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清水河县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石城址。2019~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组队对石城瓮城部分进行整体揭露,基本辨明了其由主城城垣、城门、马面、瓮城城垣、壕沟、瓮城通道及两侧墩台、瓮城内建筑台基组成的建筑形态、营建顺序与布局特征,各建筑层位、堆积内出土的永兴店文化时期遗物文化内涵单纯、时代特征单一,为深入研究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城城防体系布局建设及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崭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长城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既具防御功能,又具象征意义的遗迹,从分布上看,是一条线的概念,但从历史文化内涵来看,又是一个带的概念,即所谓“长城地带”。它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燕、赵、秦、汉、明,而是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因此,要揭示长城的起源就必须追溯到史前时期。本文就是通过对目前长城地带所发现石城聚落的考古学研究,得出长城是由上述地带发现的石城聚落发展而来的,长城就是放大、延续、  相似文献   

3.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长城沿线的内蒙古中南部、陕北、内蒙古东南部、辽西等地分布有若干石城带,这些石城带基本上都位于当时农业、半农业文化区的北缘,受到气候环境变迁的影响而南北略有移动,其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防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由于这些特点与长城有可比之处,故可称其为长城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的原始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采集与渔猎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重要经济形态,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采集与渔猎经济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以求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整个淮河流域史前采集和渔猎经济。  相似文献   

5.
山西明长城     
<正>关城是长城组成的重要部分,一般都建在长城沿线的主要交通要冲地段,它既是和平时期内地与内蒙古等游牧部落进行物资交流和正常往来的出入通道,也是战争时期防守重点中的重点。关城一般都与长城墙体相连,城门宽大,大都上筑城楼和箭楼,城门外又大多筑有瓮城,城墙四周还建有不同数量的骑马墙,以从侧面打击攻近城墙的敌人。目前,在山西境  相似文献   

6.
论秦仲     
五帝时代是我国由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化的关键时期。即军事民主制时期。所谓“五帝”.乃形成中超越血缘族体界限的华夏部落联盟先后递接的五位首领。其中序列第二位的高阳氏颛顼。为赢姓部族在文献记载里可以上溯到的母系始祖。赢姓部族是华夏族体构成中的基本成分之一。日后首次完成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大业的秦民族。  相似文献   

7.
石峁古城的发现揭示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也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环境具有孕育和发展人类早期文明的有利条件。以石峁古城为中心和典型代表的龙山石城文化圈,可能是当时黄帝部族的活动区域,石峁古城可能是黄帝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石峁古城的衰落,或言与气候变迁有关,但还有一种可能,即进入青铜器时代后,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们开始追求开发经济效益更好的中原地区,遂促成了经济中心区域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阳畔墓地是内蒙古中南部长城沿线地带发现的又一处东周时期游牧文化墓地,该墓地流行洞室墓、殉牲,并出土有青铜带扣、短剑、刀、管状饰、环等。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有相近之处,洞室墓与长城沿线西段的甘宁地区东周时期的墓葬存在文化、技术和人种上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9.
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地处于长城沿线以北,属北魏时期六镇范畴。5世纪后这一地区生活着人数众多的高车部族,受高车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出土于伊和淖尔MI北魏墓葬的金属"动物盘",从其形制纹饰来看,或可称为"马胫神狄"盘,当为高车族之物,其功能应当是在祭祀祖先、逝者或天神时,盘内放置贡物,由神狄带向上天。  相似文献   

10.
井明 《收藏家》2020,(3):73-78
蒙元时期,中外贸易交流非常频繁,通过多条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草原丝绸之路又显得尤为重要,这段区域不仅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地带,也是元朝中央和四大汗国交流的重要线路。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  相似文献   

11.
王晖 《史志学刊》2023,(6):32-39
文明起源是国际性重大研究课题。陕西石峁遗址的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之一,它改变了学术界对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认识,对于探索早期国家的形成及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陕西方志界与考古界联合编纂的《石峁遗址志》,全面系统地再现了考古发掘过程,以丰富的史料揭开石峁遗址神秘的面纱。本文通过研读志书中石峁史料,对遗址面积规模、石城构筑时代和考古学界存在着的黄帝居邑等十几种功用属性之谜的争论提出作者的观点,认为万余件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是文明交往的外来物,遗址上石刻石雕是石城的原生物,具有奠基石的性质,最终,颠覆人们认知的唯石能言石城谜。  相似文献   

12.
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郑绍宗我国长城地带包括了今日的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东经宁夏回族自治洲北部、陕北、晋北、冀北(旧热河、察哈尔),内蒙东部及辽宁西部地区。基本概括了我国万里长城所贯穿的六个省区。此地北临蒙古高原,阴山脉位河套以北,...  相似文献   

13.
在配合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城壕整治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为了明确西城门外(西)侧瓮城墙的时代、瓮城墙与瓮城壕的距离及其与瓮城壕、主城壕的关系等问题,在2013~2015年期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在扬州宋宝祐城西城门外侧瓮城墙上及瓮城墙北部东端各布设探沟1条,在瓮城墙外侧弧形低洼地带布设4条探沟进行了发掘,6条探沟合计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清理出了南宋晚期修建开挖的瓮城墙和瓮城壕,三期瓮城墙从早至晚分别厚约15.65、16.25、19.75米,瓮城壕宽约23.5米,瓮城墙外边缘距离瓮城壕内边线约26.8米。瓮城壕与主城壕不连通,瓮城墙和主城墙或互不连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在距今4700多年的庙底沟二期之初,突然涌现出许多军事性质突出的石城。同时,在黄土高原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内蒙古中南部、河北大部和河南中部等地的文化格局发生突变。这一系列现象应当是以黄土高原人群为胜利方的大规模战争事件的结果,很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涿鹿之战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松山区三座店石城布局、规模和城墙建筑的分析,认为该城的军事防御价值并不高。结合石城与周边分布的其他石城址的布局关系,以及与史前本地区双生聚落的文化传承,作者提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双生聚落是一种确定无疑存在的现象,与文中讨论的聚落的非军事性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6.
长城沿线周秦时期双耳陶器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城沿线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有史以来就是长城以内农耕文化与长城以外游牧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地区,也是黄河流域华夏诸族与北方戎狄诸族不断发生纠葛和融合的地区。周秦时期是历史上这一地区文化接触和交流、民族纠葛和融合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自本世纪20年代至今,70年间积累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关系和民族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国内外考古学者从青铜器入手,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本文以周秦时期见于长城沿线的双耳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类研究讨论其年代和系谱,考察其与相关文化遗存的关系,进而探求使用双耳陶器的古代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虽然随着郑州西山古城的发掘以及长江中游地带城址聚落研究的日益深入,中国史前城址的年代有不断提前的趋向,但是,城址于龙山时代在中国南北蔚成大观,仍然是不可更移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除长城地带以外,目前仅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阶段的城址已逾30余座...  相似文献   

18.
黄帝部族活动的北线地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部族是新石器时代活动于中原地区的主要部落族团,这一族团的历史创造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向文明方向发展。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资料,该部族历代的迁徙路线已较为明确,并且其活动的北线地域很可能在今北京附近的燕山山脉南麓一带。  相似文献   

19.
巩文 《四川文物》2010,(1):47-57
汉代戒指的发现分布广泛,本文将其分为六个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长城沿线以北的北方草原和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等。戒指多出土于大中型墓葬。自汉以后,金、银、铜等金属类的戒指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氏族(或部落、部族)最高文化的代表地,当然是他们的聚居中心。虽然聚居中心不一定是该地区文化惟一的策源地,但可能是沟通各种文化的会萃所。在原始社会末期,这种聚居中心总是以城堡的聚落形态出现,而且每一个城堡的形成,都有它历史的渊源。它很少修建在荒原僻野上,大都是从一个相当重要的村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一座城堡不但代表着一个氏族(或部落或部族)的最高文化,其本身还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背景,从纵向研究,可以探索文化延续的过程,获得文明萌发的信息。这就是我们重视研究史前时期城堡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