄白色。其黑釉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玳瑁等。器表采用刻花、粉绘、彩绘、印花等工艺。器物大部分采用匣钵装烧,烧造技术相当娴熟。是四川宋代黑釉瓷的典型烧造窑口。  相似文献   

15.
肖家屋脊遗址南距石河镇市区约0.5公里,原有面积约秘万平方米;邓家湾遗址南距石河镇市区约2.5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米(图一)。图一湖北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邓家湾遗址位置图(引自《文物》1990年第8期第1页(图一)是据1987年发掘简报,肖家屋脊遗址可分4层"第2-4层均属于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可分5层",第2、3层属石家河文化,第4、5层和H94属屈家岭文化。"[1]笔者1990年4月在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考察了这两处遗址出土的陶器,本文只对石家河文化的制陶工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坯体的成型工艺和陶器的烧成工艺。一、原料的制…  相似文献   

16.
赵月汀 《收藏家》2010,(3):95-96
除了以上两大体系的瓷壶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鲁山窑和长沙窑的壶。鲁山窑在北方地区以烧制黑釉泛蓝斑、白斑瓷器而闻名遐迩,为后来烧制多窑瓷奠定了基础。如唐代鲁山窑黑釉蓝斑壶(图1)。此壶除露胎处外,先施黑釉,色黑如漆,再施蓝、白色等颜料,入窑烧制时,釉料熔融流动,泛出云霞般彩斑,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景德镇湖田窑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新出现了褐色点彩装饰器物,其工艺特征、技术来源和对景德镇元代以后釉下彩绘工艺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体式显微镜、高温热膨胀仪等,分析了8件北宋褐色点彩瓷枕样品的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及胎体吸水率和烧成温度,初步揭示了景德镇湖田窑出土北宋褐色点彩瓷枕的制作工艺和化学组成特征。结果显示,褐彩瓷枕胎体表面留有明显的网格纹痕迹,在棱边内侧有镶接和泥条加固痕迹,应是在布上拍打成泥片后,逐面镶接成型制得;胎体烧结状态、烧成温度和吸水率相差较大,表面褐色图案为采用富铁原料在胎体表面彩绘后,施灰釉后经1100℃以上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明晰其化学组成特征和工艺特征信息,而且将为研究和揭示景德镇早期彩绘装饰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EDXRF、EPMA和Raman光谱等技术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案板遗址、西坡遗址、陶寺遗址、瓦店遗址、桐林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衣涂层进行组成结构分析,研究陶衣的原料特征和制作工艺,并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陶衣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为探讨陶衣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与釉的起源关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案板遗址发现的青色光亮涂层中含有较多量的钾(约14%)和磷,这与植物燃烧后的草木灰中含有高含量的钾和磷相似。西坡遗址除了彩陶上具有两种类型的白色陶衣,还发现部分红陶上存在深红色陶衣,铁含量10%,原料为赭石。陶寺、瓦店和桐林遗址都发现了黑色陶衣,原料特点相似,铝含量(20%)都明显较高。二里头遗址原始瓷釉釉层厚度超过100μm,并且连续覆盖于表面。这些陶衣涂层中熔剂氧化物R_XO_Y的总含量有高有低,按时间序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递进而未表现出规律性的增长趋势。新石器时代的陶衣涂层由于烧成温度较低以及胎体易熔的特性,达不到在高温不变形的器物表面呈现玻璃状釉层的效果,但是陶衣工艺长期积累的技术形式应该为早期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银覆斛式套杯档案记载为明代,由十二件依次能叠放在一起的银杯组成,每件银杯均镶嵌黑色物质以在内壁形成历代名人高士典故为题材的装饰画,内底注释典故名称,外底标明斋堂款识,外壁其中一面注明制作材料来源的“大明皇帝赐金”字样。故宫博物院张丽研究员根据“醉卧瓮下”历史典故产生的时代背景,推测其制作时代定为清代。在我国,银器表面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十分罕见,一些学者将银套杯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称为“阴刻填黑漆”,而查阅资料发现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更可能为乌银镶嵌。乌银在国外被称为“niello”,是指一种或多种金属与硫在高温下生成的黑色金属硫化物,被用来装饰金、银和铜等金属器物。将乌银实施于金属器表面的工艺被称为乌银镶嵌。为了明确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对其中一个银杯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元素、物相进行分析。显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黑色物质通过加热熔融的方法嵌入嵌槽,在固化后进行抛光使表面平整。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由Cu、Pb、Ag和S元素组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样品中含有硫铜银矿。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为银/铜/铅硫化物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的瓷窑中,有两个以烧制黑釉茶盏(碗)而闻名于世的窑口,它们分别是福建的建阳窑和江西的吉州窑。其中,吉州窑以创烧了剪纸贴花及木叶纹黑釉瓷而鹤立瓷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