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学月刊》2014,(5):138
<正>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桑振君传张秉义韦有义著豫剧名旦六大家中,只有她和常香玉受组织委派,赴朝慰问志愿军20世纪50年代,她曾与常香玉在《河南日报》公开"论战"她先后两次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打金枝》她引荐女婿牛得草,经田汉介绍,拜京剧名丑萧长华为师她执教培养出四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相似文献   

2.
常香玉 ,在中国大地响彻半个多世纪的名字 ,她不仅是一位德艺双馨、妇孺皆知的戏剧艺术家 ,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艺人。特别是在 50年代初期 ,常香玉与她领导的香玉剧社为朝鲜战场义演募捐“香玉剧社”号飞机的爱国义举 ,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 ,引起了中国大地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洪流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在纪念抗美援朝 50周年之际 ,笔者有幸在郑州采访了 77岁高龄的常香玉 ,她讲述了 50年代义演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故事。“俺要为朝鲜战场捐一架飞机”1950年 6月 ,美帝国主义为了巩固亚洲资本主义阵营 ,把扩张魔爪伸…  相似文献   

3.
日前,我慕名在太原采访了荣获1998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榜首的“小香玉”。一、走出奶奶常香玉的光环“小香玉”原名陈百玲,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得以豫剧大师奶奶常香玉的正宗真传。1976年11月考入郑州市戏曲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郑州市豫剧团工作。15岁时...  相似文献   

4.
章易  向群 《文史春秋》2004,(10):49-51
2004年6月1日早上7时,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停止了呼吸,享年82岁。常香玉是伟大的爱国,是艺界的楷模。在她的一生里,有许多值得后辈终生效仿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像旭日东升,光芒万丈。举国上下,欢欣鼓舞,意气风发。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大干快上,为共和国添砖加瓦。本刊撷取他们生产、生活的精彩瞬间,从中可以感受到共和国一派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景象。1/1950年,浙江省余杭县临平区,土改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左)带领农民分田。2/1953年,豫剧演员常香玉(右)赴朝为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3/1954年,医疗队在新疆牧区为牧民看病。  相似文献   

6.
1953年3月,遵照上级的安排,我和香玉剧社40多位演职员,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工团第5团,到朝鲜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为时半年的慰问演出。第5团团长是西北艺术学院教务长钟纪明,我和西安易俗社社长杨公愚、新疆歌舞团的巴吐尔等担任副团长。由香玉剧社组成的豫剧队,陈宪章任队长,赵义庭、荆桦任副队长。此外,第5团还有秦腔队、曲艺队、新疆歌舞队、木偶队,共150多人。全团先在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市)作了短期学习、排练,4月1日,轻装登车向朝鲜进发了。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8.
日本友人池田大作,在赞誉周扬是永远留在记忆中的人的同时,也对他的夫人苏灵扬说过这样的话:“我想她也一定被非神的人捉弄,并经历过悲惨的命运,但她那谨慎、庄重、微笑的表情上,却丝毫看不到饱经风霜的痕迹。在那急风暴雨般的咒骂声中,周先生能度过草昧时节,我从其背后看到这位苗条的夫人的支持。”也可以说,就是池田先生这样一段赞语,促使我设法去了解周扬和他的夫人苏灵扬。我想,他们肯定是值得人们大书特书的。抱着这一想法,笔者采访了周扬、苏灵扬的女儿周密和曾担任过周扬秘书的露菲同志。以下是谈话记录:  相似文献   

9.
周扬写作法一例 1981年暮春季节,周扬为了撰写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人会的讲演稿,邀请陈荒煤、黎澍等七八位作家和学者,在他家中的大客厅聚谈,总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吧。 客人刚刚到达坐定,周扬就从内宅急匆匆地走进来,和颜悦色地跟大家握手寒喧。他坐在大家对面,谈笑风生地指定人们依次发言,代他考虑一下应该讲些什么?于是按照大家就坐的椅子,自西而东,轮番说话,纷纷发表着各自的见解。 我默默地瞧着周扬脸部的表情,一会儿眯着眼睛在沉思冥想,一会儿又仰起头,微微地笑着,突然又低下头,慢悠悠地在记录着什么,他是多么出神地倾听着人们谈话。…  相似文献   

10.
写在前面的话:桑振君是与常香玉同时代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是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她自小学戏,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从社会的最底层一路走来,闯过人生的一个个激流险滩,不仅成为与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齐名的艺术大家和流派创始人,而且还是集唱腔设计、导演、教学于一身的戏曲改革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1.
81岁的艺术大师常香玉最近去世,但她的德艺双馨,她的善良的心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她以自己的义演给中国解放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而在和平年代,她为中国民众所做的一切,也足以使人铭记……  相似文献   

12.
1983年11月初,有人看望丁玲,发现她特别高兴。来人自然感到诧异。丁玲开始笑而不答,后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来人还是不解,她才神秘地说:“等着看这几天的《人民日报》吧!”来人困惑不解而去。11月6日,《人民日报》登出了周扬答新华社记的章。该实际上是周扬对他所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的自我批评。那时,正是党内对周扬的“人道主义与异化论”猛烈批评之际,也是周扬在艺界大权旁落之时,同时也是丁玲再一次为自己的历史问题结论向中央申诉、中央正在审理之际。  相似文献   

13.
《百年潮》2021,(2)
正听报告、看伤员,常香玉决定义演捐献战斗机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当时身在西安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也以极大的爱国之情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各项义演活动中。为声援抗美援朝,常香玉决定把"面向工农群众,  相似文献   

14.
周扬多次要求丁玲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丁玲都拒绝了;周扬对《桑干河上》的漠视,激怒了丁玲延安整风后,尽管丁玲写作上的“转向”后与周扬所追求的趋同一致,但是,作为一名作家而存在的丁玲,在内心深处对周扬仍然不肯认同。虽然表面上她与周扬保持了一种平和的同事关系,但在私下里,她对周扬却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从披露出来的1948年前后丁玲的日记、信件中是可以看出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本拟转赴东北,但因交通阻隔而留在河北。1946年,周扬也离开延安到河北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并担任了这个革命根据地的宣传部长。1947年,丁玲写出了后来获得…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初,一位文艺界人士告诉我:1983年11月初,有人看望丁玲,发现她特别高兴。来人自然感到诧异。丁玲开始笑而不答,后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来人还是不解,她才神秘地说:“等着看这几天的《人民日报》吧!”来人困惑不解而去。11月6日,《人民日报》登出了周扬答新华社记者的  相似文献   

16.
张复 《百年潮》2012,(10):53-60
20世纪80年代,我曾陪父亲张仲实到周扬家看望周扬。之后,又几次访问过周扬夫人苏灵杨。20多年过去了,记忆中的许多事情都已淡忘,但当年看望周扬和采访苏阿姨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下面,将我所知道的周扬的情况写出来,与大家分享。陪父亲看望周扬1984年3月,在首都文化界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父亲与久未见面的周扬会面了。此前的1978年,父亲在解放军301医院住院时,周扬曾偕在301医院住院的周立波一同来看过父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1999,(4)
周扬去世后大约隔了一个多月,苏灵扬也告别了人间。她也许是乘鹤飞逝,追赶她那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伴侣去了。与周扬同志有过交往的人,总会谈到他的夫人苏灵扬。因为他们两人在漫漫的人生中是不可分离的一对。在革命文化运动中是战友与同志;在革命征途中是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伴侣。连和他们仅仅见过几面的日本友人池田大作,在赞誉周扬是永远留在记忆中的人的同时,也对他的夫人苏灵扬说过这样的话:“我想  相似文献   

18.
我的小妹妹     
原文我妹妹今年八岁了,个头不高,闪动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活泼得像一只鸟儿,一言一行好惹人发笑。一次晚饭后,我和妹妹玩捉迷藏。我隐藏在暗处,看见她悄悄地朝这儿望望,那儿瞧瞧。她一看实在寻不着我了,就大声喊道:"姐姐,我不找你了,我去睡觉!"说完径直往屋里走去。等了一会儿,见还没  相似文献   

19.
周扬晚年的彻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扬同志在平反落实政策复出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同志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我当时是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的学生。每当研究生院有重大活动,周扬都要来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讲话或作报告。他在公众场合总是保持着一种绅士派头和学者风度,尤其是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不苟言笑的表情和一板一眼的话语,有一种震撼听众心灵的气势,使人感到他是一个做人和做学问都很严肃认真的人,令人久久难忘。省悟:困知勉行“文革”后的头几届研究生,差不多都是“文革”初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在“文革”中上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前夕的一天,我到已故老首长、老红军吴瑞林将军家中,看望他的夫人、老八路刘军同志。她把将军生前珍藏的一幅徐悲鸿的《四骏图》取出来,挂在客厅里请我观赏。我举目凝视,只见画中四匹形态各异的雄健骏马,栩栩如生。刘军同志向我讲述了这幅《四骏图》的来历。 那是46年前,抗美援朝战争期间。1951年4月,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