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五世纪,随着印度城市中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印度教内产生了一些其教义反映着市民阶层对封建制度抗议的教派,这些教派,统称“虔信派”。十六世纪传布于旁遮普的锡克教,就是虔信派的一个支派。锡克教的创始人是那那克(1469—1538年)。他出身于刹帝利种性的一个小商人家庭,早年曾在拉合尔经商,做粮食买卖;后供职于旁遮普总督衙门,管理粮仓。在这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教盛行的9至13世纪的柬埔寨.高棉建造师将本土原生文化与印度教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了十余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吴哥宗教建筑。它们是古高棉本土神灵崇拜的原生文化、印度宗教神权文化以及王权等级观念三者共同融合、作用产生的,通过建筑艺术与宗教信仰的完美结合,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艺术景观。其中柏威夏寺的选址将所处的自然山峰视为印度教湿婆神的居所——宇宙的中心,通过逐层升高的极佳地势,纵向线型规划的建筑布局,营造出信徒、访客沿途穿过层层塔门及院落、象征历经不同苦难修行进而达到精神升华、最终到达旅程终点接近神明的意象,形成了独特的宗教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3.
方拥  杨思 《中华遗产》2011,(9):18-19
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始建于元代的泉州开元寺内,居然随处可见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建筑风格以及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文化元素。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与寺内其它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同处,却丝毫不显突兀,仿若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4.
大壶节(Kumbh Mela)印度教徒的传统节日,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名称源自印度古老的神话传说,相传印度教神明和群魔为争夺一个壶而大打出手,原因是壶里装有长生不老药,结果不慎把壶打翻,4滴长生不老药分别落到印度的阿拉哈巴德、赫尔德瓦尔、乌疆和纳锡四地.因此,大壶节只会在这4个城市举行.  相似文献   

5.
印度教与印度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五世纪印度社会出现了封建采邑,许多自由农民变成依附农民,手工业者也处于依附地位。种姓制度在封建社会有了新的发展,而更加复杂和顽固。印度社会矛盾也十分激烈。“在公元六世纪时,印度的封建制度终于形成了,佛教和婆罗门教融合以后形成的印度教,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占了上风,佛教中的密宗因与印度教比较接近而有了一些增长。但总的来说佛教在印度的势力从六世纪以后是在下降的。”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出现和发展了印度教。印度教承袭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及其教义;印度教又吸  相似文献   

6.
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界定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印度教民族主义特征,并梳理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印度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海拔6700米的冈仁波齐,和他南侧的玛旁雍错,是阿里最具代表性的神山圣湖。在藏族人心里,冈仁波齐代表着阳刚的太阳,是父神,而玛旁雍错代表着柔美的月亮,是母神,在这片日月生辉的圣土上,普通人即使只作片刻停留,都是神的眷顾。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冈仁波齐是藏族人和印度人心中公认的"神山",这里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转冈仁波齐朝圣,是藏族人由来已久的传统,很多虔诚的印度人  相似文献   

8.
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度进行有效的司法管理,殖民当局决定组织东方学家和婆罗门梵学家收集和翻译梵文法律典籍,编纂一部所谓的印度教法典。1772—1864年,经过孟加拉首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东方学家纳撒尼尔·哈尔海德、威廉·琼斯和亨利·科尔布鲁克等人的长期努力,英国殖民当局最终编纂出他们想象中的“文本化的”“权威的”、但同时也是“盎格鲁化”的印度教法典。盎格鲁-印度教法的编译不仅为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创造出现代成文法典,而且形塑了现代人的印度教概念和对印度传统社会的想象。  相似文献   

9.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续在福建泉州发现了二百多方元代印度教石刻。这些石刻作为我国在本土惟一发现的印度教寺遗存,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印交流最直接和特别的例证之一。石刻图案取材印度古老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以大神毗湿奴与湿婆及他们的各种化身为故事蓝本,有着浓厚的印度风味,但仍融合了一些中国元素。更为重要的是,石刻创作者在以印度教题材为蓝本的雕凿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融入了中国美学观,不仅使石刻别具风情,而且有助于推断石刻创作者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有一段关于阿拉伯商人与中国皇帝的对话,其中提到了关于世界诸王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许多问题。这类记载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还有许多,大都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内的"五王说",它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的世界观念。在古代印度、中亚及中国也流传着类似的"四天子说"。这种观念最早出现在印度,它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拂菻(拜占庭)和印度,而印度则是世界的中心,它反映了古代印度佛教的世界地理观。在中亚地区和中国也流行着类似的说法,大都是受其影响。从阿拉伯的"五王说"与印度的"四天子说"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诸王朝与古代印度在有关世界认知观念中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种"世界观念"在古代亚欧大陆流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以兰州为例调查,探讨伊斯兰教建筑体系,建筑装饰风格及特点,清真寺建筑装饰构件在建筑体系中的应用.并研究兰州市伊斯兰教建筑的概况、清真寺名录、现状、开发及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佛教石窟中,塔堂窟是一种重要的类型。印度的石窟群约有五十多个,洞窟总数约1200余所,地理分布较奇特,十之八、九位于孟买一带。此外,在比哈尔邦、安德拉邦以及旁遮普邦也有少量分布。这也许是由于印度西部的岩石较其他地区更适于雕凿的缘故。其中大约有300所洞窟属婆罗门教与耆那教,佛教石窟中以僧房窟居多,而塔堂窟仅有二、三十所,这种数差应源于众多的僧房窟环绕塔堂窟分布的寺院布局特点。随着佛教的东传汉土,塔堂窟与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中心柱窟类型,因此对研究中国石窟的发展源流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藏桑耶寺、托林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其中桑耶寺设计理念主要依据佛教《阿毗达磨俱舍论》,深受印度佛教影响,也是吐蕃时期西藏密宗信仰的直接反映.而托林寺最早建造之迦萨殿则是仿照桑耶寺修建,同样受到印度佛教影响.两寺在清代还被故宫、承德外八庙部分寺院建筑所模仿.  相似文献   

15.
《西藏人文地理》2006,(6):104-104
此金刚轮图符呈圆形,图符中心为一金刚杵法器,此法器原为印度教雨神因陀罗(后为佛教中帝释)的象征,含有“霹雳”(能辟开一切愚昧无知),“金刚石”(能摧破一切恶魔)之意,佛教密宗用它来表示坚利之智,是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  相似文献   

16.
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其结构、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迹之一。吴哥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建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一座都城。巴戎寺"吴哥的微笑"是柬埔寨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3月11日是印度教的传统节日"胡里节"。胡里节也称为彩色节、洒红节,是印度人民迎接春天的嘉年华会。  相似文献   

18.
冯林 《四川文物》2008,(1):88-89
成都鼓楼南街清真寺礼拜殿是四川年代最久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在成都地区现存十余座清真寺礼拜殿中制度最完备、构筑最精巧的一座.它标志着清初伊斯兰教建筑在成都蓬勃发展的兴盛面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多头多臂护法神形象的探究,认为印度教中多头、多臂形象被佛教吸收后,其性质和寓意发生了变化,折射出印度教对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在远离印度的克孜尔石窟中得到表现,使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更加多姿多彩,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保护人类共同遗产、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华人著名美术家环球绘画和平文化之旅活动。2005年3月28日,为了扩大和平文化之旅的影响,在上海隆重的召开了新闻发布发会。次日,艺术家们由上海乘飞机前往柬埔寨王国。从这时起,著名书画家孙泳新先生和包括他在内的18名艺术家开始了与上下古今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文明的交流……柬埔寨王国的吴哥是一个朝代,是一座都城,是一群独特的建筑,是凝聚着劳动者智慧的固体艺术,也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圣地。吴哥王朝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是吴哥窟的寺庙群,这里拥有吴哥窟和女王宫等600多座佛教和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寺塔。它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